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2020-05-21 16:25王丽萍曾祥龙方婧
南方农村 2020年2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新型职业农民

王丽萍 曾祥龙 方婧

摘   要: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全面启动及持续推进,对相关培训绩效评价的研究需求愈发迫切。为此,本文综合设计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量表,以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员为调研对象,获得有效问卷411份,实证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结构模型:包括影响因子层、即时效能层、持续效能层3个层次,内容匹配度、课堂质量、组织管理与服务、培训效果感知、持续影响力5个维度,共24项观察变量;并依据各维度间的关系系数,提出提高培训效能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6;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2-0035-07

一、引言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破解乡村发展人才瓶颈,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动能转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自概念提出以后,便成了历年的政策议题焦点及学术研究热点。现阶段国内有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学术研究渐呈蓬勃之势,并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推动着这一政策议题的深入探讨[1]。然而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现阶段学术界还是聚焦于应然层面的理论阐述及政策解释,如从我国现实和他国经验出发,不断丰富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内涵和特征[2][3];或者基于政策预期和理论推演的视角,探讨测量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和素质的指标体系,指出培育的基本原则和大体策略等[4][5]。即使在实然层面的实证分析,也是主要探索个案培育经验,或者培育意愿和创业意愿等培训前议题[6][7]。针对培育现实过程中的绩效评价的研究尤为少见。当前不少地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是由地方政府通过招标竞选,将培训任务发包给大专职院校、培训机构等专业主体开展。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的标准办法,以致存在部分培训机构滥竽充数的现象。此情形不仅极大影响培育效果及浪费公共资源,还导致农民怨言不断,不愿继续参加培训。因此,构建科学的培训效能评价模型,规范培训工作标准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框架,以此提升培训工作的精准性及服务水平,提高培训的效能。

二、 模型构建与量表设计

(一)模型构建

国外学者对培训评估的研究比较系统,如Kirkpatrick的四层次模型(简称柯氏模型)是当前培训评估研究的重要基础,该模型从培训者的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次分析对整个组织的影响。Richard 等人对柯氏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如 Kaufman 型 、CIRO 模型和 CIPP 模型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培训评估实施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已有学者尝试借鉴柯氏评估模型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来综合设计职业农民培训满意度评估模型,如陆泉志、陈明伟等(2019)以青年农场主为对象构建培训绩效评价模型,包括感知绩效、感知成本、信任、培训满意度及培训忠诚五个维度[8]。由于柯氏模型存在着无法解释影响培训绩效的因素及作用机理的缺陷,同时也缺乏理论支撑,Holtom(1996)等学者认为其仅是一个框架体系[9]。在柯氏模式基础上所扩展得来的CIRO、CIPP等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其又过于聚焦对培训过程的评估,在评估培训综合效果方面说服力不够[10]。后面的BF模型和Holton模型兼顾了过程与结果评估 [9] [11],但其在一些培训场景中仍然存在不少局限性。纵然学术界多种培训绩效评价模型并存,但迄今仍是柯氏模式最受偏爱。究其原因如上文所提及,在实际研究中选取模型并无明确的评判标准,必须综合研究目的、对象特征及培训场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而柯氏模式正是提供了良好框架体系供研究者结合相应场景加以衍生。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估中,选择什么样的评估模型需结合农民的特征、关注点、培训的现实情况及目标来进行设计。课题组在与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学员关注的重点是培训的内容是否满足需要,老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是否容易理解、能否学以致用,现场教学点是否有借鉴和示范作用、班级管理是否规范等。在与政府人员沟通了解到,政府部门对培训的期望不仅仅是让农民感到满意,更为重要的是能切实提高农民的技能和信心,开拓农民的眼界与思维,激发其持续学习动力;组织培训实则为农民搭建一个平台,并依靠这个平台助力农民持续成长。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的评价时,在考虑学员在反映层面的关注重点和学习层面即时效果的同时,亦需考虑培训对其的持续影响力。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借鉴柯氏模型的层次评估理念,并参照周小刚等人(2013)的做法[12],构建了包含影响因子层、即时效能层和持续效能层3个层次,内容匹配度、课堂质量、组织管理与服务、培训效果感知和持续影响力5个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图1)。

(二)量表设计

本研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组的前期调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当前农民对培训的诉求及政府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要求,综合设计了《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量表,具体如下。

(1)内容匹配度。针对性开展培训是培训效果的前提保障。该变量主要从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是否相符、是否可以弥补农民知识的不足和是否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农业发展的趋势等方面测量。

(2)课堂质量。在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课堂质量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效的课堂质量能给予学员更为深刻的学习印象及收获,并能激发起其持续学习的动力,乃致持续作用于其日后的工作学习。本研究主要从学员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聽懂、老师是否能调动学员学习热情等方面来衡量。

