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生活,轻盈丰盛

2020-05-22 09:13
女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张娜断舍垃圾

搜索“环保”,网页跳出来的新闻,有时会让人觉得在看一场此起彼伏的苦行僧行为实验。

其实环保并不是让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吹风淋雨,而是让人在环保过程中感受轻松、有趣、温暖,最好还能省点钱。

本期《特别企划》邀请的环保达人,在烟火人间中,摸索出了很多平易近人的让物品循环起来的办法,从源头上体现了环保的议题。环保的定义有很多,不被物欲裹挟的自由,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让我们都成为能产生光合作用的人,吸收阳光,把氧气、能量、美好散发给身边的人,像一朵花、一棵树,拥有全然的心灵自由。

全民调查:随手环保style,正在流行!

七成人选择餐后打包、近九成人会随手关灯……我们身边的“随手环保”小动作越来越多,绿色发展理念也愈发深入人心。

本期,我们为你带来一组全民环保调查,你会发现,环保,有爱,有意义。

超六成人关注生态环境

60.8%的人“总是”或“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关注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

公众了解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

公众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体良好。

七成人选择“餐后打包”

72.6%的人认为自己在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方面做得非常好或者比较好。

近九成人能做到随手关灯

89.2%的人“总是”或“经常”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绿色消费践行度相对较低

什么才是绿色产品?人们心中还是有点困惑。

近六成人购物时不自带购物袋

低碳生活仍需推广。

小结:环保正逐步从概念走向每一天触手可及的生活。

数据来源:《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环保知识点:知道更多,守护更多

有关地球环保,我们宣传得太多。今天我们列举一些环保冷知识,以增加我们践行环保的暖意与底气。

《牛津词典》2019年度词汇:气候紧急状态

“气候紧急状态”在2019年的使用频次增加10796%,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词汇。伴隨澳大利亚的跨年山林大火,这个词在2020年可能依然火爆。“气候紧急状态”被定义为一种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缓解或遏制气候变化,以避免引发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的状况。英国《卫报》发现,随着气候变化剧烈,“气候危机”“气候崩溃”“气候紧急状态”在网上的出现频率越发频繁。环保不再是一小撮人关注的事情,而是全球的焦点。

购买环保产品后消费者会感到暖意

乱花钱的剁手族常常会有负罪感,但如果将钱花在环保产品上,会感到欣慰。蒙特利尔协和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其称之为“绿色消费效应”,他们将花钱购买“绿色产品”后的欣慰感形容为“暖意”。我们不是阻止你买买买,但差不多价格的物品,选个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类更友好的,你会更开心。

环保的男人更MAN

美国一项消费者调查发现,很多人觉得环保是女性化行为,尤其是带个环保水杯、手帕、棉布包啥的,许多直男刻意不买环保产品,以免有损男子气概。这就需要女性的大力宣传了:环保的男人在我们眼里更有好感,他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反而让他们更MAN呢!拉上你的爱人,一起环保吧!

好环境降低社会犯罪率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好的空气环境会降低人类焦虑感以及犯罪率。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大自然对人类具有恢复性影响,带给人类一种舒适的“软迷恋感”。不一定非要去森林里,大自然的日落、云彩、树叶,以及风吹过树林的声音都会给人带来这种“软迷恋”,从而缓解抑郁症、多动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心理神经疾病。环境这么好,人心也会变得更温柔,更有正义感。

设计师张娜:环保、时尚不是高冷style,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平凡生活

你的旧衣是如何处理的?显然,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的选择送人,有的选择丢弃,有的干脆堆在衣柜里……数据显示,中国普通家庭一年产生的闲置旧衣服重达60斤,全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服被扔进垃圾桶。今天,我们分享独立设计师张娜的“再造衣银行”故事,看她是如何化旧物于时尚的。

一句话分享:环保需要从需求出发,要成为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良性生活方式。张娜:环保时尚品牌“再造衣银行”、“FAKE NATOO”创始人兼设计总监;《福布斯》(亚洲版)评选出的“影响世界的30位中国时装设计师”之一。

