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大名垂千古

2020-05-20 18:06温世浩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4期
关键词:碧草蜀国丞相

温世浩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的大意是:去哪里寻找诸葛亮的祠堂呢?它就坐落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掩映台阶自显春色,树上的黄鸸隔叶徒然在婉转地鸣唱。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商讨天下大计,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开创并匡扶基业,忠心耿耿。可惜诸葛亮出师北伐未捷而病亡军中,这使后代英雄无限感慨,热泪沾襟。

青年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在当时的隐居地隆中应对时,提出著名的策略,即占据荆、益两州,东联孙吴,北拒曹操,而后成就伟业。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刘备占领荆、益,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即帝位后,诸葛亮出任丞相,主管朝政。后主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勤勉谨慎,事必躬亲。前后五次伐魏,终因积劳成疾,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三国及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甚高。刘备称有了他是如鱼得水,司马懿称他是天下奇才,陈寿在《三国志》中称他是管仲、萧何一流的贤相,康熙称为人臣者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只有诸葛亮一人。

这首七律《蜀相》,情、景、议相融,贯穿古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和对其功业未遂的感慨,在歌颂诸葛亮的诗篇中独领风骚。

“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锦官城外柏森森”是自答,点明了祠堂的所在。武侯祠为晋代李雄初建,明代并入汉昭烈庙(刘备庙),形成君臣合祀祠庙。“丞相”这一称呼脱口而出,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亲切。“锦官城”即成都,成都产蜀锦,古代在此设官专理其事,于是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锦城”。“柏森森”描写祠堂周围的环境,渲染了一种肃穆深沉的气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鸸空好音。”正值春意盎然之时,面对这碧草春色、黄鸸好音,加入“自”“空”两字,则使人备感凄清。诗人并非吟咏美景,而是为后文的悲情铺垫,是伤“丞相”其人之不可见,是心中忧愁的自然流露,是对国家中兴希望渺茫的无限叹惋。结合诗人当时所处背景,国家正经历“安史之乱”,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此时寻访武侯祠,别有寄托,流露出渴望有才能如诸葛亮的人来重整河山的情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诸葛亮隐居时,刘备三次拜访之事。《三国志》载:“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天下计”即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的谈话内容,是光复汉室的方略。后来的历史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足见其雄才大咯。诗人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一诗中写了“三分割据纡筹策”,指出三分天下是诸葛亮苦心筹划的结果——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杰出才能的深深赞佩之情;在《八阵图》一诗中,直言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直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两朝”指刘备和蜀国后主刘禅两朝。诸葛亮协助刘备开创蜀国基业,夷陵战败使蜀国精锐尽失、财力枯竭,蜀国陷入重重危机,刘备病故后,他又辅佐刘禅支撑危局,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臣心”指诸葛亮为蜀汉竭尽心力。“天下计”见其雄略,“老臣心”见其苦衷。这两句写得沉郁悲壮,咏叹丞相之才德功业。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光复汉室,诸葛亮曾经多次伐魏,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后世的英雄们想到此事,又怎能不为诸葛亮大业未成而无限痛惜(7这两句既是对诸葛亮的悲叹,也是千古失意英雄们的情感共鸣。宋代抗金名將宗泽收复北方失地壮志未酬,在病危之时即愤然诵此二句。这两句诗与前两句诗连作一气,在颂其才德功业之时,痛惜其大业未成,读来令人不胜感慨。

全诗短短56字,却有很重的分量,写景抒情,夹叙夹议,余韵无穷,诉说诸葛亮一生功业,诉说诗人满腔悲叹,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曲悲歌。人们读来不禁对诸葛亮肃然起敬。这首诗堪称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的完美体现,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取得了高度成就。

杜甫对诸葛亮很推崇,写过很多首诗赞颂诸葛亮,如《八阵图》《诸葛庙》《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古柏行》《武侯庙》等,还有这首《蜀相》,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更是直言“诸葛大名垂宇宙”,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诸葛亮。

猜你喜欢
碧草蜀国丞相
樊莉
乐不思蜀
贪小失大
早春即景
药王谷石林
岁末感怀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丞相何故发笑
字是书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