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砖茶中金花菌群的研究进展

2020-05-25 02:19吕嘉枥杨柳青孟雁南
食品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砖茶形态学金花

吕嘉枥,杨柳青,孟雁南

(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茯砖茶是中国传统发酵黑茶的代表,是我国独有且是真正意义上有微生物参与的全发酵茶。茯砖茶主要以黑毛茶为原料,经过汽蒸、渥堆、发花、干燥、包装等一系列复杂工艺由多种微生物发酵精制而成,其中发花是茯砖茶加工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茯砖茶中优势菌的种类和数量[1],也对茯砖茶的质量有重要作用。经过发花的茯砖茶内部有大量优势金花菌,可形成茯砖茶的黑茶花色和独特风味,具有多方面的促健康作用,如抗氧化、助消食、调节血脂、减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肠道健康等[2-5]。基于金花菌对茯砖茶的重要作用,研究者们对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分类鉴定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金花菌是一群形态结构相似、生理生化特性相近的微生物的统称,但其种属关系及命名尚无定论,目前较为认可的是冠突散囊菌为茯砖茶中的优势金花菌。此外,也有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砖茶中优势金花菌的含量和种类相差较大[6];同时,由于茯砖茶的加工较多基于传统工艺,对天然微生物的依赖性较大,导致不同批次甚至是同一批次生产的茯砖茶发花程度和品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茯砖茶的品质和产量。且黑曲霉等其他霉菌的大量生长会引起茯砖茶的发花异常,金花菌数量无法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从而影响茯砖茶的品质,一些腐败微生物的生长也容易导致制茶的失败或者生产贮存过程中的霉变[7],使得茯砖茶中有效成分降低,品质下降[8],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只有茯砖茶的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并提高茯砖茶的品质及产量,这也是未来茯砖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茯砖茶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点在于茯砖茶中优势金花菌的准确鉴定以及金花菌优质种质资源的筛选,这对茯砖茶品质检测、避免污染以及标准化生产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茯砖茶中优势金花菌的分类鉴定现状进行综述。

1 茯砖茶中优势菌群的研究现状

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发花工艺是形成茯砖茶独特品质的关键,研究发现茯砖茶发花过程是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的[9-10],这些微生物有的本来存在于茶叶表面,有的是在后期加工工艺中自然生长的,而金花菌是在发花过程中逐渐成为茯砖茶中的优势菌。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茯砖茶中的优势菌进行研究,但对于茯砖茶中的优势金花菌群的鉴定一直存在争议。

仓道平等[11]采用平板分离法从湖南茯砖茶中分离出的优势微生物为舍氏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属于曲霉属灰绿曲霉群,可形成茯砖茶表面的金花,此外还分离出了少量的黑曲霉(A. niger)、青曲霉(Penicillium frequenans)、白曲霉(Penicilliumsp.)。温琼英[12]研究也发现曲霉属灰绿曲霉群中的A. chevalieri是湖南茯砖茶中的优势微生物,占茯砖茶所有霉菌总数的90%以上。梁晓岚[13]认为四川茯砖茶中优势金花菌为冠突曲霉(A. cristatus)和舍氏曲霉(A. chevalieri),而黑曲霉(A. niger)等其他霉菌仅占霉菌总数的10%左右。赵仁亮等[14]发现陕西、湖南、浙江地区茯砖茶样品中优势菌群为金花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β-tubulin系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金花菌鉴定为曲霉属,鉴定陕西、湖南茯砖茶中优势菌群为冠突曲霉(A. cristatus),浙江产区茯砖茶优势金花菌为谢瓦曲霉(A. chevalieri)。之后又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了曲霉属在茯砖茶中占优势,而金花菌则是曲霉属内的主要菌群[7],Rui Ying等[15]也通过Illumina Miseq技术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以上研究者认为,不同产区茯砖茶中的优势金花菌属于曲霉属内的真菌,其中茯砖茶中的优势金花菌主要有A. cristatus和A. chevalieri。而赵仁亮等[16]则认为茯砖茶中的优势金花菌为散囊菌属内的真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金花菌中的优势菌,但还有谢瓦散囊菌(E. chevalieri)、间型散囊菌(E. intermedius)、匍匐散囊菌(E. repens)、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 amstelodami)、赤散囊菌(E. rubrum)和蜡叶散囊菌(E. herbariorum)等其他散囊菌的组成。

