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加”与“减”

2020-05-21 09:52余新凤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月饼黏土儿童

余新凤

艺术活动是儿童感性地把握世界,表达其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通过提供恰当的材料,创设适宜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美工区作为幼儿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的主要区域,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该注意什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与减的方式,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表现。

一、增加材料的有序摆放,减少随意堆砌

记得有一次,走进美工区,我发现班级老师将各种材料投放在柜子里:这边是树枝、那边是木片;这里是扎染的皮筋,而用于扎染的棉布又放在另一个柜子的角落;剪刀和黏土放在一起,双面胶放在各色彩紙的篓子里……凌乱的材料放置,导致活动时孩子们要花很长时间去寻找。后来,我们重新规整材料,并分类、分区、有序地陈列在材料架上:工具区(如剪刀、双面胶、彩笔等)、材料区(水粉颜料区、黏土区、剪贴区等)、欣赏区、展示区。同时集中购置透明的分类盒子,将水彩笔、油画棒等材料按照色谱的顺序摆放,以吸引幼儿。此外,我们还用两层纸板中间加立式支撑,做成放置颜料瓶的简易收纳柜,避免了颜料的随意放置,用纸巾盒存放剪刀,纸盒简易包装后,抠出几个小洞,内放各种毛线,拉出毛线的线头,避免了直接存放的打结、杂乱现象。材料的有序摆放,幼儿取放更加方便,减少了隐性时间的浪费,让幼儿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创造。

二、增加启发性欣赏材料,减少统一性要求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当孩子身处在丰富、多元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对艺术更加敏感,他们的想象力也更加丰富。在美工区中,我们增加了启发性的材料,减少了整齐划一、任务式、机械的要求。如秋天到了,我们在艺术区的墙面上展示出一系列与秋天有关的名画:凡·高的《麦田收割者》、米勒的《拾穗者》、列维坦的《金色的秋天》,等等。 我们还请孩子们带来南瓜、柿子、稻谷、棉花等农作物,布置我们的艺术区。幼儿创造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其感知觉、思维或者经历的表达。于是,我们带孩子走进秋天的田野,去感知一望无际的稻田,观察沉甸甸的稻穗。我们还将他们的这些经历拍成照片,张贴在艺术区的墙面上,鼓励儿童自主学习、主动模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所言:因为儿童的认知不同、感受不同、影响和兴趣不同,模仿出来的作品也不会一模一样。我们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照片等,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创作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

三、增加材料探索的时间,减少任务式的要求

任何一种新材料的投放,孩子都需要一个没有压力的、深入探索的过程,只有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体验材料、探索材料、熟悉材料后,他们才会进行有目的的创作。因为不断接触新材料的幼儿永远无法实现对任何一种材料的操作控制或技能发展,也可能无法获得使用这些材料创造艺术所需的技能和技巧。同时,教师要允许幼儿在探索的时候,把环境“弄脏、弄乱”,而不要去随意地指责他们,更不能要求幼儿一定要做出具体的作品。而是要给予儿童自由支配权,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内心情感,并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某种艺术材料。

四、增加多种呈现载体,减少单一的平面呈现

丰富多样的载体,可以引发幼儿更多的联想。如孩子们通过贝壳可以联想到章鱼、海星,通过纸筒做的立体树林,他们会联想到小鸟等。但呈现载体有了,如何呈现?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将思考的机会留给孩子。如中秋节后,孩子们用黏土制作了各种月饼,我带领孩子们讨论:“这么多的月饼放哪里?怎么放呢?”经过讨论,最终孩子们结合画线描画的经验,表示可以把一个个月饼放在盘子里,并用线描画的方式对盘子进行装饰,于是一个个月饼立体地展示在大家面前。此外,他们还想到将小动物放在一个个故事盒里,进行故事讲述,于是《海底小章鱼》《快乐的生日party》等动听的故事应运而生。有时,我也会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提供具有美感的创作材料。如在进行菊花写生的时候,我将素描纸剪裁成圆形,张贴在牛皮纸上,然后引导孩子在素描纸上进行创作;在进行树枝、木片拼贴的时候,我为他们提供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纸板等。

猜你喜欢
月饼黏土儿童
中秋节里吃月饼
月饼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一起来做月饼吧!
黏土多肉植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