穿点成线 寄情寓理

2020-05-19 15:17袁俊霞赵艳春于丽萍
关键词:命题特点历史教学中考

袁俊霞 赵艳春 于丽萍

关键词:中考;历史教学 ;命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8-0017-08

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历来重视对“点—线”的考查,因为“点—线”是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使用一轮之后的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对“点—线”的考查。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这一显著特征,一则落实了课标“点—线”的课程设计思路,二则考查了初中历史教学对“点—线”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这样的考查,评价和引导了初中历史教学。以下是笔者的看法和做法,望同行们斧正。

一、“点—线”试题的特点

历史学中,“点”“线”解释贯穿始终。“点”就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点”是历史事实,固定不变。但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有纵向、横向、因果等等,因此组合不同的“点”就会构成不同的“线”。“线”分为“大线”(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及其组成部分或一本书或其中的一个单元以及据此组合成的专题等线索)和“小线”(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新线”(在课标、教材之外的“线”,重组“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的)。对“点”解释的角度不同,形成的“线”也就随之变化;“线”变了,那么“点”在“线”中的价值和用途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并据此凝聚的新角度组合出的“线”,考查了对“点”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彰显了“线”在历史学解释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角色。下面是对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点—线”分析:

(一)时序性

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考查“点—线”时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14个历史试题考查的“线”包括: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明治维新的社会影响、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影响、马歇尔计划的不同评价、现代世界格局演变、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与改革开放、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等,共15条“线”。“线”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成为考查的内容,共包括了68个“点”。通过从不同的角度重组这些“点”,构成了新 “线”,也使“线”的形成如同水到渠成一般,易于把握。这些“线”主要考查了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诠释了“点”与“线”的时序等关系。下举两例分析如下:

(2019·河北省)11.《□□□□》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府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和1850年的52929箱。“□□□□”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的“点”是《南京条约》。对应《2019年河北省文综考试说明(历史部分)》(以下简称《说明》)中的知识内容是:“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备选项按照时序选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这条“线”中的列强侵华签订的四个不平等条约作为“点”,考生在作答时,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在题干提供的新情境下,思考列强侵华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又是如何把中国逐步拖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从而分辨出是哪个条约的影响。

(2019·河北省)18.在宣言上签字时,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

A.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美国开始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的“点”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题干以《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的一个原则作为“点”, A B C D四个选项按照时序,构成了一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及其影响的大“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组织的成立最终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同时,A B C D四个选项尤其是前两个选项又可以组合成若干“小线”, 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使得反法西斯战争规模力量进一步壮大,最终促成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导致了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欧战的胜利。这样“小线”合力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及其影响的“大线”。

(二)生成性

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涉及到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以及两者之间综合的15条“线”。这些“线”有的选取了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如11题考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线”中的《南京条约》;有的选取教材中几个单元相关事实组成的新“线”,如12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线”中對“洋务运动”影响的理解;还有通过新的情境,引发考生思考,归纳主题,达成的新“线”,从而考查对重要历史现象及历史概念的理解。如21题,通过用材料呈现微软公司的发展过程,考查对“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开启”“信息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等概念的理解。诸如这些,可以看到考查的“线”不拘泥于教材中单元主题、每课的题目以及每个子目的题目,而是多角度解释《说明》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点,为此形成了灵活多变的“线”。这就说明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考查“点—线”具有的生成性特征,不考查教材中固有的“线”,而是考查对已有“线”的理解与应用,也就是考查的“线”不用教材中的表述。由于“线”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考查“点”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点”“线”的不确定性,使得试题可以更客观地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历史学习技能、历史思维品质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查。下举三例分析如下:

(2019·河北省)15.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

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

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

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乙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

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的“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在教材中既是一个“点”,也是一条“线”。该题从四个备选项的设置看,是把“工业革命”作为了一条“线”,题干呈现《英国棉手织工场工人和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统计图》,就是围绕这条“线”选取的“点”。通过“点”展现的历史细节——图中折线的变化,勾勒了一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演变的“纵线”。另外,还可以从“线”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开展也推动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这就考查了运用材料具体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折线,对数据变化做出比较、分析,最终在认识工业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工业革命与棉纺织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做出正确判断。

(2019·河北省)19.马歇尔计划提出后,中国、苏联、英国三国漫画家创作了以下体现本国态度的漫画。其中体现当时英国态度的是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的“点”是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该题以系列漫画形式,构建了一条当时中国、苏联、英国对马歇尔计划不同态度的“横线”,然后又选取了英国的态度这个“点”。在作答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知识与“线”有关的“点”进行判断,从而认识到由于漫画作者所处立场、所代表的国家不同,对一个历史事实的看法不会相同,他们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或者冷战的思维。解答本题,需具备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熟练运用学过的“点—线”解释历史的技巧方法对生成的新“点—线”正确作答的能力要求。

(2019·河北省)14.右侧的特派状影印件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A.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成立大会

