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英语听力训练方法

2020-05-23 22:22高妍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9期
关键词:听力教学初中英语信息技术

高妍

摘 要:新课标进一步强调了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上的听力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情境,打消学生的畏难和焦虑心理,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提高听力水平。而课堂中对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将会有效提高听力教学的效率。结合英语学习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合理地选择英语听力材料,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课堂实操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信息技术

听是感受语言情绪和获取语言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也是语言学习中输入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转变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作为教育的践行者,教师群体也应顺应时代的呼唤,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然而新兴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内容要求进行谨慎的筛选和合理的利用。本文结合英语学习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探索信息技术对初中英语听力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课堂实操的改进办法。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听力材料的选择

听力训练的前提是需要有广泛性、针对性,有难度、梯度的听力材料。听力材料的难度排序,大致可以呈现为下图,从下至上难度渐次升级。

现代媒体的使用使课堂上呈现必要且生动的英语听力素材成為可能。以初中生最感兴趣的西方电影和音乐为例,首先,电影、音乐及戏剧等内容都依托于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不乏各种俚语、引用及隐喻,这就要求听者对其语言文化有一定的深入了解,才能理解其含义。再者,考试听力材料多贴近生活中的日常交流,试题设置注重内容的准确提取和比较,与文学艺术作品的用语有所区别,加之没有同步的视频材料,缺少感官协同作用,即使内容难度相对降低,学生还是听得一头雾水,或者陷入大量片段信息的怪圈,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如果只为激发兴趣,就不加限制地鼓励学生大量看美剧、英剧,听歌,看电影,以求获得潜移默化的听力训练,这对于学业压力大、理解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不负责任且效率极低的做法。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听力材料时,原则上语速不应过快,方便初中生理解,内容平和积极,用词不生僻,就是价值更高的听力素材。

二、利用信息技术克服个人因素对听力的影响

比起文化因素,学生对于听力的畏难和焦虑情绪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耳朵辨音能力差。第二,词汇量不足。对于听力中出现的“听不明、辨不清”的问题,“听写”是“精听”最直接、最高效的手段。课堂听写不应仅局限于单词听写,而应该由词及句、词不离句、连句成篇。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文学著作,对话、故事、新闻、影视剧中的内容均可以作为听写内容。那么,如何改进传统的听写方法呢?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有了诸多改进。比如通过播放器自带的语速调整功能,把视频材料变成生动的听力素材。另外,层出不穷的英语学习软件也可以实现自建词库、乱序听写、逐句复读等功能。一言以概之,现代信息技术使听力训练中的“听写”环节更加饱满丰富、妙趣横生。

三、信息技术过度依赖的弊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信息化也强调以人为本。一切教学和学习活动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的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动觉型(操作型)、听觉型。速度快、信息量大的多媒体素材也许适合视觉型的学生,而对于喜欢安静思考来获取知识的学生就过于聒噪。传统课堂有着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势,比如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的自然传达以及灵活的师生互动。信息技术只是方便教学的手段,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另外,多媒体手段并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有时一张配图即可提供足够的信息供学生联想,多余的素材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而忽略了听力材料主体的语言信息。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学中的听力训练提供了更充实、生动的信息支持,同时丰富了听力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多感官协同刺激,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也需要谨慎选择,教育信息化并不是颠覆原有教学,而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学与教,对原常态教学的改变和超越。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总结反思中。因此,教师不仅需要熟悉掌握各种多媒体手段的优缺点和操作方式,还应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只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听力教学初中英语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研究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