对于茯砖茶中优势菌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南产区的茯砖茶,赵仁亮[17]和张浩[18]等采用平板分离鉴定的方法发现湖南茯砖茶中优势金花菌是散囊菌属真菌,黑曲霉和青霉是天然发花茯砖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微生物,但含量较少。刘石泉[19]采用平板梯度稀释法从湖南茯砖茶中分离出了蜡叶散囊菌(E. herbariorum)、产紫青霉(P. purpurogenum)、产黄青霉(P. chrysogenum)、青霉(Penicilliumsp.)和酱油曲霉(A. sojae),其中E. herbariorum是优势金花菌,其余为非优势菌,含量相对少。胡治远等[20]根据微生物经典鉴定法发现湖南产区茯砖茶样品中优势微生物为散囊菌属内的真菌,主要有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谢瓦散囊菌(E. chevalieri)、肋状散囊菌(E. costiforme)、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 amstelodami)和蜡叶散囊菌(E. herbariorum),其次还有黑曲霉(A. niger)的存在。Xu Aiqing等[21]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发现湖南茯砖茶中主要微生物是散囊菌属中的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文杰宇[22]结合传统分离纯化及PCR-DGGE技术发现湖南茯砖茶样品中优势微生物为金花菌,主要由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蜡叶散囊菌(E. herbariorum)、赤散囊菌(E. rubrum)和匍匐散囊菌(E. repens)等散囊菌属真菌组成。宋伟[23]通过形态学及ITS序列比对,发现散囊菌属内的E. cristatum和E. amstelodami是茯砖茶中的优势金花菌,还有少量塔宾曲霉(A. tubingensi)、斑点青霉(P. meleagrinum)和泡盛曲霉(A. awamori)。

对于其他产区茯砖茶中优势菌群的研究报道较少,丁婷[24]通过形态学及ITS序列鉴定发现陕西茯砖茶优势金花菌为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吕嘉枥等[25-26]根据陕西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孢子形态、ITS及18S rDNA序列分析,认为陕西茯砖茶中优势金花菌有E. chevalieri、E. cristatum、E. amstelodami、E. costiforme4种,但ITS序列在该属内保守。阮林浩[27]通过平板分离法发现浙江茯砖茶主要为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

以上研究者通过传统平板分离鉴定、ITS序列鉴定、18S rDNA序列鉴定、β-tubulin序列鉴定、PCR-DGGE、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等多种方法对茯砖茶中的优势菌群进行了分析,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湖南产区茯砖茶中的优势菌,对四川、浙江产区茯砖茶中的菌群也有研究,对陕西产区茯砖茶中的优势菌群研究较少。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产区茯砖茶中的优势菌群都是金花菌,金花菌是形态学及功能性相似的特定菌群,由于研究者对该菌群的鉴定大多运用的是单一的分类鉴定方法,且每种方法的分辨率不同,所以不同的鉴定方法有不同的属名及种名鉴定结果,导致对这个菌群的种属鉴定结果尚未有定论,给金花菌的科学命名带来混乱。

2 茯砖茶中金花菌的鉴定

根据目前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研究现状,分析得出茯砖茶中金花菌组成多样,且并非是传统上认为的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而是由多种目前分类归在散囊菌属和曲霉属曲霉组内的菌群组成,这些菌形态结构相近、生理生化特性相似,是茯砖茶中特定存在的微生物,且E. cristatum是金花菌中的主要菌种,其他散囊菌在金花菌中的占比不同,金花菌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含量对茯砖茶的品质也会产生影响。所以对金花菌进行准确的鉴定是有效区分茯砖茶中优势菌群的重要环节,也可为茯砖茶产业菌种的稳定性和优良性提供依据。但目前研究者对金花菌的属名及种名的鉴定结果并不一致,对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属名及种名鉴定现状如下。