B.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点”是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成立大会。题干选取了“中华民国特派状影印件”作为一个“点”。四个备选项按照时序,构建了一条二战后中国在联合国中代表权变化的 “线”:1945年4月25日,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宋子文、董必武分别代表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区签了字,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等文件,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从这条“线”再看图片提供的“点”所透露的信息——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就传递了一种暗示,即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有合理历史依据的。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四个备选项还构建了一条中国与联合国关系演变的“线”,这样在解答本题的过程中,考生自然感受到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既是联合国作用不断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价值性

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试题既有对“点”的设问考查,又有对“线”的解释考查。通过设置情景,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最后展现问题的视角,把碎片的知识模块化,把看似不相干或者联系不大的事件或人物建立了联系,实现了“点”与“线”的完整结合。同时,还对获得或运用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验进行了考查。这些揭示了历史学科解释的魅力及其永恒存在的价值所在。下面是对三个非选择题试题的分析:

26题选取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两则材料,设置了3个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解决的当时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3)据上述村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邓小平毕生致力于完成的共同事业是什么。前两问对历史人物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分别设问,考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线”中的两个“点”。第三个设问,把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这一主“线”显现出来了。考生在作答的过程中会认识到:毛泽东的 “工農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指引了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解决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两代领导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同样,28题选取了新文化运动、西安事变过程中发生的两个事件作为“点”,即:1919年5月18日李大钊发布的《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和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组合在一起,通过最后一问“据英雄榜(一)和问题(1),归纳以上人物的主张所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就凸显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维护民族利益救亡图存的主题。本题的“点—线”设计打破了教材中原有的“点—线”,使考生认识到无论什么时期,民族存亡之际,先进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奋起反抗的呼声,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以此激发学习仁人志士爱国精神的情感。

27题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这一主“线”中,围绕“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点”呈现材料,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到新中国原子能工业起步面临着艰难的国内国际环境,可以感受到原子弹爆炸成功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围绕“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这一“点”递进设问 :“东方巨响”与原子弹的首次使用相距多少年?“东方巨响”在当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探究我国从“东方巨响”中得到的经验。考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必然认识到进行国防建设、走科技强国之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排除西方大国干扰等等就是当年“东方巨响”伟大奇迹留给当代的成功经验,更对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地位提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一方面,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考查的是常规考点,可谓波澜不惊,但在新情境下设计的新“点—线”的考查,则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不变的史实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解释,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尤其是运用“点—线”进行历史解释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意识到历史学习的价值,从而提升家国情怀观念。一句话,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对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性。

二、“点—线”试题对初中教学的要求

落实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题呈现的“点—线”试题命制的思路,成为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示范、引领,打破固有思维,最终使学生形成“点—线”结合的历史解释的思维。教师可以尝试采取这样的步骤:首先,在新授课教学时就要全面、多角度地对“点”进行学习和解释,为下一步找“线”打基础;其次,当积累了一定量的“点”后,就放手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先形成“小线”。随着所学“点”的增多,掌握更多的“小线”,在此基础上形成“大线”,从而理解掌握了所学历史的轮廓和全貌。最终,使学生掌握、运用“点—线”进行学习和复习的解释方法。要达到这样的预期效果,教师首先要具备“点—线”意识,教学设计要遵循课标、立足教材、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发展,理清“线”,渲染“点”,将历史学习构建为一条“线”和若干逻辑联系的“点”,实现“点—线”结合。下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教学设计举例说明:

(一)由“点”引“线”,确定课堂主线。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教材呈现三个子目即“洋务运动的兴起”“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其中相关的知识点有:洋务运动的目的、代表人物、时间、口号、洋务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通过理解课标和梳理教材可知,洋务运动是清朝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被迫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其核心是建立一支对内镇压太平军,对外可以与西方侵略者相抗衡的新式军队,以此来实现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美好愿望。但现实很残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美好愿望的破滅。所以确定本课教学主线为:一场失败的中国地主阶级的“西学”活动。

(二)由“线”穿“点”,设计教学逻辑。

确立教学主线后,教师如何呈现给学生?在这里受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启发,设计了“洋务之识”“洋务之境”“洋务之遇”“洋务之悟”四个教学环节来展示教学主线。

“洋务之识”是指洋务派对19世纪中期中外时局的认识。他们在与西方国家的碰撞中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但是只停留在表象,没有看到西方先进的根源在于其制度而非技术。这是地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所以从主观层面上就注定了这场“西学”的步子不会迈得太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同时也对西方国家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之境”是探究为什么洋务派在当时开启中国“西学”之路。让学生明确洋务派学习西方的背景,认识到这种被动的学习其动力注定严重不足,当遇到阻力时必然半途而废,不可能坚持到底。

“洋务之遇”是指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这场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两个强劲的对手:清政府的顽固派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内外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洋务运动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

“洋务之悟”是指在学生经过了“洋务之识”“洋务之境”“洋务之遇”学习后的有感而发,让学生评说洋务运动。

【环节一:中体西用建“军功”——洋务之识】

1.什么是洋务?

