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道德观新探

2020-05-21 02:48宋倩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性格人性道德

内容摘要:道德建设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繁荣和兴旺的必由之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从精神分析方面,展开道德的论述。就人性善恶的问题,弗洛姆更加肯定人理性的能力,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良善来抑制内心的罪恶,最重要的是要给良善的发展空间,反之,如果人们的良善被遏制,那么他的破坏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他指出现代的人之所以困惑、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因为人类不能真正的认清自我,逃不出“二律背反”的困境,从而不能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弗洛姆把精神分析层面的东西应用到伦理学当中,对人的本性进行更深层次地剖析,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自己和人类的道德问题。让我们不要逃避,要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

关键词:人性 性格 道德 道德判断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不仅是国际上有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还是一名社会学家。他的许多著作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对“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弗洛姆指出:“就人类的道德而言,一切邪恶的活动皆与生命相违背,良善的活动则有助于生命的维护和发展。”[1](p185)他认为,理性可以指示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变为真正的自我,同时教导人什么是善,要达到良好的德行途径是透过人对自己力量的有效运用。所以道德力量就等于德性;没有道德力量也就是恶。[2](P23)

一.道德与人性

弗洛姆的人性观,既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下去的本能部分,也包括了人类会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德性部分。在他看来,人类与其它生物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意志自由,人类是唯一能够感知到自己存在的生物。弗洛姆在康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提出,意志自由是道德前提,而意志自由又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善良意志,一个是恶的意志,也就是说意志自由让善成为可能,也让恶成为可能。弗洛姆把自由引入人性观中。他强调:“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与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2]从道德规范的角度来看,弗洛姆认为人们需要依靠理性,并且也只能依靠理性来进行道德规范。

无论是对道德观的研究还是对伦理学思想的研究,其涉及的主体都是人类自身。道德就像文化一样,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和行动准则。它的终点是落在人类自身,也就是说,人不仅是道德载体,更是道德的体现。“伦理行为的准则正是根源于人性之中,道德规范正是建立在人的内在特性的基础之上。”[3]

在弗洛姆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关于人性的研究,有着其独到的见解。弗洛姆认为人的自发创造性是善的根源和基础,而善又是人类的第一潜能。恶,则是人类“发展”(从人类发展本质来看,发展恶的潜能实则是人性发展的倒退)的第二潜能。需要说明的是,弗洛姆这里所说的“恶”和人的自私不是指人的自残,而是人的破坏性,是指抑制人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既抑制了别人的生长和发展,同时也没有使自己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弗洛姆认为“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最高价值不是舍己(self-renunciation),也不是自私(selfishness),而是自爱(self-love);不是否定个人,而是肯定真正的自我。”[1](p5)因為,人只有在自己的正当利益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来促进自身以外的事物的成长和发展,既避免了施虐的倾向,也避免了受虐的倾向。他强调,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有道德人,首先要充分了解的是他的本性,是不是具有自发地创造能力和向善的欲望。弗洛姆对人性和道德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第一潜能被抑制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的时候,人的第二潜能才会发展起来,也就是对生命的破坏性,当这种破坏性指向他人的时候就会形成施虐性人格,指向自己时则会形成受虐性人格。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的第一潜能,创造性得以发展。当外界的客观环境不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得不对外界环境做出改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所以人的需要是促进客观社会环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社会环境的好坏又会反过来影响人本身。

二.性格与道德判断

道德的判断问题,往往会引起意志自由和宿命论之间的争端。有些学者认为,人被他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所控制,从而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如果按照这一前提推论下去,也就是说,人们是否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而是被现实的环境所迫,被逼着去做一个有道德人,或者做一个不道德的人。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人完全具有意志自由的能力,他的所有在思想和行动皆由自己的意志完全控制。事实上,“性格上的差异构成伦理学上真正的问题,精神分析性格学虽然尚在幼稚时期,但是对伦理学理论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了解被断定善或恶的人的个性结构,才不会发生这种模糊不清的现象。一种德性如果与性格的本体分离,则会毫无价值。”[4]在弗洛姆的思想理论体系中,他一直强调人的“情感源泉”,而性格正是一个人的情感源泉之一。这个情感源泉决定了除纯逻辑推论以外的任何思想,包括善、恶、爱、正义等等。而在一个人年幼时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后期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又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精神分析理论打破了传统人们对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遗传来的误解。由于受到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性格使得每个人拥有了区别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所以,人的自由意志绝非是其性格以外的其他抽象的能力。