这儿不是“银行”

上海静安区的弄堂深处,一栋法租界的小洋楼伫立了一百多年,“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身在其间,时尚的招牌和老弄堂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充满混搭的味道。

再造、银行,两个看起来毫不搭边的词,经常让市民困惑。张娜说,有天她撞见一位小哥拿着银行卡冲进工作室,瞪着满屋子衣服几秒后,才反应过来这儿不是银行。而后,误入的小哥在店里默默逛了一圈,出门拎了好几件衣服。

说到这里,张娜爽朗的笑声一下子飞了出来。

说得直白点,“再造衣银行”就是将别人丢弃或捐赠的旧衣服拆分、重组、再设计,变成完全不同的形态,使原本废弃的旧衣焕然一新。

张娜一直坚信这些衣服能带给人们美和快乐,也将人们的过去和未来在当下进行链接。穿上“再造衣”的时候,记忆和情感,便继续陪伴人们。

设计衣服的价值是什么?

张娜“再造衣银行”的起点,在北京皮村。

2010年,旧衣回收还不发达,北京皮村的旧衣服堆成一座座小山,只能回填处理。张娜看到震惊极了,她觉得身为设计师,要为环境负责任。

当时张娜有个朋友做公益商店,她说服对方聘請了一些下岗女工,然后一起教女工们选布、消毒、拼布,再将布运至上海。她把拼好的布解构和重组后,设计成了30件不一样的拼布大衣,拿回北京卖,没想到销售一空。 之后,张娜就请下岗女工们定期把拼好的布再卖给她,销售所得的 10%用于女工职业培训。

那30件衣服“回头率很高”,有人还特意穿着去日本、去欧洲旅行。可在这个快速消费的年代,上一秒被抢购一空的爆款,下一秒就可能沦为无人问津的过时货。身为职业设计师,张娜有时会茫然:“我设计这些衣服,价值是什么?”

“再造衣银行”收来的很多旧衣服,都带着时代的印记,无论是1980年代的蝙蝠袖和大垫肩,还是1990年代的纯棉布和水洗布,在动手改造的时候,那些特别有年代感的“老商标”让人舍不得丢弃,那些国棉老厂的细密针脚让人仿佛看见了30年前生产线上的老工人。所以,张娜希望旧衣服能够继续被人们喜爱并穿着,无论他们是因为时尚还是恋旧,因为热爱环保还是拥有情怀。

有温度的“新”衣服

2011年,张娜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贾静雯的经纪人,贾静雯想找她改造旧衣。当时,贾静雯正经历人生中的低谷。

“我看到那些旧衣服的时候,能感受到一位女性的平凡和坚强。她有很多衣服是很日常的T恤、运动衣,以及演出时穿的衣服。”张娜回忆说。

她帮贾静雯设计了一件跟平时上镜所穿的华丽礼服不同的衣服,裙摆有很多花瓣,大毛衣做了两个可以拆卸的大袖子,给这件衣服增加了一些旧时的温暖与先锋的大胆。贾静雯对这件改造的新衣很喜欢,她感觉“有个全新的开始了”。后来,贾静雯穿这件衣服拍了MV,还上了《康熙来了》。

张娜也为普通人做衣服。有个委托人叫赵彤,她的童年过得十分不易,因为妈妈生病,家里值钱点的东西都变卖了,可是妈妈最终还是被病魔带走了,只留给她一枚戒指和几件旧衣裳。

那些陈旧不堪的衣服是赵彤舍不得丢的宝贝,因为上面有妈妈的味道和温暖。张娜将旧衣服改造成一件大衣,把原来的绣花领口变成双层袖的内层,赵彤一抬手就能看见,凑近了就能嗅到熟悉的味道,仿佛妈妈一直在左右陪伴。

