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5-21 16:23刘彩霞肖清文方必基
科技视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文物保护文物

刘彩霞 肖清文 方必基

摘 要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文物保护的综合意愿现状,开展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的路径研究,运用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问卷对14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文物保护认知素养、文物保护行为素养和文物保护情感素养均有待提升;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在专业、家庭住址和学业成绩等变量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性别和政治面貌等变量上无显著差异(P﹥0.05)。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水平,结合各因素的研究结果,从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的文物保护认知素养、文物保护行为素养、文物保护情感素养等三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关键词

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83

文物是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后所形成的文明载体[1],它不仅记录了先辈们的智慧,而且承载着一个文明的繁荣和衰败。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在文物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对于文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采用问卷法来分析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多数大学生对于文物保护的态度都很积极,但真正愿意主动做出行动的却很少,多為被动了解[2]。因此,如何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物保护素养是摆在众学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某大学1500名在校生进行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问卷的调查,回收1492份。其中,男645人,女847人;医学专业821人,非医学专业671人;学业成绩较差251人,中等1014人,较好227人。

1.2 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问卷

该问卷由刘彩霞等人编制。问卷由13道Likert5点计分题组成,分成文物保护认知素养、文物保护行为素养、文物保护情感素养等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文物保护素养越高。对问卷项目进行一致性检验,α系数为0.762,分半信度系数为0.836,同时因素分析证实了问卷的结构效度。综上,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有效的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问卷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

1.3 统计分析工具

采用SPSS 22.0和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的总体特征

数据显示:被试在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问卷上的得分均值为41.983±7.067略高于39分的问卷理论均值,说明当前大学生的文物保护素养处于中等水平。从不同维度来看,被试在文物保护行为素养维度和文物保护情感素养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2.282±2.223和11.887±2.059,仅略高于9分的维度理论均值;且在文物保护认知素养维度上,被试的平均得分为17.815±5.776,显著低于21分的维度理论均值。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文物保护认知素养、文物保护行为素养和文物保护情感素养均有待提升。

2.2 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的差异分析

2.2.1 性别差异比较

对被试在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问卷及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文物保护认知素养、文物保护情感素养和文物保护素养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0.396,P=0.692;T=-1.551,P=0.121;T=-1.775,P=0.076;),但在文物保护行为素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5.271,P=0.000),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2.2.2 专业差异比较

对被试在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问卷及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专业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显示: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在文物保护行为素养和文物保护情感素养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0.091,P=0.928;T=0.910,P=0.910),但在文物保护认知素养维度和文物保护素养总分上非医学专业的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T=-5.394,P=0.000;T=-4.096,P=0.000)。

2.2.3 学业成绩差异比较

对被试在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问卷及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学业成绩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显示: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仅在文物保护认知素养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F=2.082,P=0.125),在文物保护行为素养、文物保护情感素养和文物保护素养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9.745,P=0.000;F=3.528,P=0.030;F=6.708,P=0.001)。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文物保护行为素养维度和文物保护素养总分上,学业成绩较差者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学业成绩中等者和学业成绩较好者(P﹤0.05) ;在文物保护情感素养维度上,学业成绩较差者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业成绩较好者(P﹤0.05)。

3 讨论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文物保护认知素养、文物保护行为素养和文物保护情感素养均有待提升,即当代大学生对于这种“仅具有”象征意义和观赏意义的文物缺少足够的了解和兴趣,以至于鲜有大学生会主动表现出保护文物的行为。这与王飞[3]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大学生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认知体现为对于文物保护现状、文物保护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于保护文物的重要性的意识;大学生保护文物的行为倾向体现为大学生在面临需要做出文物保护行为时的一种内部倾向,这种内部倾向将指引大学生的文物保护行为;大学生对文物保护的情感体现为对保护文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文物保护行为素养和文物保护情感素养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仅略高于两个维度的理论均值,且在文物保护认知素养维度上,大学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该维度的理论均值。这可能与当前社会习性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群体,因此对于先辈所遗留的文化遗产都愿意尽心保护,但中国人同样也是一个易受其他文化影响的群体,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扩展,其他国家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快节奏思想使得国人对于文物的看法变得肤浅,对于文物的保护变得应付,对于文物的态度变得表面[4]。此外,结果还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文物保护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多数学生为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和表现相应行为,甚至有部分学生仅是为了纪念而破坏文物。这可能是因为宣传力度不足和惩罚力度不够导致的[5]。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文物保护的宣传多局限于单位所在地,而对于其他地方则力不从心,从而导致非文物所在地的大学生对于文物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此外还存在一些地区故意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本地户口和非本地户口的差异,这更削弱了其他地区学生的文物认知热情。

