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亲情、人性、生命的旅行

2020-05-19 17:18封义珑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散步亲情文本

封义珑

一、文本、教材分析

《散步》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以往一直是自读课文,此次编者将其归为教读课文,我认为大抵出于以下考量:《散步》是本单元这些课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抒写浓浓亲情的文章,是“立德树人”的有效文本,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该文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达了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可以说是一首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文章在凸显人性美的同时,字里行间也弥漫着浓浓的诗意气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1]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舒适的生活场景使人享受,且颇具审美价值,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2.品读文章的情味,感悟人性的美丽;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方法;领悟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和勇于担当的生命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品读文章的情味,感悟人性的美丽。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和勇于担当的生命意识。

四、教学难点

1.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方法。

2.领悟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运用朗读法和讨论法,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等方式,体会课文浓厚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对人性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家,多么温馨而又甜蜜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温情的空间,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让我们沐浴着阳光幸福成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和字里行间呈现出来的人性美。

(二)字词教学

1.生难字

分歧(qí)蹲下(dūn)煎熬(áo)鲜嫩(nèn)

咕咕(ɡū)霎时(shà)粼粼(lín)

2.多音字

熬:(áo)煎熬(āo)熬白菜

背:(bēi)背負(bèi)背后

泡:(pāo)泡桐(pào)泡茶

铺:(pū)铺张(pù)床铺

3.词语解释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信服:相信并佩服。

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霎时:短时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三)阅读教学

1.初读课文,简谈散步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请朗读课文后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文章事件。

预设: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①散步的时间:初春。

②散步的地点:田野。

③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④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⑤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⑥谁来解决分歧:我。

⑦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⑧我要如何解决: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⑨最后是如何选择的: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⑩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2.品读人物,体验亲情

故事中的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呢?说出你的理由,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段落和语句加以说明。

预设1:喜欢母亲:慈爱、爱幼。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很听她的话一样。”(从“本不愿”到出来体现母亲对我的迁就。)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摸”体现慈爱,朗读时读轻声。)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波光粼粼的鱼塘。”(请全体女生读出优美的景物描写,体现母亲尽力了解孙儿感兴趣的世界,向孙儿靠拢。)

预设2:喜欢儿子:可爱、懂事。

“前面也是……,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前后对比的聪明可爱。)

预设3:喜欢妻子:贤惠、温柔。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抓住外面这一限制词和表程度的总是体现贤惠。)“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抓住“蹲、背、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着重读这些动词和形容词,体悟出妻子的温柔、尊老爱幼。)

预设4:喜欢“我”:孝顺、负责任。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从课文“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一个“熬”字,说明了母亲身体状况堪忧。(扣住“熬”反复读,读出母亲的艰难和不易。)

介绍背景资料:父亲去世,母亲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需要多陪伴。

我说“走大路。”语调何其铿锵有力,体现我的大孝。

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预设:温馨、和睦、互敬互爱。

3.赏析语言,感悟生命

本文选材普通,用一件散步的小事以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浓浓的亲情;同时以朴素而精心的语言来体现其独有的情思。

齐读最后一段:“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动作描写:“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生怕稍有闪失会给自己所背的亲人带来惊恐、不安甚至害怕的心理。

(1)作者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指的是:在我和妻子心中的地位。“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的,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这才是完整的生命世界。

引入资料: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对中国的“孝”大加赞赏,认为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这是真正的生命意识。

(2)此外文中还有许多对称和回环的句子同样别有深意。同学们找一找,并分析其蘊含的深意。

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个回环句,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和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

对称回环的句式在语义上增强了文字字里行间内在的张力,在朗读上增强了文章的音韵之美,很有情趣。

(大屏幕上显示其他的对称句,朗读品味。)

(3)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预设: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当尊老为先,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4.深入探究,评析写法

(1)这篇短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你能说说美在哪里吗?

人性美:一波三折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诗意美:轻描淡写的景物充满诗情画意。

语言美:朴实中见灵气,浅易中见哲理。

(2)一家四口在田野中散步,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简单平凡的小事,作者却把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省。请具体说说本文在布局行文时的特点。

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

波折一: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这是一波,在“我”的“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的劝说下,“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母慈儿孝的中国传统美德。

波折二:在散步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于“我”了,“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波折三:当“我”做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又兴一波,“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可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祖母对孙儿的呵护。

这样,在一波三折中,作者把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写得风生水起、摇曳生姿。

(四)小结课文

同学们,散步原本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折射出了整个生命世界。作者以春风化雨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充满亲情之美和生命光辉的田野散步图,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八、布置作业

阅读作者的另外一篇成名散文《家园落日》,体味其言简意深的语言之美。

九、教学反思

因为从事教研工作,教学《散步》时,是我送教下乡的一节课,送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我的送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示范。为达到示范作用,我必须抓住语文的“核”进行教学。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故事美、情感美、人性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行发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因此,在《散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贯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行发展的理念,把当今很多老师忽视的字词教学作为一个必备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忽视字词教学的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式的教学。我听过很多青年教师的课,不重视字词教学,要么是一种形式,匆匆而过;要么不作字词教学。这样的教学,必然造就学生的语文根基不牢,也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阅读教学的设计,围绕着“亲情”这张牌,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教学:初读课文,简谈散步;品读人物,体验亲情;赏析语言,感悟生命。注重学生听、说、读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此外,代入感也是青年教师在备课中常常忽视的。我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了背景资料,体会“母亲”的处境,让学生增加对文本的了解;同时引用资料,肯定中国文化精髓在全世界的地位和认同感。

导入新课和小结课文语言简明,直击文本主旨的靶心,前后一脉相承,互为补充。

作业的设计,抛弃了那种为长辈做一件好事或编一条短信的煽情的作业,我设计的是阅读作者的另外一篇成名散文《家园落日》,体味作者言简意深的语言之美,让读书点亮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强调“快餐文化”的时代,唯有读书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丰富和敏感,才能滋润生命,增长智慧和见识。

(二)教学情况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此外,学生囿于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尽管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二是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都贯穿了朗读,让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一定要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其精妙,而非分析句子所使用修辭手法,做那些套路式的“赏析”。

三是解读文本较为深入,这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发言积极且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其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上面这些教学任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朗读的技巧指导不够。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二是合作探究不均衡。在此过程中,学生虽然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三是一波三折的写法学生分析不到位,与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写作方法教学的缺失有关。

(三)阅读教学的反思

因为自己是教研员,经常深入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堂,从他们的课堂中,引发了几点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是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二是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3]。

三是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4]愿我们经常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让教学因反思而出色、出彩。

注释:

[1]莫怀戚:《散步》,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4页。该文引述具体出处以下行文不再一一标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3]左小会:《在阅读体验中实现情感感悟》,《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7期,第25页。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第6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散步亲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亲情的滋味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美妙的散步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