张娜还把原来的旧衣商标缝在了大衣内衬上,妈妈当年喜欢的蓝天、红梅和兴荣,对赵彤来说,比Chanel、Gucci和LV更珍贵。赵彤穿上这件大衣,仿佛再次被妈妈拥入怀中,她说,从此寒冷的冬天也不再可怕。

随着口碑越来越好,来找张娜的人越来越多。明星倪妮穿着“再造衣银行”改造的旧衣,骄傲地登上杂志封面;好朋友陈胤希开爵士演唱会,委托张娜把自己十多年的旧衣服拼剪在一起,将十多年打拼的光辉岁月全体现在里面;查可欣身着“再造衣银行”的环保面料涂鸦皮肤衣、背包抽绳连衣裙在草莓音乐节大放异彩;火箭少女101队员Yamy穿着“再造衣银行”2020年春季系列,走上T台展示青年人的环保时尚意愿。

用环保致敬平凡人间的烟火之爱

环保,一直是张娜在做设计时坚定不移的主张。她将废渔网打碎做成纤维,旧衣服打碎重新织成纱,不使用经过宰杀的动物皮草,使用的溶剂燃料也是无毒的,而且“能用中国的尽量用中国的”,因为国外的环保材料需要飞机运送,会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环保是她对自然的爱,在她的秀场,也有一种致敬平凡人间的烟火之爱。

在2018年“别致的天真”秀中,她邀请了看上去跟时尚不搭边的“素人”来参加,有从安徽来上海打工的21岁服务员小哥,有怀揣环球梦的74岁老人,有39岁的单身沪漂,还有阜阳的烤串小哥……很多人在秀场感动得哭出来。

什么是环保?什么是时尚?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style,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温暖生活。

这两年,可续用物品的探索在各国展开。截至2020年初,“再造衣银行”已经与NIKE、星巴克、饿了么、松下电器、科颜氏等流行快销品牌合作,进行环保可持续性、从创造中谋取情感传递、连接共生的环保尝试。

怎样才能让环保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张娜觉得,它需要从需求出发,成为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良性生活方式。

“再造衣银行”的成就,也不仅仅是改造旧衣、为弱势群体增加收入、带更多普通人接触时尚环保概念,更是让人重新审视物质需求,认真对待每一次购物。

余元:每一笔消费,都是对未来的一份投票

去年3月,国际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转发了新华社对一家网红店的报道。这间店,就是余元创立的THE BULK HOUSE零浪费无包装小店。

在这里可以做什么?自带容器购物,跟老板取经。

余元的故事被中国数千万人所熟知,她探索出了一种零浪费的生活方式。她倡导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她说:“因为我们的每一笔消费,都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份投票。”

一句話分享: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小,但如果真的去做,可以影响身边很多人。余元:THE BULK HOUSE零浪费生活的联合创始人,零浪费生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东城鼓楼大街小巷深处的佛系环保店

记者走进这家小店时,余元和她的英国男友Joe正在各自默默忙着手里的活。橱窗下的两个大玻璃桶,装满纯天然无硅油手工制作的洗发液和沐浴液,可以称重零打。角落里摆着大大小小的玻璃瓶,装糖果的、装蜂蜜的,这些已经清洗干净的瓶瓶罐罐可以免费提供给未带容器的顾客。店中间的条案上摆放着“镇店之宝”——再生材料制作的布袋子、布网兜,货架上则是店主研发的各种环保产品,不锈钢的吸管、水杯、餐具、漏斗等等。

二手物品区域,余元和Joe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旧物在这里焕发出生机。我们坐在二手椅子上聊天,面前是捡来的木头箱子充当的茶几。“除了墙上钉的搁板,店里所有的家具都是二手的。昨天我还在小区里捡了一个花盆。”余元说。

在这种氛围下,整个店都充满了“佛”系的轻松感——您随意。但从商业意义上说,这家店有点先锋意味。在国外,零浪费店非常普遍,美国、日本、英国甚至中东,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但在国内,THE BULK HOUSE是第一家。

