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2020-05-23 22:07李成超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9期
关键词:常见问题初中物理对策

李成超

摘 要:液体压强部分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范围都很广。液体压强部分涉及的知识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造成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部分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密度、压力、质量、体积等,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往往采用实验方式加深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但是初中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本质的理解仍有一定的不足,想要帮助学生透彻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液体压强知识点,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发展进步创造外部条件。

一、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存在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该部分的具体知识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关于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判断及其计算以及液体的重力、体积和面积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初中学生,阻碍了相关的物理教学。其次,体现在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实验过程复杂而给学生造成理解困难的现象。一般来讲,物理实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由物理现象看到本质。但是由于初中生心智和思维限制,使他们看不懂且无法进行实验。比如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定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亲身感受到的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再比如对相同深度的液体而言,密度越大就表示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以上两点规律可以充分表现出液体内部压强和液体深度、密度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可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液体压强=液体密度×液体深度×重力加速度。但是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学生难以通过实验结果推测出实验结论或者对教师给出的实验结论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阻碍了物理教学过程。

二、改善液体压强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合理确定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或转变教学思路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真正在课堂上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改善。

首先,可以通过对“立体体积”计算方法的重点讲解,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液体压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所谓的“立体体积”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数学公式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多样的计算方法和思路,更加深刻地了解压强实质,简化认知过程。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液体压强的产生和大小与液体所受到的重力有直接关系,但是从液体的流动性性质可以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固体对其他物体所造成的压强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就是从根本上讲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与液体所有的重力大小有直接关系。

其次,可以利用物理对比实验,不断提升液体压强教学效果。在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实验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物理教师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物理实验过程,才能保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习得知识,并不断提升他们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物理的对比实验是开展液体压强教学的有效手段,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有以下几点。

第一步是教师选取一个330mL和一个500mL的易拉罐模型,利用锥子等工具在易拉罐顶部钻一个直径为10mm的孔,然后利用剪刀等工具剪掉易拉罐的底盖,再利用橡皮膜和皮筋对易拉罐底部进行包裹。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橡皮膜材料的选取,它的最佳选用材料是皮球的表皮。与此同时,还要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

第二步是要在330mL易拉罐顶部小孔中插入吸管,注意对吸管进行固定和密封保护,以免出现漏水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330mL易拉罐的整体高度一定要和500mL易拉罐的高度保持一致,以此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第三步是往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满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易拉罐底部橡皮膜厚度合适的情况下,橡皮膜会由于压强的作用分别向下突出1cm。

第四步是将两个易拉罐中的水倒入体积相同的两个烧杯中,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可以适当总结:通过烧杯内水体积的不同可以得出易拉罐受到的重力不同。但是在易拉罐内部水的体积和重力有差距的情况下,两个易拉罐底部橡皮膜凸出的程度是一样的,就表示两个易拉罐内所受到的液体压强是一定的。由此可知,液体内部压强和易拉罐内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的说服力,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加长易拉罐内吸管的方法再次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保证效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困难点和困惑点对症下药。利用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和实验手段,不断推动学生抽象思维意识的提高和物理解题能力的增强。实验手段是物理教师最好的帮手,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和实验的手段提升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最大程度上保障物理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物理学习不再枯燥,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毛卓飞.初中物理“学程导航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郝艳锋.以“脑”为本 为学习做好设计:初中物理“液体压强习题课”的教学课例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12(2):61-64.

[3]徐慧.初中物理《液体压强的计算》教学难点分析及实验突破[J].林区教学,2001(3):72-73.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常见问题初中物理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的常见问题分析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