2.1 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属名鉴定

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属名有其发展历程,且在鉴定时存在属一级的分歧,主要分歧为曲霉属(Aspergillus)和散囊菌属(Eurotium)两种。传统上金花菌的鉴定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金花菌兼具有性型和无性型两种繁殖特征,且金花菌的有性和无性繁殖特征需要通过不同条件诱导才可出现,最早徐国桢由于未观察到有性形态,仅根据分生孢子梗有隔膜初步将茯砖茶中的金花菌归为曲霉属灰绿曲霉群(Aspergillus glaucusGroup),并将其称为黄霉菌[28]。

胡建程等[29]认为茯砖茶中的黄霉菌可能是灰绿曲霉黄色粉末状的有性孢子,但也有可能是米曲霉的黄色粉末状孢子,故而仅将茯砖茶中分离到的黄霉菌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并未鉴定到种。之后,胡建程等[30]确定了茯砖茶中的优势菌为曲霉属灰绿曲霉群。在之后的几年中,研究者均参考Powell等[31]的The Genus Aspergillus,将分离得到的金花菌归为曲霉属灰绿曲霉群。齐祖同等[32]认为金花菌既可产生有性型,也可产生无性型,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真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有性繁殖的方式,所以它的正确名称应当是以有性型来命名,而该专著违反了当时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从而将金花菌归为散囊菌属(Eurotium)。刘作易[33]在其金花菌研究进展综述中,认同了齐祖同等将茯砖茶中金花菌归为散囊菌属,尹旭敏[34]采用形态学方法分离出了茯砖茶中的优势金花菌,根据其有性繁殖特征和无性繁殖特征,将无性型鉴定为曲霉属,有性型鉴定为冠突散囊菌,分类学归属为真菌界-子囊菌门-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散囊菌属。自此,散囊菌这一属名逐渐被大家认可。2015年,王磊等[35]以Hubka对曲霉属曲霉组的最新分类系统,将茯砖茶中金花菌归为曲霉属曲霉组。之后,有些学者将茯砖茶中金花菌归为曲霉属,而有些则仍然延用散囊菌属,至今并未有定论。

2.2 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种名鉴定

对于金花菌的种名,大多数学者认为金花菌即冠突散囊菌,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组成具有多样性,不同产区、不同发花季节茯砖茶金花菌中的散囊菌种类和组成有所差异[36]。有些学者将金花菌归属在散囊菌属,茯砖茶中常见的有E. cristatum、E. amstelodami、E. chevalieri、E. intermedius、E. repens、E. herbariorum、E. costiforme、E. rubrum;有些学者则将同种的金花菌归在曲霉属,相对应的分别为A. cristatus、A. amstelodami、A. chevalieri、A. intermedius、A. pseudoglaucus、A. glaucus、A. costiformis、A. ruber,可以看出有的菌虽然种名一致,但属名存在争议,如E. amstelodami和A. amstelodami,有的菌其种名和属名都不一致,如E. cristatum和A. cristatus等。这些金花菌的培养特征为金黄色或近似黄色,均可产生黄色闭囊壳,子囊孢子表面光滑或具不同纹饰;其无性型大多为灰绿色的分生孢子头,肉眼观察差异较小,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差异。

