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研究及构想

2020-05-25 22:02刘庆静
科学与财富 2020年9期
关键词:构想

摘 要: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宿迁市虽已做了大量的植树造林绿化工作,但仍存在质量不高、功能单一、重建轻管、可持续性不高等现状问题。本文提出在全市重点建设中心城区、京杭大运河、古黄河、骆马湖、洪泽湖五大生态廊的构想,并利用规划先行、明确责任、强化监管、生态优先等举措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生态廊道建设;五大生态廊;构想

1 生态廊道的概念

城市生态廊道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

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城市生态廊道不仅仅是道路、河流或绿带系统,从空间结构上看,它是由纵横交错的廊道和生态斑块有机构建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使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具有整体性,系统内部高度关联性。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

2 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意义

宿迁市绿化覆盖率达29.33%,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仅次于徐州排名第二,这对于以平原为主的地区来说实属不易。宿迁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等殊荣,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4平方米,所辖三县均为全国绿化先进县。近年来,宿迁先后实施了骆马湖沿岸湖滨风光带、古黄河湿地公园、京杭大运河风光带及洪泽湖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使河湖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稳定性逐年上升,大大提升了宿迁的生态建设水平。

尽管宿迁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植树造林绿化工作,但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与研究,各种绿地、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较差,种群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不强。目前仍存在着质量不高、功能单一、重建轻管、可持续性不高等现状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心城区、骆马湖、洪泽湖、京杭大运河、古黄河五大“生态廊道”的构想。生态廊道的建设,可起到沟通沿线各生态斑块、促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作用。

2.1 生态廊道有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城市

生态廊道是依循场所的不同属性,契合场所特质所建构的景观单元,具有明显的乡土特色,可有效改变绿化种群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问题。同时,生态廊道是供野生动物移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有着重要作用。生態廊道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建,体现以人为本、营造“城、水、林”和谐的生态格局和现代生态文明的新形象。

2.2 生态廊道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构建城市绿色网络

对生态廊道区域严格规划控制,包括控制建设高度和密度,有助于增强通风潜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生态廊道是缓解城市“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廊道具有净化空气和水、缓和极端自然物理条件(气温、风、噪声等)、降解废弃物等多种的生态服务功能,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生态廊道是构建城市绿色网络的基础,能有效地分隔城市的空间格局,控制城市的无节制扩展,强化城乡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特别是中心城区的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将宿迁经济开发区、宿豫经济开发区等工业用地与居住、商业用地隔离开,降低工业生产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3 生态廊道可提升城市形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休憩环境

生态廊道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工程,不仅能改善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而且对于优化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环境,提升区域土地价值意义重大。中心城区生态廊道的建设可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一些小径、沿河流的景观带等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游憩环境,以京杭大运河运河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廊道可成为宿迁的名片,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并且,城乡贯通的生态廊道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牵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乡村景观的游憩功能。

2.4 生态廊道有利于宿迁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

五大生态廊道建设的范围涉及到的生态红线区域面积为1486.24平方公里,占宿迁市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的84.2%。生态廊道建设与保护对于宿迁市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京杭大运河清水通道维护有益的补充。

3 宿迁市生态廊道建设的初步构想

以景观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碳汇等理论为依据,以宿迁生态廊道、生态斑块建设现状为基础,结合《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最具宿迁特色的“两河两湖”为主体,构建市域城乡空间发展主轴,重点建设中心城区、京杭大运河、古黄河、骆马湖、洪泽湖五大生态廊道系统。

3.1 中心城区生态廊道

基本定位:中心城区生态廊道是连接原有的郊野公园、重要城市公园、重要城市广场等生态斑块的重要载体,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孤岛效应、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发展城市慢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理念:以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环城西路为纵轴,以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宿新高速为横轴,形成“三纵三横”的城市生态廊道网架。

中心城区生态廊道除了重点建设线形、带状的生态廊道之外,还包含与之相连的重要基质和斑块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廊道系统与区域原有的郊野公园、重要城市公园、重要城市广场等景观镶嵌体的有机连接。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降低景观破碎程度,使生态廊道系统成为城区景观的重要框架,成为城市自然生态恢复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形成“人、水、城、林”交相辉映的城市映像。

