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形胜,荆楚自古繁华

2020-05-25 09:17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荆楚清江长江

曾勋

湖 北,北、东、西三面皆有山,南面虽是平原,却有长江和千湖分割,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地理单元。湖北人孟浩然曾作诗:“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整个荆楚之地,秉持着武当之清峻、长江之浩然,书写着更为壮阔的历史画卷。

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当船行至西陵峡,两岸峰峦叠嶂,古木森然,奇峰林立,欧阳修被如此秀丽奇险的美景震撼,吟诵出以上诗句。

那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朝廷大臣范仲淹由于直言谏事被贬,身为宣德郎的欧阳修激于义愤,奋笔痛斥朝中谏官尸位素餐而被贬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乐观的欧阳修游遍长江天险,他感叹长江从夷陵开始变得平旷,经过西陵险道的人,就像得到了重生。

西陵峡因宜昌的西陵山得名,峡谷扼天险而奇石嶙峋,因而有“川鄂咽喉”的美称。这里因水兴文,自古文气荟萃。

生于楚地水乡的屈原,长期流放于洞庭之野,最后选择以水为归宿。没有长江水的浸润,就没有屈原的《离骚》。在《离骚》中,屈原引领世人,来到一个香草美人的浪漫国度。其中出现的茳蓠、辟芷、宿莽等大都是水生或半水生的植物。

如果说遭谗畏讥、坎坷流放,是屈原生命的际遇,那么楚地的水,则抚慰其灵魂,使之流芳为无法割断的民族文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水总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过宜昌后,荆江蜿蜒曲折,长江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九曲回肠”的河道奇观。每逢汛期,河段溃堤成灾。百姓在水患的逼迫下,常常“田庐尽被淹没,兵民淹毙无算”。

传统文化中“统治”一词,便与统一治理长江、黄河的水患相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能人,必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政治自觉。洪水泻下,排水治理或赶紧走人,哪有商量余地?所以有人说,荆州地区的人看似和和气气有耐性,一到关键时刻,便果敢骁勇。张居正辅佐万历皇帝搞“新政”,只要认准了目标,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专横也罢独裁也罢。这样的能人个性,确实为明朝增添了一些活力。

浩瀚的长江,馈赠给湖北人物质与心灵的丰腴资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苏轼怀古的地方并非赤壁的古战场,但在波涛浩瀚的长江边上,咏出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的词,脚下荆楚每一寸热土都活过来,将英雄诗史娓娓道来。

西来汉水吞巴山,南入秦山接楚山

汉江斜劈入鄂,串起了武当山、襄阳、鹿门山。巍巍武当山,延绵八百里,滔滔汉江水,蜿蜒三千里,这一地理带藏着荆楚的仙气和骨气。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湖广之形胜,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公元前340年,秦国侵占了楚国丹江上游的商地,并设置“武关”,阻挡楚国夺回失地。而在楚国这一边,汉江旁巍峨的太和山就成为了抵御秦国武装力量的天然屏障。

针对秦国的威胁,楚国在太和山下设置武当县,那时“当”与“挡”同义,即意为挡住北面的秦军。

明永乐皇帝朱棣“南修武当”后,下旨将武当山更名为“大岳太和山”。武当与太和,一讲战争,一讲和平,两个山名正好构成“太极”。庙堂与江湖,政治与哲学,出世与济世,武当山宁静地包容着一切。

武当山有一个叫金仙洞的壁洞,当地老人说,湖北老乡李时珍当年在武当山采集中草药时就住于此,他为山民治疗疾病,解除疾苦。山民认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于是称呼其为金仙。李时珍医者仁心,不也是济世渡人吗?

襄阳夹山而立,北部又有汉江环绕而过,对于中原来说,得襄阳以窥荆襄。从襄阳借道汉江,南下可达江汉平原,东面可接随州和汉口,向西据守宜昌,可锁三峡渡口。如金庸所言“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大侠们推门见汉水,也看到乱世的焦骨。他们徜徉汉水边,让水与城在铁血气质之外,增添了几分侠义情怀。

鄂山楚水的钟灵毓秀,在于渡人自渡、侠肝义胆,有文治武功的文脉,也不乏迁客骚人的浪漫。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是隐士的精神家园。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孟浩然对家乡的山川情有独钟。有才不免傲气,他一句自嘲的“不才明主弃”让唐玄宗不爽,不给他官做。达则兼济天下,退则遁隐山林。秉直的孟浩然回老家隐居鹿门山,成就了“鹿门高士傲帝王”的佳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楚国有七个大泽,云梦泽是其中最小的。那里物产丰富,楚王在泽中狩猎,“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田于海滨”,威风八面、极尽奢华。