材料: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

——高路《论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激发》

通过材料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知洋务派开展洋务的初衷是建立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而非制度。再通过追问分析为什么洋务派的“西学”如此狭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领导阶级的见识所限。

【活动一】研究《洋务运动大事年表》来佐证上述观点。

材料一:《洋务运动大事年表》(1861~1895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76年李鸿章在会见日驻清特使全权公使森有礼时的谈话。“阁下赞赏效仿欧风,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不是遭人唾弃、羞耻之事?”“我国决然不会进行如此变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铁道,电信等机械方面,积极吸收西洋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正是那些国家最优秀之处。”

——王元新,孙军《揭秘:李鸿章晚年因何感慨“都是纸糊的老虎”》

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企业”一项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洋务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从而引出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让学生理解这种片面的学习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实现“点”对“线”的支撑。

【活动二】在材料一中指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第一人)、李鸿章(主要)、左宗棠、张之洞。

材料三:洋务运动由少数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较多的旧式官僚和乡绅发起、领导和实施,并未成为真正的国策,未能成为上下一致的全国性运动。

——虞和平等《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结合材料三分析材料一“人物”一项的内容,可得出洋务运动的又一特点是没有政府的有力支持。使学生明白洋务运动不是国策,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活动三】介绍洋务运动的相关措施。

2.分析洋务派为了完成“初衷”需要做哪些准备?板书呈现如下的思维线索图:

引导学生观察思维线索图,分析揭示这些“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建立总理衙门是为了方便与洋人往来,需要翻译人才于是成立京师同文馆,创办军事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装备,创办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通过对该图的观察,直观感受到洋务派的一系列做法都是围绕“建立新式海陆军”展开的,因此这就成为了洋务运动最核心的内容。然后通过分析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了洋务运动的代表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全盘计划,他们起初只是为了完成初衷,但是他们每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于是洋务运动的内容就这样一点点丰富起来。由此,把洋务运动的具体措施有机地连成了一个整体,通“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洋务运动史实的基础上理解洋务运动发展的过程,从而落实了历史事件主导下的“点——线” 结合。

3.填充表格归类并划分阶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引导学生从填充表格中得出结论: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工业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因此洋务运动被列为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第一课。但是它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随后中国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继续进行着抗爭与探索,从宏观上紧扣单元主题由“点” 引“ 线”,强调洋务运动只是近代化探索的开端(此处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教师进行深化拓展)。

【活动四】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解释“什么是洋务?”“什么是近代化?”。

【环节二:夷侵内乱思“痛定”——洋务之境】

依据下表时间,让学生绘制1840~1895年大事年代尺。

用年代尺把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四个“点”有序、有机的串联起来,实现了时空观念下的“点—线”结合。通过时序上的交织与定位,让学生发现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冲击,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打到北京城,使学生能够想象内乱外患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场景,这就与部分统治者学习西方实行自救的洋务运动形成了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洋务运动的初衷是要建立一支新式军队来解决清政府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其目的旨在维护清朝统治。由此得出这场“西学”只是“强军”而非“强国”,所以洋务运动的出发点就决定了它的失败。

【环节三:甲午惊梦举国殇——洋务之遇】

材料一:在实施措施中也是单纯地、有限地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开办新式企业,吏治腐败,效率低下。因此,洋务运动是一种局部的、初步的和畸形的早期现代化运动,最终导致失败。

——虞和平等《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材料二:慈禧作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一贯顽固守旧”,而且她为了独掌大权,施展权术,一手扶植了那些反对奕和洋务派的顽固势力,暗中放任清流派,借用他们的言论牵制洋务派;一手又重用和支持洋务派,同意他们推行“自强新政”。

——李立新《洋务运动》

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史事”并结合材料一、二,步步渗透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失败形成自己的认知逻辑,并加以阐释。

【环节四:无心插柳柳成荫——洋务之悟】

1.结合教材和下列材料由学生评说洋务运动

材料:洋务运动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经过30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向锐《西风渐进70年》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游丛谈》

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形成自己的、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2.拓展升华

在日本马关,李鸿章曾对伊藤博文说,“我国人之长夜酣梦,以因贵国之打击而破灭,从此可以觉醒,相信敝国有识之士,鉴于今日之惨败,他日必有所觉醒。”

——王元新,孙军《揭秘:李鸿章晚年因何感慨“都是纸糊的老虎”》

这一环节意图通过学生活动,形成思考、倾听、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这一过程,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洋务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却警醒了中国人,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并激励后来的仁人志士继续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而努力。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实现由“点”到“线” 再到“ 点”的历史情境的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课设计围绕“一场失败的中国地主阶级的‘西学活动”这条提纲挈领教学的“线”,选取与洋务运动相关的知识“点”。在这条主线的统领下,知识点化繁为简,将内容重新建构和整合为“洋务之识”“洋务之境”“洋务之遇”“洋务之悟” 四部分,达到将知识一线串珠的效果,呈现历史的全貌。

总之,2019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点—线”的命制特征,发挥了对教学的评价和导向功能。不断加深对试题命制这一特征的理解与认识,将有助于广大师生明确教学方向,提高新授课与复习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促使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河北省教育厅中考中心.河北省2019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 文科综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9.

[3]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结合设计思路的构想[J].上海:历史教学问题,2013.

猜你喜欢
命题特点历史教学中考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被动语态考点及命题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2011—2016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Ⅰ完形填空命题特点解析及备考建议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