才享受不匮乏的物质生活几十年,多数人对环保商品的需求,还没进化到全部降解、零浪费这一步,但是越来越多对环保敏感的人,非常接受这种全新消费模式的商店。

因北京房租飞涨,这家店拟从线下搬到线上,京城的环保爱好者纷纷在店铺关闭之前赶来打卡,跟老板娘取经。

对于将店铺搬到线上,余元还蛮乐观,她说:“我有了更多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举办活动、开工作坊什么的。更重要的是,会让更多的人开始践行‘零废弃生活。”

把无用的全部清理掉,换一种生活

之前,余元从武汉来北京,在外资公司工作,平时喜欢用购物减轻压力,衣服、鞋、化妆品,看到喜欢的就买。

2016年,从老家过完年回北京的她被房东告知房子卖了,她迫不得已在极短时间收拾家当。东西多得让她崩溃,加之住在六层,又没有电梯,在搬家的那一刻,她下决心把无用的东西全部清理掉,换一种生活。

扔掉多余东西后她整个人快乐了很多,并且很快就尝到新生活方式的甜头:早上起来能很快收拾东西出门,身心也变得轻松很多。

余元和男友Joe决定开启零浪费生活模式,他们不断开始给生活做减法,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生活成本下降了,但生活品质并没有下降。

2018年1月,他俩干脆一起开了THE BULK HOUSE。

最开始店铺的东西都是余元自己动手做,后来生意好了,她就与工厂沟通,让他们按照要求制作样品,再生产。

工厂的态度有好有坏,理解的工厂非常支持环保,连寄送的试用装里都不用任何的塑料泡沫、塑料袋填充。但绝大多数工厂觉得她很麻烦、问题也多,最后直接拉黑,再也不联系。刚开始余元还有点失落,后来慢慢习惯了。

开这家店,她最开心的事情是,帮到了很多人。

店里的手包、背包、枕頭套、衣服,以及一些餐具袋和便当袋,都是余元找年龄大的阿姨手工做的。阿姨们大多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非常勤劳,对零浪费的敏感度也高,而且针线改造活儿上手很快。她们平时也没什么事情做,没有收入来源,余元正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她们一点。

为了杜绝浪费,余元跟男友大多时间都会在家做饭,对于食物残渣,他们会单独放在一个小盆里面,在冰箱储存、积累一段时间后拿来做黑金土堆肥。这样天然的堆肥自己用不完,还会分享给邻居。

三源里市场里的好几个阿姨都认识这个零浪费的女孩,每次看见她,都会直接说,“你的布袋呢,来来来,给你装东西。”她们记得,这女孩有次买核桃忘了带袋子,居然把衬衣脱下来装核桃。

你看,环保的女孩总是受阿姨们喜欢。

想象力被充分放大

每个年轻女孩都会关注自己的容貌,余元也不例外。她有自己的美颜护肤之道,无论什么场合都不惧素面朝天。每周日会给脸一个放松,任何东西都不用,就抹点自己DIY的护肤油。她做护肤品的材料全选纯天然的,不会放化学品或者防腐剂。每一样护肤品她都知道它的成分是什么,心知肚明它来自哪里。她钟爱的配料很常见,橄榄油、椰子油,甚至食用油,她说:“用这些和精油调配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护肤品。”

零浪费的生活还激发余元做了不少发明制造,前阵子工作坊的项目要用到日式方巾包礼品,可是她找到的植物印染合作方开出的价格都很高,一小片布就要120块钱。于是余元自己寻找、实验印染的办法,她用洋葱皮、绿色蔬菜、紫甘蓝等,做出了效果很好的包布,既省钱又解决了大问题。

余元跟我们一一细数零浪费生活的诀窍,最后发现,零浪费生活让生活费用大大降低。其实,很多购物是为了发泄情绪,如果能自然疏解情绪,心情平和,就会减少对身外之物的依赖。