分析显示:性别方面,女生在文物保护行为素养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其他维度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生人格差异有关。通常认为女生会比男生更具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同情,同时也表现在对物的同情——她们更相信万物有灵,因此不会轻易对文物做出不妥的举动,愿意主动保护文物。专业方面,非医学专业在文物保护认知素养维度和文物保护素养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这可能是因为不同专业学生所拥有的课程任务数量差异导致的。医学专业的学生拥有超负荷的学业任务,他们的主要精力优先供给专业任务上,很少有时间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像文物保护等这些离所学专业的知识则更是无人问津,而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却能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了解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对于文物保护相关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物保护认知素养。但同样因为地域的限制,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文物保护素养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而缺乏真正的实践操作经验,难以形成深刻的保护文物的行为倾向和情感体验,因此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文物保护行为素养和文物保护情感素养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方面,学业成绩较差者在文物保护行为素养、文物保护情感素养和文物保护素养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学业成绩较好者。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长期学习后所形成的不同的认知图式的原因。学业成绩较差者在努力学习后却依然取得较低的成绩,这就使得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而这种无助感又会令他们逐渐失去信心,表现为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是颓废和退缩;负性的认知产生负性的情绪,他们因此难以对枯燥的事物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和关注,而文物正是需要观赏者静下心思慢慢品读的。

4 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4.1 实施课程改革,充分调动大学生文物保护情感素养

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较差者的大学生文物保护情感素养显著低于学业成绩较好者。为此,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动态,积极调动学生关于文物保护的情感体验,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各大高校要认真改革课程编制,可以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联系文物保护的内容。首先在理论课程方面,教师可以将文物的相关知识与历史课堂相结合,通过为学生展现文物所蕴含的独特的神秘感、历史感和艺术与审美等魅力,吸引学生观察文物和思考问题,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保护文物的决心;此外,学校可以围绕文物所在地的地域优势和出土文物的特色,编制具有学校和出土文物特点的培育课程:如开设化学类、考古类、艺术类课程群,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文物特点的文物保护型专业人才。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教师要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优先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同时充分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机会,带领学生深入文化所在地开展文物调研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博物展览馆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浓厚的文物保护情感素养;此外,学校也要积极与地方文物保护管理单位构建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设文物保护实践操作课程。

4.2 “對症下药”,充分提高大学生文物保护行为素养

研究发现:女生较之男生、城镇学生较之农村学生和共青团员较之群众学生的大学生文物保护行为素养显著较高。为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性别差异、地域差异和政治面貌差异带来的问题:文物保护进校园短暂性问题、文物保护传承问题和文物保护传承有效性问题。因此,学校可以以社团为载体,将“专家请进来”和“学生走出去”紧密结合,定期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激发大学生对文物保护的热情,进而提高大学生文物保护行为素养。首先针对文物保护进校园短暂性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广播、公众号等途径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促使大学生文物保护素养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进而使得学生对于文物保护习以为常;之后以兴趣为指引,成立文物保护社团,并邀请文物传承人作为社团指导老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展示和传授文物保护知识等。其次针对文物保护传承问题,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时间充裕、相对自由的特点,变化频率地选派大学生文物保护行为素养较低的学生前往文物传承人家中或工作现场进行学习,返校后再通过个人途径向班级或社团学生讲授所学知识。

4.3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大学生文物保护认知素养

研究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文物保护认知素养显著高于医学专业。为此,学校应及时端正医学专业学生对于文物保护的态度,不能因为课程任务繁重而放弃对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应清晰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所附带的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主动跟随时代的步伐,学习先进的保护方法,提升自己的大学生文物保护认知素养。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报纸、图书、文献等方式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意义,明白不同文物所采用的不同保护方法,激发自身保护文物的意识,减少自己不经意破坏文物的行为;此外,学校也可以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建立一个文物保护网络平台,将现存的、可以保留下来的文物用文字、图片、录像等技术详尽地整理在平台内,使学生在零碎时间也能浏览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于文物保护现状、文物保护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于保护文物的重要性的意识。其次,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创新素养和敏锐的时尚洞察力,利用自己的文物知识和能力以及电商、微商等现代化销售手段,改进文物的包装效果,打造新型文化市场,使文物得以满足市场需求,摆脱枯燥无味的标签,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进而让文物产业化发展,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孙芮.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探索[J].大众文艺,2018(15):37.

[2]商旭,滕洪军,张宏伟.辽宁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度分析[J].辽宁丝绸,2018(04):41-42.

[3]王飞,徐静宇. 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现状及传承保护路径探究——以沈阳市H学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117-119.

[4]吴明辉,章高森,陈拓,等. 石生微生物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17,37(04):64-73.

[5]李超.关于大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调查研究——以御窑厂遗址为例[J].西部皮革,2018,40(04):37.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文物保护文物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