金花菌种名的鉴定与其属名的命名历程有关,胡建程等[29-30]对茯砖茶中霉菌进行研究时,根据显微镜下子囊果的形态将其鉴定为灰绿曲霉(A. glaucus),并确定了与茯砖茶品质息息相关的金花菌是A. glaucus的有性繁殖特征。1981年,仓道平等[11]主要根据金花菌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光学显微特征将其鉴定为灰绿曲霉群的舍氏曲霉(A. chevalieri)。1986年,温琼英[12]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金花菌的有性孢子表面粗糙,而谢瓦氏曲霉有性孢子表面光滑,之后与齐祖同等[32]对湖南茯砖茶优势菌的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后,认为金花菌种名应为冠突曲霉(A. cristatus)。齐祖同[32]和温琼英[37]等研究认为金花菌是产生有性型(子囊孢子阶段)和无性型(分生孢子阶段)的全型真菌,此菌的主要特征是具冠状突起及表面明显粗糙具小疣的子囊孢子和具小刺的分生孢子。根据冠突曲霉的有性型将其更名为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而根据无性型命名为针刺曲霉(A. spiculosus),异名为小冠曲霉(A. cristatus)。刘作易等[38]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花菌分生孢子表面呈瘤状突起,无刺,这与齐祖同[32]、温琼英[37]等描述的分生孢子表面粗糙、具小刺的特征有所不同,他根据The Genus Aspergillus中对灰绿曲霉群的描述,将金花菌鉴定为谢瓦曲霉间型变种(A. chevalierivar.intermediusThom and Raper)。随后刘作易[33]在其金花菌研究进展综述中,认同了齐祖同将金花菌归为散囊菌属,并将谢瓦曲霉间型变种(A. chevalierivar.intermediusThom and Raper)的鉴定结果更名为间型散囊菌(E. intermediumBlaser)。之后冠突散囊菌这一命名被人们所接受。2011年,彭晓赟等[39]根据湖南地区茯砖茶上金花菌的菌落以及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他认为,冠突散囊菌分生孢子是否光滑不是一个稳定的特征,可能与放大倍数有关,而分生孢子有无刺则与孢子发育程度有关。

以上研究对金花菌分种主要是根据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和大小,且对于金花菌的分类鉴定主要集中在冠突散囊菌(E. crsitatum)、谢瓦氏曲霉(A. chevalieri)、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A. chevalierivar.Intermedius)3 个种名,冠突散囊菌与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子囊孢子的大小,而谢瓦氏曲霉与其他两者的区别在于分生孢子是否光滑,但这有可能与孢子的成熟程度、培养方法和检测方法有关,所以以形态学为依据进行鉴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将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应用于金花菌的分类鉴定中,对“金花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王文涛[40]以形态学方法、1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酯酶同工酶分析对全国茯砖茶中金花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他认为茯砖茶中优势菌群为冠突散囊菌,且由于地域和环境的不同,冠突散囊菌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可能是其亚种或变种。黄浩等[41-42]根据菌落菌体形态特征、ITS序列分析及18S rDNA序列分析将金花菌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无性型为针刺曲霉(A. spiculosusBlaser)。王磊等[35]从广西和湖南产区的黑砖茶中分离出两株金花菌,根据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特征,结合β-微管蛋白基因,钙调节蛋白基因及RNA聚合酶II基因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以Hubka对曲霉属曲霉组的最新分类系统,将2 株菌分别鉴定为假灰绿曲霉属(A. pseudoglaucus)、冠突曲霉(A. cristatus),并认为应将之前报道的“金花菌”修订为冠突曲霉,异名冠突散囊菌。谭玉梅等[43]同样采用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贵州地区茯砖茶中金花菌鉴定为冠突曲霉(A. cristatus)。孟令缘等[44]根据菌落菌体形态,参考真菌鉴定手册,将泾阳茯砖茶中分离得到的26 株金花菌初步鉴定为子囊菌纲-真子囊菌亚纲-球壳菌目-冠囊菌科-冠散囊菌属,之后根据26 株菌株的ITS及28S rRNA序列的分析鉴定结果,最终将26 株金花菌确定为冠突散囊菌(E. cristatum)。

历年来对茯砖茶中金花菌的鉴定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对茯砖茶中优势菌种的鉴定还存在诸多分歧,首先是鉴定为同一种的菌应该使用其有性名称还是无性名称的分歧,其次是金花菌是哪一种的分歧。这两种分歧与属名的鉴定不一致有关,而研究者对金花菌的形态学观察也是基于不同培养基,可能也导致了茯砖茶中金花菌鉴定的不同结果。此外,这些分歧与金花菌的形态学多样性也有关,胡治远等[45]研究发现鉴定为冠突散囊菌的7 种金花菌其形态学及生理特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另外,也有研究发现,金花菌的ITS序列[25,46]及18S rDNA[47]序列是相对保守的,这也有可能导致茯砖茶中金花菌的鉴定结果存在差异。