2020年,余元会再做一些经典永恒、美观实用的零浪费生活用品,也会多做线上分享,比如零浪费生活实操指南、攻略妙招,零浪费生活短视频等。同时,还会不定期地组织线下活动,比如精堆肥工作坊、记录片观影会、旧物改造工作坊等。

四年前,厌烦了“买不停”的余元,第一次接触到零浪费生活,并开始践行;四年后,余元的零浪费故事被数千万人所熟知。

“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如果真的去做,可以影响身边很多人。”她说。

汤蓓佳:零垃圾,也可以是一个日常游戏   

一个湿厕纸包装、一个茶包包装盒、一张星巴克小票、一个辣椒酱瓶外的包装膜、一个卷纸内芯、一个护肤品塑料小瓶,还有一个宠物狗驱虫药包装,汤蓓佳从帆布袋里把这几件东西一样一样地掏出来,这些都是她一周来产生的垃圾,加上寄帆布袋的快递包装,一共八件。

这是汤蓓佳挑头并亲身参与的一场短期公益挑战,她想知道,没有垃圾的家,是不是真的能实现。玩到最后,她说,“不能,至少我现在还做不到。但是,我也没变成苦行僧。”

一句话分享:与其说是支持环保,倒不如说是推行一种有趣的体验;与其说是保护环境,不如说保护我们自己。汤蓓佳:GoZeroWaste (零活实验室)主理人,已编写《21天零垃圾生活手册》。

降低一点对于快捷的要求

2016年9月,汤蓓佳第一次参加环保挑战,源于冲动型白羊座的一次上头。

瞎搜网页的她,无意中看到国外一个博主在践行又美又环保的生活,博主图片拍得美,她很敬佩,但她并不觉得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汤蓓佳直白地说:“我对环保没有兴趣,它给我一种清心寡欲的印象。”

但是第二天,好奇心驱使她记录了当天产生的部分无用之物:中午吃外卖的包装、菜市场买菜的4个塑料袋,装着一包培根的大泡沫箱和一堆填充物。汤蓓佳突然意识到,正因为选择了一种看似方便的生活方式,才会在短短一天中制造这么多没用的玩意儿。

带着这点好奇心,她开始了持续至今的生活实验。

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任务等待她挑战。比如今天要带着布袋子去买面包,让冰箱整洁清爽;明天要让直男老公使用手帕,挑战他“用手帕不够爷们儿”的执念;后天要提着瓶子去打个酱油等等。就这样,汤蓓佳陆陆续续地解锁了好多技能包。

有朋友觉得这样的生活“好麻烦”、“好浪费时间”、“没有必要”,但对于已经坚持了三年多的汤蓓佳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像是游戏,游戏的终极目标就是做到完全没垃圾,虽然游戏目标她至今没达到,可过程很好玩。

有一次,她参加了一个“13件衣服穿31天”的挑战,最后,她硬是坚持了三个月。除了get到多重穿搭技能外,她还思考以二手交换的方式替代购买新衣,既不产生多余的污染,也省下大笔着装费。

与其说是保护环境,不如说是保护我们自己

“零垃圾”游戲,给她带来的不止是生活乐趣,还有一个全新和自己相处的模式——通过减少垃圾,梳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哪些东西是我的欲望,哪些是我的需求,我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吃什么样的食物,其实都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自我构建的过程。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愈加明确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求。”汤蓓佳说。

拿婚姻来说,现代社会很多人靠物质来检验爱。而汤蓓佳通过“零垃圾”梳理自己跟物质的关系后发现,这么做没必要。她说:“幸不幸福、快不快乐,跟拥有什么物品是没有关系的。‘我是谁这个命题是不能通过东西去定义的。”这是她三年多来最大的成长和收获。

为了把这场零垃圾实验的结果和感受记录下来,2016年底汤蓓佳开始写公众号。目前,她运营的“GoZeroWaste”社群已经有7000多人,在全国19个城市做了300场线下活动,通过观影会、分享会、野餐等形式,把零垃圾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她说:“我的初心不是要改变世界、保护地球,而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个体行动起来,感受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乐趣所在。”