为了与宿命论区分开来,使人更好地理解性格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弗洛姆在他的理论中,引入了理性和良心的概念。人们虽然常常受到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具备的这一能力,并且借助这一能力创造了现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人类文化。最重要的是,理性成为人们致力行善的重要因素。同时,人类还是唯一具有良心的生物。如果说理性是让人类能够生存和创造的能力,那么良心就是能够让人们返归自我的能力。良心在人们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中规范人们的行动。弗洛姆对理性和良心的论述让我们明白,人类在面对客观环境的时候并不是孤立无助的。正如弗洛姆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良心是我们最宝贵的能力。自我成长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生的使命,他要成为他自己,把自己善良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如果他没有完成自身的使命,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在道德上是失败的。

需要说明的是,理性和良心并非彻底脱离世故经验而独立存在。道德判断同事实判断一样,需要基于事实。对性格的判断也应如此。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我们要把与判断目标本质上的客观属性作为判断依据。

三.道德问题

虽然每个时代的道德问题都有其特殊性,但是唯有从人类的一般道德问题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解决那些特殊的问题。因为人通过自己的理性和创造能力创造了人类社会以及特有的人类文明,所以一切道德问題都是关于人的问题。进一步说,今日的很多道德失范问题都是根源于自我的迷失,根源于人放弃了对自我的追寻。由于人首先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物,所以在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然的限制或社会的制约。虽然,我们的心智并不完全受制于自然和社会,但是观念和真理是和人的肉体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单独存在的。人的肉体所遭受的苦难,所经历的幸福和愉快,以及时代所造就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纵然人有认识真理的能力,也有爱他人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会受到外在势力,尤其是某些不可抗的权威的威胁。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人们明知道皇帝其实真的没有穿衣服,但是碍于权威,都极力地夸皇帝的衣服真漂亮,只有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的时候,还被自己的父母极力反对。人们对待权威的态度不仅是一种敬畏和恐慌,有时候更是一种指望,渴望得到庇佑,就像没出生前的那样。而人性的堕落就从屈服和对权威的依赖的那一刻开始的。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丧失了使其真正成为人的能力,包括他的理性能力,以及爱的能力,更丧失了对道德的评判标准。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人最根本的道德问题,是人对自我的放弃和迷失。人丧失了对健全的自我的追求,这不仅是不道德,更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从弗洛姆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或恶都不是必然的或命中注定的。人的善恶问题,完全在于人类自身,想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认真地关切自身的合理需求,正视自己和自身所在社会的道德问题,要努力实现自我,成就自我。

四.弗洛姆道德理论的贡献

弗洛姆把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以及性格的研究作为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在增强了人们向善的内在动力和信心的同时,也解决了宿命论和自由意志的纷争。

弗洛姆明确了人本伦理学的立场,也为如何促进人性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他强调,伦理的抉择不在于对邪恶的抑制,也不在于对沉迷的批判。无论是邪恶还是沉迷,都只是不同形态的压抑罢了,而对人性的压抑就会产生邪恶。人本伦理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对人的邪恶进行压抑,而是对人所固有的创造性潜能进行挖掘和运用。个人的良善与他所获得的对其自身创造性的发展成正比。如果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想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人的创造性,去培养人的创造性,为人们的创造性得以发展下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最重要的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要和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是我们唯一的、终极的目标,人再也不是为了达成某一目标的手段。当今社会的发展不仅要以人为起点,更要以人为重点,这才是伦理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美]艾·弗洛姆.自我的追寻[M].孙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美]艾·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3][美]艾·弗洛姆.寻找自我[M].陈学明.工人出版社,1988.

[4]李宁.精神分析思潮的道德观及其道德教育价值[D].

(作者介绍:宋倩文,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价值哲学)

猜你喜欢
性格人性道德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