(3)组织管理与服务。该变量主要通过学员对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安排、生活环境、班级服务等方面评价来测量。课程与师资的配置、现场教学点的安排等的合理性,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主办方的组织成功与否。

(4)培训效果感知。主要从学员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职业信心的提升、工作思路的开拓、及智力资源(专家、同行)的积聚等方面进行评价。培训效果感知对学员是否愿意分享学习经历与收获、是否愿意重往课堂、是否与专家学者及同行保持持续的互动有显著的影响。

(5)持续影响力。主要从学员能够主动向亲友、同行分享学习经历和收获,并鼓励他们参与培训;能积极反馈培训存在的不足,希望培训越办越好,自身能持续参与培训;学员培训后会邀请培训班的教授、专家到当地指导,并且能和培训班学员保持联络,共同探讨和切磋等方面来评价。

本研究先通过以河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为对象进行预调研,获得有效问卷84份,经信度、效度检验和因子分析,删除不合适的项后,获得最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量表。分为3个层次、5个潜变量(维度)、24个观察变量,观察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表1)。

三、数据来源与信度效度分析

(一)数据采集与样本特征

采用自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量表,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课题组以曲江、河源、连州、连南四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学员为对象进行正式调研,采集数据,共发放问卷625份,回收560份,剔除答案不完整和缺乏合理性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11份,回收有效率为73.39%。

受访学员性别以男性为主,比重为81.51%,女性仅为18.49%。年龄主要在55岁以下,35岁及以下为25.55%,36-45岁为36.45%,46-55岁为34.79%,55岁以上仅为5.11%。文化程度主要在初中以上,小学以下仅占比1.22%,初中31.39%,高中(中专)42.34%,大专以上为25.06%。从业身份以生产经营类为主,普通农户及种养大户比重为25.79%、家庭农场主为23.21%,农业企业及协会负责人为20.44%,兼任村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15.57%,服务能手、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为15.09%。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采用spss25.0和Amos 21.0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38,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说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整体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3,各设定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72~0.89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各维度的复合信度CR值介于0.70~0.87(表2),远大于临界值0.5,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确认。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24个观察变量聚合成预期5个潜变量,各观察变量因子荷载均达到0.5以上,五个潜变量方差累积率为67.748%。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评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内容匹配度(CM)、课堂质量(QT)、组织管理与服务(OS)、培训效果感知(EF)、持续影响力(AF)(表2)。

每个维度AVE值的平方根(表中对角线上数字)均大于其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表3),说明各维度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进一步显示培训效能评价模型的五个维度是合适的。

四、培训效能评价模型验证

(一)结构方程拟合检验

采用Amos21.0对总体结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绝对适配度、增值适配度、简约适配度的各项指标拟合值均处于评价标准范围内(表4),表明研究模型与样本数据有良好的适配度,显示模型的设定是合适的、可以接受的,可进行进一步的路径分析。

(二)结构方程检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得出各潜变量之间、潜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及标准化系数的估计值(表5、图2)。

1. 内容匹配度设定了5个观察变量,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均大于0.7,表明五个观察变量的信度较佳,是提升内容匹配度的关键因素,其中CM2、CM4标准化系数为0.8、0.81,表示培训内容能否满足农民的需要、是否有针对性是提升内容匹配度的最为核心的两个因素。

内容匹配度对培训效果感知的路径系数为0.33,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内容匹配度对培训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容匹配度对持续影响力的路径系数为负,并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内容匹配度对持续影响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出现负向作用可能原因是内容的针对性越强、越满足需要,学员持续学习的边际效应越低,其重返课堂的意愿也会相对减弱。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要区别于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有更多前沿性、启发性及系统性的内容。

2. 课堂质量设定了3个具体观察变量,QT1、QT2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84、0.8,QT3的标准化系数为0.4,显示授课教师能否调动学员学习热情、授课是否通俗易懂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课堂质量对培训效果的路径系数为0.13,P值小于0.01,表明课堂质量对培训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课堂质量对持续影响力的P值为0.109,显示课堂质量对持续影响力的影响不显著。表明长期来看,学员更为看重能学以致用的知识,仅课堂氛围好、老师授课水平高等对学员持续参与培训的引力不足。

3. 组织管理与服务设定了4个观察变量,其标准化系数均在0.70以上,表示改善学习、生活环境,能提高学员的舒适度;合理安排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习的质量;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可提升学员对培训班的认可度。因此提高组织与管理服务质量對提高培训效果非常关键。