这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述的楚国“炫富”事件。从子虚的口中可以得知,当时的荆楚平原,大山与湖泽相互依傍,形成了“千湖之省”的雏形。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将江汉平原大气的水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随着沼泽干涸,江汉平原的大地上出现了星罗棋布的湖群。如今,每一个湖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故事。

洪湖碧波荡漾,沉积着英雄的赞歌。几十年前,这里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洲湖沟壑纵横,形似八卦阵,因而得名。 相传元朝末年,“渔民皇帝”陈友谅率领百余红巾军与元军交战,因寡不敌众被元军穷追至洪湖岸边跳入水中奔逃,危急之时,湖中游出无数乌龟和甲鱼,将陈友谅托送到湖中的绿洲上,之后他重整旗鼓大破元军。

神龟救主的传说固然玄虚,但渔民发现此地常现众多乌龟和甲鱼。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已经取代苏常,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而今6000万人的湖北,除了武汉,还能支撑起襄阳和宜昌两个副中心。

梁子湖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鄂州、武汉、咸宁、黄石四城之间,她多了几分可爱的烟火气。唐代的官员元结写诗说:“樊口当其南,此中为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钓勾。”樊口就是梁子湖的入江口,这里水势强劲,肥美的好游之鱼引来无数钓者。他们钓的就是闻名于中国人餐桌的武昌鱼。

苏轼被贬黄州,听说有这般美味,哪肯放过?一到休息时间便约上潘大临等朋友在梁子湖垂钓,再带回家研究出各种网红做法,并做《鳊鱼》一诗曰:“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旧时楚王皇家猎场,成了寻常百姓泛舟猎鱼之所。

清江水清峡水黄,清江之上多绿杨

元末徽州府婺源人詹同,幼年聪颖,正当他成年之后准备大干一番时,却遇到战乱,不得不举家搬到黄州,先后辗转在陈友谅与朱元璋帐下做文官。

一天,詹同在恩施清江送友人去峽州,异乡山水和流离生涯令他感慨万千,作诗曰:“清江水清峡水黄,清江之上多绿杨。”清江如此清澈,而三峡的水却偏黄,詹同心中的不舍,跃然纸上。

因为喀斯特地貌的碳酸钙可以净化水中夹杂的泥浆,造就了神奇的清江水。发源于恩施州齐岳山的清江,在古代被称为“夷水”“盐水”,是古老而神秘的巴文化发源地,也是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母亲河。

在这里,有这样一个“直男”的传说。土家族始祖廪君发源于宜昌武落钟离山,乘土船逆清江而上盐阳(今恩施),盐水女神告诉廪君,此处出鱼出盐,要与廪君长相厮守。廪君不从,女神变成成群飞虫遮天蔽日十余天。廪君不得已,射杀虫子,率巴人定都恩施,形成了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

虽然是传说,但可以佐证清江作为“移民通道”与“文化路线”的事实。无论是巴地的茶盐外运,还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入川,清江以及其沿河迤逦而行的古道都是必经之路。两次“川盐济楚”以及抗战时期“大后方”往前线的货物运输,也都不能离开清江这条水路。湖北的通衢文明,清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

清江滋养着鄂西山地,以神农架为最高点的“华中屋脊”,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早已流芳为中华民族济世情怀的精神图腾。

南来北往,西去东来,这里有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还有鱼米之乡的丰盈富足,这里汇聚了华夏文明各种地理类型的智慧。有人说,今天四面八方的人都能在这里闯荡,找到气候、饮食、人情的归属。二两热干面下肚,一根鸭脖解乡愁,东西南北的嘴恐怕都不会挑剔。荆楚盘踞“天下之腹”,乃中华之幸哉!

“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当船行至西陵峡,两岸峰峦叠嶂,古木森然,奇峰林立,欧阳修被如此秀丽奇险的美景震撼,吟诵出以上诗句。

南来北往,西去东来,这里有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还有鱼米之乡的丰盈富足,这里汇聚了华夏文明各种地理类型的智慧。

猜你喜欢
荆楚清江长江
长江掠影
走读湖北
荆楚老乡敲钟忙
荆楚战疫之歌
致逆行者
把清江挑回家(外一首)
鱼跃清江 广场舞
黄耀武
像群山一样无名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