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方药品经营探究

2020-05-21 10:23张玲睿
中国市场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宋代中医

[摘 要]宋代是我国中医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在此期间医学教育和医学理论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官方药品经营机构——太平惠民局。太平惠民局从其产生到发展成熟至其衰落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并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对后世的医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中医;太平惠民局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4.107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抑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的一个时期。对比前朝,宋代在医事管理、医学教育、医药理论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官方经营的药品买卖机构——太平惠民局。

太平惠民局这一名称首见于南宋,但这一机构是传承于北宋,名称虽几经变革,但实质都是具有官方背景的药品经营场所。以往对太平惠民局的研究或泛泛地对其的功能进行了一些简单介绍或主要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进行研究,并没有深入地对太平惠民局名称的变迁,日常管理特别是药品的采购和出售进行研究。本文将从它的名称的演变过程对其进行阐述,并对它的日常的运行进行一些介绍,以及它的产生对后世的影响。

1 太平惠民局的名称演变过程

太平惠民局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北宋神宗时期的市易物卖药所,[1]其产生的背景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市易法主要是由官方出资成立“市易司”,低价采购其中商贩滞销的货购物,在市场有需求的时候再卖出。主要的作用是在平衡物价的同时政府也有一部分的收益,涉及中药的一方面,即由政府出面直接进行药材的收购与卖出。市易物卖药所开办伊始所隶属于太医局,但在神宗熙宁九年(1076)五月,朝廷下诏对太医局格局进行调整 ,废除太医局的熟药和药所,并入卖药所,合卖太医局药。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三七,第2955页。

且此时的卖药所是兼制药与卖药于一身的。徽宗崇宁二年(1103),吏部尚书何执中建议“太医熟药所,其惠甚大,当推之天下”。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一七,第2945页。 于是各地先后建立熟药所。徽宗政和四年(1114),根据尚书省的提议“两修合药所,五出卖药所,盖本《周官》医官,救万民之疾苦。今只以都城东壁、西壁、南壁、北壁并商税院东出卖熟药所名之,甚非元创局惠民之意。矧今局事不隶太医所,欲乞更两修合药所曰医药和剂局,五出卖药所曰医药惠民局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二一,第2947页。”。自此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卖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并且由此可见,在徽宗政和年间,卖药所已经分为两个部分构成,即以制造药物的和剂局和出卖药物的惠民局。

随着北宋灭亡,南宋政权的建立,高宗绍兴六年(1136),根据户部侍郎王俁的建议“诏置药局,以(惠)行在太医局熟药东西南北四所为名。内将药局一所以和剂局为名”。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六六,第2969页。恢复了和剂局,惠民局。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闰八月,朝廷下令:“熟药所依在京改作太平惠民局”。④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闰四月,“诏:诸路常平司行下会府州军,将熟药所并改作太平惠民局”。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六七,第2970 页。自此太平惠民局的名称确定。

虽太平惠民局的名称是自市易物卖药所几经改变而来,但无论是最初的卖药所、修合药所、和剂局、惠民局,还是太平惠民局,其本质都是由官方经营的药品买卖机构,除了名称的改变,经营方式和方法上是有传承的,在本文是将其看作同一机构,即由官方经营的药材买卖场所太平惠民局。

2 太平惠民局的日常經营

太平惠民局作为官方经营的药品经营场所,其日常管理以及运行都有一定的制度,下面就从其采购到生产到出售整个流程对太平惠民和剂局进行分析。

2.1 原料的采购

太平惠民局的药材采购主要由杂买务负责,⑤即宋代为宫廷购买物品的部门。药材的来源,从宋会要上来看,有两个来源,一是置换,即由加工好的熟药置换原材料生药材。“熟药所买诸色生药,今相度,乞从本所计度合要逐州军所买药,申本部,下逐处桩留上供钱收买计置,上京交纳讫,却於本所钱内拨还。仍委提举司常切催促。其逐州军递年所收买熟药,若计置本州土產药材附押前来,合本州计定元买价直,并所费钱数,具状解发到所,依数支还熟药前去。”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一七,第2945页。二是来自药商。“杂买务收买药材并收支钱临安府税务……遇有客旅贩到药材,关报和剂局,依市价收买。”④根据 “今后和剂局岁用药材,并先于在京官库据见在数取拨。如无及不足,即前一年春季计度一岁所用之数,招诱客人,以出产堪好材料,令兴贩前来申卖。至年终买不足,即据所阙数,令户部下出产处,以封桩钱和买。限当年冬季以前附纲起发,到大观库送纳,听本局据合用数取拨。”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三九,第3840页。的记载,也可以看出药材有一部分是采购自药材商人。