表 1 历年学者对茯砖茶中优势微生物的鉴定结果Table 1 Dominant microbes in Fuzhuan brick tea identifi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2.3 曲霉属和散囊菌属的分类现状

通过分析茯砖茶中优势菌群的研究现状及种属名鉴定,可以看出茯砖茶中优势金花菌主要集中在曲霉属和散囊菌属,属名及种名上存在不一致现象,这个现象与曲霉属和散囊菌属的分类现状及命名历程有关。

散囊菌属EurotiumLink由Link[49]命名,该属内的物种是兼具有性型和无性型的全型真菌,通常产生黄色子囊果、凸透镜状子囊孢子、灰绿色的单列分生孢子头以及黄色、橙色或红色的菌丝。Powell等[31]认为产生有性阶段的曲霉占少数,大部分曲霉是以无性阶段存在的,而目前只有无性繁殖特征的曲霉可能也存在有性繁殖特征,研究者也已经接受了曲霉属内无性繁殖物种的数量优势,所以应将曲霉属(Aspergillus)的名称应用于所有曲霉属的真菌,并将散囊菌属作为单独的一个群(灰绿曲霉群A. glaucusGroup)划分至曲霉属。Malloch等[50]对散囊菌属重新定义,并将曲霉属曲霉组(又称作灰绿曲霉群(A. glaucusGroup))作为散囊菌属对应的无性型。

齐祖同[51]则认为,虽然将有性型归为曲霉属有其方便之处,但该方法违反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且“群”并不是一个分类学单位,并认为全型真菌(即包括有性型和无性型的全部阶段)的正确名称是以有性型来命名,承认了散囊菌属的分类地位,并将无性型作为曲霉组转移至散囊菌属。Pitt[52]重新评价了Eurotium(Aspergillus)的命名和分类,并根据其子囊孢子的独特性质接受了E. amstelodamiMangin、E. chevalieriMangin、E. cristatum(Raper and Fennell) Malloch &Cain、E. echinulatumDelacroix、E. herbariorum(Wiggers)Link、E. repens(Corda) De Bary和E. rubrumKonig 7 个种名。Peterson[53]通过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证明了散囊菌属是曲霉属曲霉组的有性型,两者具有对应关系。

Hubka等[54]利用ITS区、β-微管蛋白具基因(BenA)、钙调蛋白基因(CaM)及RNA聚合酶II基因(RPB2)序列,从微观和宏观形态以及生理学特征角度对曲霉属曲霉组的分类做了全面的修订,并根据最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将散囊菌属各种作为曲霉组移入曲霉属,最终确认接受的种名减少到16 种。Chen等[55]应用形态学特征、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的多相方法来对曲霉属曲霉组(散囊菌属)的物种进行研究,只承认了无性型曲霉属的名称,并确认了31 种,包括7 个新种。将研究者们对该属分类的研究结论的比较进行了整理,具体见表2。

表 2 不同文献对曲霉属曲霉组的物种分类Table 2 Overview of species belonging to Aspergillus reported by different authors

由表1、2可以看出,研究者们除了对曲霉属和散囊菌属的属名存在争议以外,对该属下的物种分类也存在分歧。尤其是茯砖茶中较常出现的A. cristatus、A. montevidensis、A. pseudoglaucus、A. ruber和A. glaucus等的分类。混乱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种的分生孢子形态基本一致,子囊孢子虽然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物种,但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不同种的子囊孢子的差异性。造成了一些研究者将A. ruber与A. glaucus或者将A. pseudoglaucus与A. glaucus视为同一种名的同义词。此外,Pitt[52]还将A. intermedius作为A. cristatus的同义词,齐祖同[51]将A. cristatus更名为E. cristatum,无性型为A. cristatellus,而A. intermedius和A. cristatus又容易被误认为是A. montevidensis。Powell等[31]将A. montevidensis和A. amstelodami视为不同种,齐祖同将这两种归为E. amstelodami,无性型为A. vitis,而Hubka[54]和Chen[55]等却认为A. amstelodami、E. amstelodami两个种的有效名应为A. montevidensis。