是的,汤蓓佳一直强调自己不是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她说:“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说法未免自大了点。当我们讲保护环境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和环境分开了,我们把环境当成了他者,但其实我们就是环境的一份子,长久以来我们自己把和环境的链接粗暴地切割开了,所以很多人会认为环保和自己没有关系,会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制造垃圾。与其说是保护环境,不如说是保护我们自己。”

创造人和人之间真实的链接

现在,汤蓓佳生活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自己做饭,小院里既可以种菜还方便堆肥,安静惬意。每个月她都会举办一些主题活动,比如旧物新生、交换闲置物品等等,最多一次有上百人参加。春天和秋天还会举办野餐活动,但明确要求不可以产生厨余之外的任何垃圾。

汤蓓佳说:“我非常珍惜这些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链接,我不想说我们这帮人真的为环保做出了多大贡献,但我们通过‘零垃圾创造了人和人之间真实的链接,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

她最难忘的还是一次线下DIY活动。当天她邀请了几位在北京做家政的阿姨分享怎样把过期的植物油做成肥皂或厨房清洁用品,台上分享的老师虽然演讲技巧不成熟,PPT也不够精美,但是大家都非常认真在听,并交流发言,从彼此身上互学技能。

这才是汤蓓佳想要的“自由与坦率”的交流。能够很坦率地跟自己相处,做一个真实的人,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生活,在行动里获得温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乐事吧,何乐而不为呢?

画家村有好邻居

2013年,家住深圳大芬油画村新芬街的画家陈翠竹,做了一件让街坊匪夷所思的事——把方圆几里地的垃圾桶翻了个遍,扒出一堆旧物,传统花色的被子、崭新的茶具……

她不是要搞创作,她要让这些旧物重新“履行”被使用的义务。

那阵子,陈翠竹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们总是买不停,物品没用多久就丢弃,不环保又浪费,旧物真的旧到要被废弃的地步吗?

不久后,她创立了“断舍离环保爱心深圳龙岗微信群”(简称“断舍离群”),群口号非常高大:不浪费,物尽其用、资源共享,打造人人环保的绿色生态。但群里干的事却很小,主要是“邻里间,让旧物流动起来”。

一句话分享:在有限的物质里,享受无限的生活自由。陈翠竹:深圳大芬油画村画家、断舍离群发起者。

群主:家有大量农场有机冬瓜吃不完

很快,在陈翠竹的号召下,她家左右邻舍们主动或“被迫”成了这个群的原始成员。

群里的气氛冰火两重天:热闹的,主要是群主陈翠竹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他们轮流在群里吆喝,免费出让自家搁置的旧物;平淡的,多是被迫进群的村民,观望艺术家们搞啥幺蛾子。

大芬村以前是客家人聚居的村落,后来成了艺术家扎堆的地方。北京的798、深圳的大芬村,是国内艺术爱好者、时髦青年一定会打卡的地方。当地居民大多靠租房、做小买卖过日子,生活优渥,很多人犯不着用别家的旧东西。

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冰火两重天后,艺术家们才迎来村民“光顾”。

那天,陈翠竹在群里发布了“家有大量农场有机冬瓜吃不完”的消息,被村民林慧敏看到,她正犯愁晚饭该吃什么,于是联系了群主陈翠竹。没想到,群主非常大方,几乎把一整条大冬瓜送给了她。这种陌生人递来的免费关怀叫人难忘,林慧敏开始琢磨群里那句高大上的口号。

陆陆续续,她也在群里发布家里闲置不用的电饭锅、半新冰箱等,需要这些旧物的小伙伴大部分都是大芬油画村内的居民。以前,画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搞艺术,村民们要么收房租,要么过自己的日子,而“断舍离群”的出现,让彼此走近,无形之中,左右邻舍的人情往来渐渐多了起来,人与人之间也渐渐熟悉起来,原本夹杂着钢筋泥土的城市工业气息,呼啦呼啦地染上了走街串巷、左右邻里相互吆喝的场景。