在药材采购的过程中,是有专门的辨验药材的官员对药材进行筛选,择优采用。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六七,第2970页。对官员的选取也是要求甚严,是由具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去挑选药材。“和剂局修合官、杂买务辨验药材官,下翰林院,于近上医官内选差保明,申户部审寔申差。” ②并且针对负责采购药材的人员有严格的法律要求,“如或所辨验药材伪滥,修合粗弱不如法,并从省寺点检,申取朝廷指挥。见任文臣候选差医官日并罢,内正官依省罢法。”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之六六,第2969页。

药材的采购有时候并非由杂买务直接进行,杂买务会委托牙人寻找药材,并由监官对他们寻找到的药材进行要收和定价购买。为了防止官员和牙人串通以次充好,买卖假药,政府制定专门的条例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 “责牙人辨验无伪滥堪充修合状,监官再行审验,定价收买。如受情中卖伪滥,并例外收买钱物,许人告,每名支赏钱五十贯,并依伪滥律断罪。”③

2.2 加工以及出售

生药收买以后,和剂局的医官依据成药处方对药品进行加工,由匠人对这些药材进行加工成熟药,送至惠民局。在运输熟药的过程中,为了以防万一,官府会派遣巡防兵士进行保护。 宋代药坊既是卖药的场所,又是百姓就诊的场所,惠民局也不例外。从相关记载上也可以得到印证:哲宗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京城发生疾疫,朝廷就派遣太医局熟药所(惠民局)进行诊治。它的日常即由惠民局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病情给予方剂治疗。营业时间是二十四小时的,“熟药所、和剂局、监专公吏轮留宿值。遇夜,民间缓急赎药,不即出卖,从杖一百科罪。”营业时间是二十四小时,并非代表太平惠民局没有休息,熟药所之间会分单双日进行轮休,开业的时候,就出卖汤药,关门的时候就计算前一天的卖药收入。

惠民局除了针对百姓们日常用药以外,还承担着防疫救灾和军队卫生安全的责任。比如在遇到疫情的时候,惠民局免费提供汤药以供百姓治病防病。“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月,两浙发生水涝,造成疫情,朝廷派遣翰林院医生以及和剂局进行巡防和救治。《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第8184页。在宋会要辑稿中,除了可以看到他们在遇到疾疫的时候,作为国家的官方的医药机构进行救治以外,惠民局还会对军队提供一些药物,以备军中防疫,比如在宋会要职官中就有记载“支三衙官兵夏药二十馀万贴”。③

3 太平惠民局对后世的影响

太平惠民局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时百姓用药困难的情况,且当时他作为国家增加收入的机构,也是国家获取资金来源的方法,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医方剂方面。

3.1 为后世留下了中医经典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药方剂,书中详细地记述了大量中医方剂的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当时和剂局所用的药方的辑录,局方是经过了当时的名医鉴定,是博诸多名家之所长编撰的,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对此评价为“和剂局方乃当时精集诸家名方,几经名医之手,至提领以官,内臣参校,可谓精矣。”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医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指南总论三卷》,第865页。徽宗大观时(1107—1110年),朝廷令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人对《太医局方》进行曾加校正。陈等人“采名贤之别录、公私众本,搜猎靡遗,事阙所从,无不研核,或端本以正末,或溯流以寻源,订其讹谬,析其淆乱,遗佚者补之,重復者削之,未阅岁而书成”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编撰规范了中成药的制造,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且影响着后世,是后世官修医书重要的参考书目。

3.2 对中药制剂的制作过程具有积极的影响

太平惠民局在对中药的加工过程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中药的炮制和制剂方法进行改进。在我国中医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惠民局在药品加工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炮制和制剂这两种方法。炮制方法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优化,比如,在此之前,药物的“炮炙”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毒性,而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始,“凡有修合,依法炮制”,从而对中药的炮制方法列为规范。而且它的产生对中药炮制、炮制范围和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

太平惠民局的产生无论是在宋代还是后世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宋代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百姓医疗水平,并且促进了当时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为后世留下了中药的方剂经典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然和剂局和惠民局的建立为宋代医药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其随着宋朝的衰落而没落特别是南宋末年,朝廷的混乱也延续到惠民局,制定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惠民局也逃脱不了衰落的趋势,虽“朝廷莫之知, 亦不能革也。”

参考文献:

[1]李焘.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5:6704.

[2]宋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作者简介]张玲睿(1988—),女,汉族,河南人,博士,中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宋代中医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