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思想中的道家元素

2020-05-21 02:48辛志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

内容摘要:傅玄是西晋儒者,但其思想中有道家元素,他的作品引用的言论和他的思想观点都彰显了这一特征。他主张秉要执本、清虚自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观点都源于道家,道家思想对他的人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傅玄 思想 道家

魏晋之际玄风盛行,著名学者傅玄仍然坚守儒学。他性格刚劲亮直,提倡节俭,反对挥霍奢侈,同情待遇菲薄、生活拮据的下级官吏,曾为这些人争取优厚的俸禄。他极力反对玄学,从力挽世风和维系司马氏政权的角度考虑,提出崇儒兴教的主张,不仅多次上疏表达其尊儒尚学之思想,而且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实践中也力主崇儒贵学,以教化推崇儒家学说。傅玄是魏末晋初儒者派文士的代表,但是处在魏晋易代的特殊社会环境中,他主张通儒达道,并灵活地将道家的通机达变之术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有机融合,是其思想中蕴含的道家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家思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作品中引用的道家言论

傅玄作品较多,在西晋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傅子》是晋代重要的儒家著作,此外,今所见傅玄的诗赋文章有228篇,體裁多样,内容丰富,包括33首诗、58篇赋、99首乐府、22首铭,16篇其他疏奏论赞类杂文,其中多篇作品受老庄思想影响,蕴含着道家元素。

(一)《傅子》中引用的道家言论

1.《举贤》篇:

(1)“开至公之路,秉至平之心,执大象而致之,亦云诚而已矣,夫任诚,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引自《老子》第十四章)

(2)“既得皋陶,既得伊尹,而又人人自用,是代大匠斲也。”(引自《老子》第七十四章)

2.《义信》篇:

(1) “盖天地着信,而四时不悖;日月着信,而昬明有常。”(引自《老子》第十六章)

(2)“《老子》不云乎:‘信不足焉,有不信也。”(引自《老子》第十七章)

3.《治体》篇:

“不听至言,则心不固。”(引自《老子》第七十四章)

4.《校工》篇:

“上欲无节,众下肆情,淫奢并兴,而百姓受其殃毒矣。”(引自《列子·杨朱》)

5.《仁论》篇:

“不听至言,则心不固。”(引自《庄子·知北游》)

6.《通志》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也。”(引自《老子》第六十六章)

(二)诗赋中引用的道家言论

《蝉赋》:“含精萃之贞气兮,体自然之妙形……泊无为而自得兮,聆商风而和鸣。”[1]“自然”、“无为”是化用道家的思想。

二.观点上反映的道家思想

(一)“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崇尚“自然无为”

傅玄的政论和上疏中经常提到“道”、“自然”、“无为”、“本末”等道家的基本概念。这些观点,表明道家主张以平和的心态与不偏不争的心情去看待一切,以自然无为,清静不争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自然无为”既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和基本理论,也是道教思想的源泉。“无为”主要含义是“顺物之性而助之”,即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乎时宜,顺从民心,不强行硬性而为,不肆意随便妄为,更不是无所事事,毫不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遵循自然规律,君主的“自然无为”运用在治国理政方面就是“无私”、“无为”。《老子》第四十九章指出:“圣人常无为,以百姓心为心。”意即为政的当权者心里一定要时刻都装着百姓,想百姓所想,天下为公,多爱民施惠,少苛暴扰民。这样才能“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第三章)。

(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老子》载“道法自然”,《太上感应篇》有“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语,与之呼应,意在提醒人们自然界的生物不能随意破坏,要与之和谐地相处。道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统一的关系,人的身体由阴阳之间的精气结合而成,精气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精气存在的载体,人的整个身体应该与自然合而为一。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是不能脱离自然二独立存在的,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大量的事实和沉痛的历史教训一再地告诉我们,如若人类无视自然规律,违天行事,咨意妄为,将会自酿苦酒,使得人类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三)水性说

傅玄说:“人之性如水焉 ,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停而清,动之则流而浊。先王知中流之易扰乱,故随而教之;谓其偏好者,故立一定之法。”[2]傅玄这段论述认为,人性的善恶不是先天自然而成的,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后天形成的;善恶之性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而改变,教化能够发扬其善性,刑法能够抑制其恶性,社会不能任其恶性随意自流发展。这一水性说来源于道家对水的认识。

水是老子阐述“道”的“工具”之一。《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阐述了水的品性:“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水利万物,却一直处于下位,不与万物相争;水是清澈无味的,它有万物的形状,它也没有丝毫形状;水性柔弱,但它并非真的柔弱,它把这份柔,化作不可抗拒的韧性,靠着这股韧性又能随遇而安;它善于变化,以此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它是冰、是气体,更是水。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柔和。它渺小到难以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就那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形成了浩浩江海。你说它柔弱,它又能凭着那股韧性“穿石”。若人能如水一般,可以放低姿态,自然也能成就自己的良行。老子的上善若水希望达到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庄子延续了老子对水的研究,但他更加侧重于水本身的特点:“静”与“清”。道家眼里的水是柔和就下的,正如《道德经》所云“天下莫柔弱胜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家的水柔中有韧,它滋润万物,却不与任何事物争名夺利、针锋相对,总是那样无声地浸润着万物。

三.道家元素对傅玄的影响

身处魏末晋初复杂的社会中,傅玄的儒家正统思想已经不合时宜,残酷的现实使傅玄处在一种欲进不得的境地,这时道家通达思想为他点燃了一盏明灯。傅玄逢迎机变,苟合于时,不再笃守儒家思想,而是根据时代特点,根据自救需要,不但对禅代始终没有勇气揭露与抨击,反而衷心赞成,淡忘了儒家真正“忠”的一面,并为司马氏谋求“南面术”。

傅玄企图求全,改变直言诤谏的性格,就是出于对生命的重视与留恋。这是践行道家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的观念。道教的人生观改变了傅玄的人生观,他意识到人活着总比死亡好,没有比死亡更痛苦的事,活着是快乐的,长寿是更美好的。道家乐生、重生的主张,对傅玄是莫大的鼓励,他为了生存而改变性格,自我拯救。

正如儒家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一样,道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保留自身独有特质的同时,善于广泛接纳、吸收儒家、佛教文化的有益内容,从而促使自身不断充实、完善,道教能够自觉地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这一点早在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就已阐述得很清楚了,他说:道家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傅玄就是道家思想的践行者,面对西晋的黑暗现状,作为直臣的他深感无力回天,只能接受现实,不再抱怨和抗争,而是竭尽全力为维护和巩固司马氏的统治服务。

参考文献

[1]全晋文.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86.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M].京:中华书局,1958:1737.

[3]李耳.道德经[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LJYT201917)阶段性成果;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8DZS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辛志凤,现为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字与文化)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漫画道家思想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庄子说》(二十五)
《庄子说》(二十六)
漫画道家思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庄子说》(十九)
茶道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