副群主:这儿是村里的主心骨与爱心传播站

“断舍离群”的出现,让村民热络了起来,大家渐渐把小群当成了这个村子里的主心骨。于是,除了常规维护微信群,更多时候,陈翠竹还要像个大家长一样,去平衡这些旧物的流动。

当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集中在一起时,陈翠竹忙不过来了。她急需一枚爱操心、会操心的人成为“断舍离群”的帮手,这个需求再次引起了林慧敏的关注。她说:“主要是因为我在这个群‘断出了感情,村里人跟我都很熟,我也想为这个群做点事。”

接过陈翠竹递来的这一棒,林慧敏干的事情主要是给村民科普环保、断舍离的时髦观念,久而久之,村子里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许多。2016年,大芬美术产业协会专门给“断舍离群”提供了一个位置很显眼的闲置物品创意集市摊位。

家住附近丹竹头村的一位中年女士,陆续在集市中获得了一些生活用品。事后,林慧敏了解到,女士的丈夫常年卧病在床,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家人过得十分窘迫,从集市淘来的生活日用品,为她节省了一笔生活開支。

这让林慧敏感到骄傲又自豪,她希望,未来有更多人了解“断舍离群”的理念,加入他们的队伍。

从最初只是倡议大家不浪费、物尽其用,到现在能为他人的生活带来希望,“断舍离群”一直在超常发挥作用,这也让一直坚守“断舍离群”的小伙伴看到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90抠门青年接班人:尽绵薄之力践行环保,我高兴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和林慧敏说起“断舍离群”,她都兴致饱满。每天,她都要和陈翠竹复盘当日“断舍离”的环保战况。

她们的复盘,就好像是在拉家常——

“×××街道的×××家今天在群里‘断到八成新的小桌子,真好!”

“我觉得,有必要再搞一次‘爱心墙,翠竹负责布置,小君负责维护现场,我负责宣传活动……”(陈翠竹之前做了个旧物置换墙,供村民随时来换东西)

……

90后小君,是新加入的青年代表,她的房子租在大芬油画村,每天要花1个小时车程去南山上班,下班回来后还要陪着大姐姐们研究“断舍离”的情况。

“当大家讨论起我们这届年轻人,可能会形容我们是‘花呗青年,‘新一任脱发担当,而我想做点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不屑一顾的事情。”小君说。

小君翻开手机给我看了她布置的屋子,简单的藤条搭建的小衣架、手工编织的摆件、废弃花材跟旧碗搭配的花盆。这些东西都是小君用群里的旧物改造的,她对旧物的改造实际上就是防止它们被废弃。从这点来看,“断舍离群”有了更年轻的接班人,

在有限的物质里,享受无限的生活自由。小君说,“跟朋友比,我显得有点抠门,但我正在以绵薄之力践行环保,所以我很高兴!”

“垃圾分类”环保工程还没普及,大芬油画村的居民就已经养成了少制造垃圾的好习惯。现在,群内更经常组织大家献爱心,把文具盒、水彩笔等生活用品捐给有需要的人。

流传在“断舍离群”的话——物品要使用才有价值,也从小村子里流传到更远的地方,温暖着更多的普通人。

在轻盈环保中,获得freeStyle

我们希望倡导的是温暖、有趣的环保生活,并非“苦行僧”式的环保生活。我们打心眼里愿意认同并坚持下去的轻盈环保生活,一定是愉悦的、易于操作并且不影响日常生活节奏的。让生活轻盈一些,对负重前行的都市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自我疏导,最终轻盈的不只是自然环境,还有自身的心理负重和生活习惯。

尝试轻盈生活理念,循序渐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Level1: 可持续性生活

“可持续性”是最容易操作的,小到旧衣服送人、多吃当地和当季菜品、多在家就餐,大到选择变频空调、节水洗衣机等节能电器,为减少反复购物产生碳足迹而一次性买齐所需物品,做好垃圾分类和减量……看了这些,你会不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早已是一名可持续生活主义者了。