以京杭大运河、古黄河为主体,沿河建设10-50米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充分挖掘宿迁文化特色,发展城市慢行休闲系统,集娱乐、休闲、晨练、亲水于一体,吸引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带动沿线区域加快发展。沿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宿新高速的生态廊道需因地制宜,建设20米以上的生态屏障,保护中心城区和各发展区的生态环境。在树种的搭配上,以乔、灌、花、草为主,保持自然林原貌,为生物的迁移和歇息提供良好空间。

3.2 沿古黄河、京杭大运河生态廊道

基本定位:沿河生態廊道是降低入河污染物、维护京杭大运河清水通道的生态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彰显宿迁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设理念:两大生态廊道城区部分融入中心城区的生态网架体系,两河东部生态廊道主要位于泗阳县中部,使之成为带动泗阳经济发展融入城区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河道改造和建设,提高河道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景观和形象建设的功能和作用。在河道两侧设置20米以上的植被带。植被搭配以地方优势种为主,草本、灌木和高达乔木层次组合。同时,在河流廊道建设中与农田生态系统相结合,在河道周边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林果业,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

3.3 骆马湖生态廊道

基本定位:是连接嶂山森林公园、滨湖风光带、沿湖湿地的生态廊道,是宿迁市北部重要的生态空间,对于保护骆马湖水源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让自然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理念:以生态红线区域划定的203.79平方公里骆马湖重要湿地、嶂山森林公园、滨湖观光绿带等生态斑块为基础,建设连接各斑块的生态廊道,使该区域成为全市林木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自然景观优良的城市后花园。生态廊道具有生境、传输通道、过滤和阻抑作用以及可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个体)的源或汇的作用,是联结着生态系统各斑块的带状空间。通过建设20-50米宽的生态走廊,为生物提供足够的生境和通道,并能减少来自市域的各种污染物进入骆马湖,保护骆马湖水源水质。植被搭配以地方优势种为主,草本、灌木和高达乔木层次组合,并与周边现有景观融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景观生态质量。

3.4 洪泽湖生态廊道

基本定位:生态廊道是泗洪、宿豫、泗阳基质污染物入湖的缓冲带,是宿迁东南部重要的生态空间,具有拦截污染物、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等重要功能。

建设理念:结合生态红线区域(沿湖重要湿地)保护的要求,建设沿湖生态走廊,贯通各生态斑块,建立水-陆复合的生态系统。按照“组团发展、通道相连、生态隔离、宜居田园”的原则,因地制宜设定生态廊道宽度。在廊道建设中与农田生态系统、人居生态系统相结合,建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生态廊道系统,使区域景观生态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绿化程度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4 生态廊道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规划先行

生态廊道建设应纳入宿迁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规划之中,待规划批准实施,所有开发建设活动都不应以任何理由破坏廊道的结构与功能。实施“谁破坏、谁修复”、“破坏有过,保护有功”的奖惩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请专业的园林设计单位高标准设计,并严格落实。

4.2 明确责任

宿迁市政府对生态廊道建设实施综合决策;并责成发展计划、建设、规划、国土、农业、水务、园林、环保等部门提出对生态廊道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存在对策。将生态廊道保护与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责成各有关部门按年度上报主管地区生态廊道的保护与建设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4.3 强化监督

对建设、规划、国土、水务、农业、园林、环保、城管等部门以及各镇政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与保护的地域分工,建设条块分工与结合的管理体制,赋予建设与监督职能。重大建设开发项目,技术引进或技术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对各类规划(区域、城镇、交通、水利、农业等)进行的规划环评应增加对生态廊道正负面影响的内容。

4.4 生态优先

生态廊道中的绿地系统以乡土树种为主,重视树种的成活率及适地适树,不应盲目追求大树移栽和种植单一树种,注重经济效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吴海峰. 生态城市:郑州城市建设的模式选择[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3期

[2] 李子君.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2002年10期

[3] 王家骥、李京荣、常虹、何萍. 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实践[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年06期

[4] 周文华.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年7月第13卷第3期.

作者简介:

刘庆静(1989.1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精确到市):江苏省宿迁市,当前职务:综合科科长,当前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构想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
谈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构想
关于在乌鲁木齐地区建立冰雪风情主题图书馆的构想
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对现存“小产权房”分类处置的构想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