组织管理与服务对培训效果的路径系数为0.42,P<0.01,显示组织管理与服务对培训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管理与服务对持续影响力的路径系数为0.19,P<0.05,显示组织管理与服务对持续影响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4. 培训效果设定了6个观察变量,其中EF1、EF2、EF6的标准化系数在0.72以上,表示学员通过培训能开阔视野、开拓思绪、结识同行是学员非常注重的因素, EF3、EF4的系数分别达到0.85、0.83,表明通过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提升生产或经营管理的信心,是提升培训效果的最为核心的因素。EF5的标准化系数为0.64,低于EF6(0.74),表明相较于结识专家,学员参加培训结识同行的需求更迫切。

培训效果对持续影响力的路径系数为0.75,P<0.01,显示培训效果对培训的持续影响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 持续影响力设定了6个观察变量,AF1、AF2、AF3、AF4、AF6的标准化系数均在0.73以上,表明五个观察变量的信度较佳,是体现培训持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即培训结束后,学员乐于分享学习经历与收获,鼓励亲友、同行参加培训,也愿意再参加培训,期待结识同行共同探讨磋商,是体现培训持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AF5的标准化系数为0.69,低于AF6(0.73),显示相较于与专家教授的互动,学员更为看重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论与建议

探讨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有利于规范当前培训环境,切实提升培训效果,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广东四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411份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能的评价可以从影响效能的因子、培训效果感知、持续影响力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影响因子层包括:内容匹配度、课堂质量、组织与管理服务三个维度。培训效果感知对持续影响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容匹配度与培训效果感知有较强的正向关联,而对持续影响力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前沿性、与农民知识体系的互补性是体现内容匹配度的关键因素。课堂质量显著正向影响学员的培训效果感知,而对持续影响力不显著;老师善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授课通俗易懂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因素。组织管理与服务对培训效果感知、持续影响力均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分享学习收获、鼓励同行参加培训和与专家、同行持续互动是体现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提高培训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综合课程内容的匹配性与前沿性,精准配置培训课程

要提高培训效能,首先要提高培训内容的匹配度,要从农民自身的需要出发,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能与农民自身的知识需要形成互补;其次,要兼顾内容的前沿性,要协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具体来说,课前要根据学员需求、年龄分布、学员文化程度、产业特征,配置具体的培训课程;课后要对课程内容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如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前,对培训对象的基本素质、产业特征进行摸底调查;在培训结束后,对课程内容的启发性进行调查,对启发性低于60%的课程要进行内容的调整或课程调整,以此提高培训内容的精准性。

(二)建立师资评价机制,配置适宜的师资

课堂质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配置能调动农民学习热情、能用农民听懂的语言的老师为农民上课,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虽然名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是高师资水平的象征,但不一定是保障课堂质量的关键。因此培训前,需要根据学员特征、课程特征配置师资;培训后则需要对师资配置进行满意度调研,对授课教师进行喜爱度评价。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授课满意率低于90%的教师要进行调整,学员对主讲教师的喜爱度低于50%的要进行调整。以此,进行师资的精准配置以提高课堂质量。

(三)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

组织管理与服务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习环境的优劣、课堂教学时间的保证、现场教学点的安排等都是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广东省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培训必須进高校,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高校能提供学员一个教学设备先进、安静舒适的学习课堂,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其次,要选取与学员产业特征相适应的现场教学点,聘请相适应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安排专业人士进行现场交流互动。最后,要积极开展学员培训后的延伸服务,延申培训链条,增强服务内涵,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立联系网络,疏通联系渠道,定期向培训学员反馈培训信息,征求建议和意见,改进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波,申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研究回顾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 J ].理论月刊,2019(07).

[2] 杨柳,杨帆,蒙生儒.美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与启示[ J ].农业经济问题,2019(06).

[3] 刘银妹.农村迁入型职业农民群体特征研究——以隆安那桐镇那村为例[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4] 梁成艾.“职业农民”概念的历史溯源与现代扩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之视角[ J ].农村经济,2018(12).

[5] 刘家富,余志刚,崔宁波.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探析[ J ].农业经济问题,2019(02).

[6] 周瑾,夏志禹.影响新型职业农民从业选择的微观因素分析[ J ].统计与决策,2018(12).

[7] 郭如良,刘子玉,肖嘉琳,等.社会资本、政策认知与农民职业化意愿——基于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数据的实证[ 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03).

[8] 陆泉志,陈明伟,王邕等.满意度视域下广西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绩效研究[ J ].中国农业教育,2019(01).

[9] Holtom E F.The flawed four-level evaluation model[ 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6(07).

[10] 李宝值,米松华,杨良山,等.职业农民培训绩效评估研究述评[ J ].浙江农业学报,2018(01).

[11] Baldwin T T,Ford J K.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Personnel Psychology,1988(01).

[12] 周小刚 李丽清.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满意度改进决策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3(04) .

(责任编辑:罗湘龙)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新型职业农民
基于DEA的汽车上市公司相对效益评价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效性评价模型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