Level2: 断舍离式生活

“断舍离”的概念已经走红了近十年,在日本收纳达人近藤麻理惠的鼓励之下,全世界数百万人动手整理了家里和衣柜。但断舍离绝对不是简单的扔扔扔,从而制造出更多的新垃圾,而是从根源上控制对物质的消耗,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我们也能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摆脱杂乱的生活,让人生更加舒适轻盈。

Level3:极简主义生活

极简主义就是通过砍掉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以节省时间、精力、金钱,从而改善生活。极简理念不仅涵盖物质极简,也包括人际关系极简,但并不意味不消费,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更侧重于品质的消费,诸如减少服装等生活用品的重复购置。选择极简主义,其实是选择了一种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Level4:零废弃生活

零废弃生活也叫零垃圾生活,目标是不产生需要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执行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或许是目前轻盈生活中操作起来最困难的。“零废弃生活”,可以从尽可能地减少垃圾开始操作,拒绝可有可无的,减少需要的,多用一些能重复使用的,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减少垃圾的产生。就如零废弃达人的口号说的那样: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是垃圾。

懒人拯救地球指南

二手生活使我更fashion

二手市场除了固定地点的旧货市场,还有不定期举办的跳蚤市场、专门的怀旧古着店、闲置物交换网站等。我的经验是:买二手货要有眼光、有智慧,独具个性、历久弥新是货品的最高要求。我买的东西很庞杂,从古着衣物到日常生活用品、名贵手表、箱包、数码产品……往往都是物超所值。其实最开始我买二手就是为了便宜又独特,环保真的是无心插柳附带的,如今身边的人都夸我是环保先锋。哈哈,環保也是一种很酷的生活方式啊。

——Wendy

用临期物品的快乐别人想象不到

我吃临期甚至过期食物是从英国留学那会开始的,英国对食品管理很严格,一旦过期必须扔掉,即便食物生产才一天甚至十来个小时。所以英国有一个活动叫“在垃圾箱里挖宝”,指在零售店和超市废弃的食品中找可回收利用的食物。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在家做饭,也有搁到第二天再吃的食物啊,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东西是完全可以吃的。回国以后,我也坚持了这样的做法,专门挑超市关门前去买临期的食品,在闲鱼上买临期的日用品,不但省钱,还杜绝了浪费,毕竟还有很多地区的人吃不饱饭啊。

——大头

顶楼绿色生活巨省钱

我妈开始在家里楼顶种菜,完全是受了《舌尖上的中国》影响。现在老妈的菜园已经建成三年了,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在每个季节都会出产十几种时令蔬菜,番茄、茄子、辣椒、空心菜、黄瓜、苋菜……我家几乎不用去菜场买菜了。自家种的菜不用农药化肥,环保又健康,增加了城市绿化不说,还能隔热降温,夏天我家屋里特别清凉,连空调都不用开。

——小起子

不用塑料也能过日子

微博上有一个视频让我难受了好久,大海龟张着嘴疼得嗷嗷叫,海洋工作者小心翼翼地帮它从鼻孔里抽出半米多长带着血的塑料袋。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全方位的环保生活也许我做不到,但我可以试试拒绝使用某一种物品,比如塑料。无塑料生活,操作起来其实比我想象的困难,除了自带购物袋,我尽量只用玻璃瓶装的物品,有些薯片、甜食实在无法更换包装,就从我的食谱上消失了。许多日用品都是塑料包装,比如洗发水、洗衣液之类的,我就选择替换成一些天然作坊出品的手工皂。如今这种无塑料生活已经坚持了半年多,老实说很辛苦,花费也更多,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跳跳糖

猜你喜欢
张娜断舍垃圾
今天,你断舍离了吗?
动作不可少(下)
动作不能少(上)
垃圾去哪了
凝心固本 引智聚力 创新开拓
您还会坚持“断舍离”吗
倒垃圾
丢、丢、丢,丢东西Let’s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