以上分类观点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该属内种名的差异性,表3陈列了目前散囊菌属(曲霉属曲霉组)内的物种及其同义词,可以看出该属内的物种存在着严重的一菌多名的问题,有的种,如A. montevidensis最多有7 个同义种名,而最少的也有两个种名,说明该属内真菌不止在属名上鉴定有分歧,在种名的鉴定上也有较大差异。此外,菌株具有多个同义词使得研究者在对茯砖茶中金花菌进行鉴定时,极有可能将相同的种鉴定为不同种,而不同研究者鉴定为不同种的菌,可能是同一种,例如针刺曲霉A. spiculosus,一直以来,分类学家把A. spiculosus作为E. cristatum的异名[32,37,41-42,51],但Hubka等[54]研究发现A. spiculosus实为A. intermedius的异名。

表 3 目前曲霉属曲霉组常见物种及其异名[31,51,54-56]Table 3 List of common Aspergillus species and their synonyms[31,51,54-56]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际上一些法规及专著对曲霉属和散囊菌属的分类观点不一致,导致了研究者们对茯砖茶中金花菌属名的最终命名存在争议,包括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UNITE等菌种鉴定常用数据库中上传的属名也有不一致现象。此外,由于该属内真菌一种多名现象的存在、金花菌中真菌组成的多样性、金花菌中的菌株形态学的高度相似性以及菌株培养基选择的差异性、基因序列的高度保守性等多种原因,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在对茯砖茶中真菌进行种名鉴定时,可能将不同金花菌鉴定为同一种,或将同一种金花菌鉴定为不同种。所以对茯砖茶中金花菌继续进行分离及鉴定是很有必要的。

3 结 语

茯砖茶中的金花菌数量是评价茯砖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所以对茯砖茶中金花菌种群的分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有学者对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种属鉴定进行分析研究,但由于技术有限,且金花菌的形态具有多样性,金花菌的种名确定一直存在争议,之后研究者将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与形态学方法相结合对金花菌进行分类鉴定,使得金花菌的鉴定结果也更趋于客观性和准确性。

但由于曲霉属及散囊菌属分类观点的不同、分类鉴定手段的局限以及茯砖茶产区及加工方法的不同,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组成至今并未有定论,且并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可以将茯砖茶中的金花菌准确鉴定至种。笔者也采用菌落形态、有性产孢构造和无性产孢构造的形态学鉴定、ITS鉴定及18S rDNA鉴定等方法对陕西茯砖茶中的优势金花菌群进行了鉴定,将鉴定结果与目前散囊菌属和曲霉属的分类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可根据金花菌的无性产孢构造和ITS、18S rDNA序列鉴定至属水平,而有性产孢构造可作为金花菌分种鉴定的主要依据,当有性产孢构造难以区分时,再以无性产孢构造的形态差异进行鉴定,如果有性和无性产孢构造均无明显差异时,以菌落形态的差异作为鉴定依据。而目前也有研究发现金花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物,如吲哚生物碱类、聚酮类化合物以及引起金花菌子囊果黄色的蒽醌类化合物等有所差异,可作为金花菌鉴定的依据。后期或许可以对有形态学差异的金花菌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进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以期探讨出不同金花菌之间的差异性。此外,还需继续探索需求更加准确、分辨率更高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金花菌的鉴定、金花菌优质种质资源的筛选以及茯砖茶生产工艺的优化方面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砖茶形态学金花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故乡的金花茶
砖茶包装机自动化生产线机械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咸宁市青(米)砖茶产销现状及消费者行为调查分析
金花
五朵金花
泾阳茯砖茶
疏肝祛瘀方对兔膝早期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