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三学三立”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0-05-23 20:21李桂初徐长龙肖海波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9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爱国情怀价值引领

李桂初 徐长龙 肖海波

摘 要: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三学三立”德育模式的构建对当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模式;爱国情怀;价值引领;榜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校园文化关系到育人的深度和格局,也彰显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品位。能否在学校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是否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支持实践构建的德育模式,使学校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真正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是衡量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的“三学三立”德育模式系统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党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学国史立爱国情怀”,通过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学国学立高尚品德,学国法立法治精神”,研究以儒学与学术塑造学生树立高尚品德,并研究和青少年有关的法律,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在具体实践中,该德育模式有“育心为上、价值引领、实践体验、榜样示范”四个环节。

一、育心为上,润物无声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育人之道,德育为先,而德育以育心最为紧要。学校就要有学校的样子,要培养拥有高尚品德、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刚接手时老振华学校“管理松懈,师资、生源流失严重,声誉每况愈下,发展停滞”的局面,一中振华这个新的管理团队决定从“立人”着手,以育心为上。

《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善待他人,并在心中视他人为友,这是培养学生德行的核心。只有抓住学生道德品行培养的关键,才算抓住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牛鼻子”。

有了德育为先的意识,如何让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可见,现实生活往往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校从小方面着手,如从学生的文明礼仪、言行举止等方面渗透德育;还从大方面着手,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所涵盖的范畴。为了全面落实德育,学校在每个班级都布置了“图书角”,德育方面的简报、文章摘抄、美文美图等在每个班级中都可以看到,让学生在这种充满浓厚德育氛围中增强积极的心理体验。学校还不定期开设德育主题橱窗,全面地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泽学生的思想。

树人首先要育心,育心才能正行。要真正实现知行统一,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中要学会转型,轉变以往以“文本”说教为主的德育,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发展转型;转变以往只开展堆砌“应景式”活动的行为,增加“系统性、阶梯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以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认知提高”而忽视其他素质的思想,向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情感体验”转型。教育首先应该育心,必须触及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唤起他们内心的觉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育心”理念为转变问题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为转变问题学生带来了难得的契机。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的教师一直在践行这种“育心”理念,洞察学生的消极心理并加以引导,通过唤醒、激励、告诫和召唤等方式触动学生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校长李桂初和他的行政团队选择从把握宏观的德育方向着手,梳理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侧重点。“德润人间,古今圣贤均是师;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皆为本。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才,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李桂初说,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大力开展“三学三立”德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立,以品德润身,存功德善心,用大德铸魂,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二、价值引领,培育情怀

“立爱国情怀”是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三学三立”的最高标准,而历史则是立爱国情怀最好的教科书。

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认清历史脉络,把握未来大势,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班团活动课上,同学们激动地对比着钢产量的数据:

1937年,日本的钢产量580万吨,中国4万吨,仅为日本的1/145[1];

2014年,中国粗钢产能已达11.6亿吨[2];

1973年,美国的钢产量到达拐点,为1.368亿吨[3];

1984年,苏联的钢产量达到顶点,为1.542亿吨[4]。

这只是很小的一个片段。在价值引领上,学校更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很硬。

1.硬件环境

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德育也一样。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的环境,营造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的物化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墙(如一进校园即可看到马克思的名言:“你生活在这里,就有规定,就有责任。”)、文化栏等宣传德育理念,让学生浸润在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浓厚氛围中,做到处处有德育,让德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2.软件环境

学校从每周诵读儒家典籍以及让学生参加比赛等方面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德育,这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和自身修养的磨炼提供了软件环境。

环境是有力量的,语言也是有力量的,日积月累的浸染,几年如一日的正面宣传、表彰,足以让每一位学子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三学三立”价值观对他们的引领。

三、实践体验,丰富内涵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教育是什么?就是知晓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寻找并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学校积极搭建活动平台,推进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切合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一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5]

自2015年以来,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高一年级的合唱比赛、高二年级的法治演讲比赛,以及全体师生参与的艺术大賽,均由标准动作演变为学校德育传统项目。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灵魂被震撼,才能有完善的人格。”学校以此为座右铭,开展一大批极富感染力的经典活动,培养学生“有责任、有担当”的“君子风范”,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一中振华特色的德育活动:组织开展“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感恩,与青春同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师生同台排练大型诗文诵读节目《不忘初心》;举办经典诗文背诵比赛,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这一系列经典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灵魂被震撼,终身受益。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灵魂经过德育活动的洗礼,人就会一直走在善的道路上。

学校进一步提炼出实践的四个要点:

1.营造润物化人的环境。

2.树立真实可学的榜样。

3.开展深入体验的活动。(组织包括开展讲座、辩论、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歌唱比赛、书画比赛,组织文化沙龙,开展对外扶贫活动等,让“三学三立”活动落到实处。)

4.核定德育品德的标尺。(在核定德育标尺的过程中,采用发掘闪光点分类评比的方法,使标尺真实可近、平易可得,而不求全、求高,不搞完美化、理想化,避免脱离实际而让学生觉得玄虚缥缈。学校通过让学生写人生格言、自我介绍及教师点评、学校表彰等方式来树立“学国学、学国法、学国史”标兵的形象。)每一期评比的“班级十星”和“校园十星”,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榜样示范,塑造品德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先贤认为,德高于言,仁高于勇。德和仁之榜样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所在的群体。中学的学生朝夕相处,同学是他们最亲近、最能影响他们的人。优秀的学生是周围同学的学习榜样。

“三学三立”德育活动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榜样。他们既生动地诠释了德育的效果,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尤为突出的是下面的两位学生。

“感谢她不但把我扶起来,还出钱打车将我送到医院,她是我的‘救命恩人。”2018年1月30日上午10:30,邵东县人民医院,正在做透析的59岁周凤莲阿姨如是说。周凤莲阿姨口中的她,正是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高三学子肖思雨同学。

2018年6月12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二天,城区二中考点,城区二中校长兼副主考赵军辉在微信发布了题为“最美考生”的朋友圈,吸引了各级媒体的注意并发布新闻,数万人“寻找”“最美考生”。城区二中的考务人员经过仔细回放监控录像,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最美考生”。这个“最美考生”是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2016级高中部06班高二学生杨珂。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比语言描述更为有力”。树立模范,让学生有近在身边的可学习的榜样,可以促进学生在观察学习他人行为中学会调节个人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提高道德品质,坚定向好的信心和毅力。

五、结论

育人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的“三学三立”,在课堂上由老师阐述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由榜样引领渗透,在校园里由文化环境熏染润泽,无时不育,无处不育。功成不必在此举,功成必定有此举。

参考文献:

[1]杨天石.抗战时期中国与美、苏、英三大国的关系[J].探索与争鸣,2015(4):8.

[2]杜悦英.“去产能”的突破口[J].中国发展观察,2016(1):11.

[3]杨梅梅.美国钢产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18-10-30(A06).

[4]王书智.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过程[J].鞍钢技术,1987(5).

[5]潘健.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践行:以新中国铁路建设为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三学三立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EB160486)的研究成果。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爱国情怀价值引领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