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策略探索

2020-05-21 03:08钟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敏捷性试题文本

钟斌

当前的高考测评,其出发点和归宿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培养中,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就高中语文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其中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居于重要地位。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意味着思维品质的更高追求,这之中思维的敏捷性又处在重要地位。

一、思维敏捷性的内涵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在思维运行时能够迅速把握思考重心,分析對象内涵、实质,把握住其内外在关系,并作出科学判断,寻找到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中快速和高效是基本特征。在语文高考阅读理解中,这种敏捷性体现在能够迅速完成文本阅读,把握住文本所表达的观点、思想情感及其他主要信息。例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诗歌鉴赏文本: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歌阅读的关键点在于迅速把握主题。思维敏捷性在此的表现即为:能够迅速思维聚焦,依据标题中的“题……画”,明确其为题画诗;由尾联中的“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迅速推知其主题为颂扬许道宁的画作意蕴丰富。

在测评作答中,思维敏捷性体现在能够迅速把握问题的实质,并就其要害作出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或准确得出判断结论。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中的第1题B项: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这个选项中出现了“各种”“都”表示概念周延的词语,由此可迅速判断此题的实质是测评思维的品质,而高品质思维看问题严谨、科学、不走极端,由此可以迅速锁定这个选项的“各种”“都”,并判断它是错误的。

二、思维敏捷性的培养策略

思维的敏捷性虽然描述的是思维的品质特性,但却是训练的结果,是策略方法综合运用的产物。结合思维敏捷性特点和语文学科属性,高考备战中,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1.思维快速聚焦策略

思维展开是多维的,在文本阅读中尤其明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多维的思考并不就意味着高质的思维,一些缺少价值和意义的维度只能增加思维的成本,因此在高考文本阅读中要学会思维迅速聚焦,把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关键点上,通过提升思维敏捷性,降低阅读成本,提高阅读质量。这种快速聚焦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1)依据文本类型,快速聚焦文本要点,把握其主要内容。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聚焦点为核心概念(包括内涵特点、作用、与邻近概念的关系等)和核心判断(包括分论点和理论分析部分)。如下面的文本选自2019年全国高考卷Ⅱ论述类文本的一部分: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在这段文本中,第一句“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即是核心判断,也是阅读时的思维聚焦点。

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和古诗词)聚焦点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小说中的思想感情集中表现在人物的思想性格及情节的结局上,有时测评中的选择题也具有提示作用,有助于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如2019年全国卷Ⅲ中第7题的C项“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散文则表现在抒情议论上,尤其是文末的抒情议论;古诗词体现在作品中主观性强烈的词语上,有时作者、注释和试题也有提示信息。如2019年全国卷Ⅲ的诗歌鉴赏: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这首诗中的标题“插田歌”,作品中的“齐唱郢中歌”,以及第14题D项中的“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都点明了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此外,文言文测评文本多是传记,对此聚焦点为人物的生平、思想性格、贡献等。

(2)依据测评试题类型,快速聚焦问题要点,把握其实质、组织内容和形式。

高考语文测评中思维敏捷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快速把握测评问题表象下的实质,能迅速依据题干关键词语锁定答案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客观题测评重心是思维品质,即要求表意科学、合理、不走极端。为此,试题选项中表示模态判断或不周延的部分是聚焦点,相关词语有“也许”“似乎”“大概”“可能”“基本上”“多数”“一部分”“很多时候”等。这些表述常常是正确的。而那些表意绝对的常常不科学、不严谨,其选项常常是错误的,相关的表述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绝对”“全”“都”“每一个”“全部”等。此外,逻辑推理能力也是测评的重点,因果关系表述部分是思维聚焦点。如2019年全国卷Ⅲ中第3题: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A中的“使”,B中的“各种”“都是”均是思维聚焦点。

文学类作品测评中的客观题,聚焦点则是题支中对文学手法和主题的表述部分。因为这两部分能够集中体现学生文学素养所达到的水平。如全国卷Ⅲ中第7題: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其中的“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是聚焦点。

2.思维建模策略

思维建模策略是依据语文学科特性和高考测评要求,将散乱的思维规范为一定的思维程式,从而节约思维成本,提高思维质量,提升思维敏捷性的方式方法。建模的目的不是思维固化而是规范。

以赏析类试题为例,依据语文特性,此类试题一般出现在文学类作品和古诗词阅读中,其测评要求是掌握一定的文学手法,能够结合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进行玩味,分析。据此,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型:赏析=手法+内容+效果+思想感情。手法是作品运用的文学手法,内容是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其是如何使用该文学手法的,效果是使用该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思想感情是作品赏析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依据这个思维模型,我们在做赏析题时,如果是主观题,则可以据此组织答案;如是客观题,则据此审视选项。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中第14题的A和C项: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画线的部分涉及到了手法和效果,属于赏析类试题建模的构成内容,做题时仔细审视,结果会发现错误就出在“远距离欣赏”上,应选答案C。这样,我们凭借着思维建模带来的敏捷性大大节约了思维成本,提高了做题的命中率。

3.思维材料储备策略

思维运行需要思维材料做支撑,思维材料的丰富程度制约着思维的敏捷度。因此积累、丰富思维材料有助于提升思维敏捷性。在语文测评中,思维材料的积累包括了静态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如文学手法涉及到的诸如铺垫、比喻、衬托等相关概念和术语;文学作品中表述思想情感的人文知识,诸如国家情怀、羁旅之思、怀才不遇等;一些表示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动态性程序和策略性知识,如前面提到的赏析类试题的答题方法等。思维材料积累丰富,测评时可以迅速调集相关知识作出判断,并迅速组织答案。

在思维材料的储备中,可以利用好每一次考试的参考答案,这些答案中有学科术语,也有答题的格式技巧,是储备思维材料的不二之选。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这个参考答案中,我们可以积累“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这些专业术语,也可以积累“用……,如……,表明……”的思维格式。有了这些积累,当再一次遇见同类型试题时就可以迅速作答,提升思维的敏捷度。

三、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价值、意义及实质

1.提升高考测评效率,助推学生参加国家人才选拔。思维敏捷性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在高考测评中能够迅速把握测评意图,精准作答,提升测评成绩,帮助学生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梦想。

2.提升了思维价值和意义,为运用、创新打好基础。提升了思维效率,也意味着降低了时间和精力成本,其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当下的学习上,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取向,它对学生日后的工作,知识运用以及高端的创造创新都有着突出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3.思维敏捷性实质。思维敏捷性是对人脑机能的深度开发,有助于学生心性的培养,是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质增效。

[作者通联:四川德阳中学高中校区]

猜你喜欢
敏捷性试题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组织敏捷性研究述评及展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借助选择性注意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