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字之差,谬以千里”

2020-05-25 09:17莲宗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副县长马虎小张

莲宗

“你帮我改的新名字挺好,更大气。”

时 隔六年,西部某县政府办主任张韬还记得,当初自己编纂“三严三实”学习心得汇编时,把一篇文章的作者王立误写为王力,汇编书籍发出后再碰到王立时的情景。当时,张韬感到很过意不去,连连道歉。

发言讲话稿、公文信息、通知简报……材料工作一直是机关工作的一个重点。根据材料性质不同,有的力求准确,有的要求创新,有的比拼速度,常常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

同时,做文字材料工作也很容易出错。有时几字甚至一字之差,就谬以千里。廉政瞭望记者梳理了多名机关干部犯材料马虎病的故事,以及应对措施,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不留神,把300多亿元投资写没了”

一天上午,处长交给小李几份文稿:“把这几个材料综合成一份报告,时间急,抓紧弄。”小李写完后,在修改校对中,发现材料第1页写有“地方财政收入125.33亿元”,在第5页写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33亿元”。

“哎,怎么两个都是125.33亿元?”小李稍犹豫后判断,这组数据的概念可能是一样的,可转念一想,我刚到机关不久,对这些概念陌生,万一错了呢?可当时办公室的同事都出去公干了,抱着侥幸心理,他把修改过的文稿送分管领导。

果然,分管领导一眼看出两个数据相同,要求查验,很快确定,小李确实错了。地方财政收入“125.33亿元”是正确的,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应该为“112.92亿元”。这是两个不同概念,通常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基金收入等的总和。

小孙也有类似经历,且错得更离谱:“一不留神,我把300多亿元的投资给写没了。”那是在他参与起草关于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的第一季度《督查专报》时。

小孙加班加点,将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等报来的材料归纳分析,形成报告,送审时却被发现,“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年计划投资37.57亿元”不准确,马上翻开市统计局原资料,却发现,里面原始数据是“375.7亿元”。小数点不知道何时前移了一位。“幸好发现了。”小孙暗自侥幸,“不然向省委报去,后果不堪设想。”

上述问题都在送审时被揪出,但如果自己马虎,打字员马虎,送审时又遇上马虎的领导呢?小刘就曾经“惊魂两小时”。

下午3点,小刘接到上级电话:“明天上午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你到我办公室把议题拿去准备起草会议通知。”小刘迅速照办,草拟了一份会议通知材料,并逐级送签。领导审签后送印,小刘立即联系文件交换站,请他们通过网络先分发文件。

就在纸质文件分发过程中,小刘忽然发现,会议材料中第一个议题“讨论《关于促进市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中的“平稳”被误录入为“平衡”。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既是国家要求,也是当地工作要点。通知不能有错误表述。小刘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打电话,幸好通知还没通过网络传出去。他赶紧改后,又重新印发书面通知,忙完已是下午五点多钟了。“没有严格校验,省了程序出了问题,教训大了。”小刘说。

一字之误,出动摄像机位“遮丑”

与上述情况不同,有的问题发现时,材料差错已经铸成,只能尽力补救。

有的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仍可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一次,某县即将召开深改组会议,讨论教育改革议题,由县委书记主持,县长、县委副书记、分管教育的王副县长参加。

开会前一天,改革办接到负责县政府日常工作的另一名王副县长电话,询问会议具体内容,该办一查才知道,起草会议通知的小丁将分管教育的王副县长误写成了分管政府日常工作的王副县长,二人都是单名。而审核材料者认为常务副县长与会是常事,也没有提出意见,通知就这样发了出去。

这时,小丁慌得连连擦汗认错。但县委办主任说,有办法补救。他认为,常务副县长与会,也有利于教育改革工作落实,遂打电话向县委书记汇报了此事。接着,他又打电话给分管教育的王副县长,请他次日与会并做好发言准备。最后,两名王副县长参会,事情妥善解决。小丁从此牢记教训,没再出过差错。

准备材料时,不光是对每一个汉字仔细推敲,对英文也要留心。此前,某县举办一场招商洽谈会,小张是会议文字材料总负责人。离会议报到仅一个钟头时,一名同事拿着会议指南找到小张:“这里的英文错了一个字母,‘corperation应该为‘corporation。”小张开始不信:“这是请英语教师校对过的。”接着拿英汉字典一查,一拍大腿,果然错了。

这时,小张眼冒金星。招商会的材料涉及本地形象,必须改。向上级汇报后,只好推迟发放会议指南,将有英文的封面、内文拿到印刷厂去重印并替换,当晚将新的会议指南材料发放到嘉宾房间。

但有英文错误的不止是纸质材料,还有提前做好的站牌、横幅。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只好将横幅上错误单词中字母“e”中间的一小部分裁剪下来,马马虎虎拼成了字母“o”;至于站牌,第一天报到时不得不用,只好在旁边放一个固定的小型摄像机位,安排一个记者面向报到处摄像,刚好把“corperation”挡住。

最后会议顺利结束,反响很好,而从小张到会务组负责人,事后都做了深刻反思。

还有一类“一字差错”,错得非常隐蔽,想更正时为时已晚。

一次市里举行商务洽谈会,各县主要领导分别发言,向企业家推荐本地营商环境。领导非常重视发言材料,安排小吴负责,几易其稿,会上反响强烈。

然而一个星期后,小吴卻受到了严厉批评——发言说某项指标在全市领先是错误的,这项指标实际上在全市倒数。小吴连忙找出原始出处——该县半年前印制的招商宣传画册,且此前该说法已在其他县领导的讲话中有引用。

进一步追问,是商务局报画册素材时,将文字相近的两个指标搞混了。然而错已铸成。该县被市上抓了典型,小吴、商务局有关人员及审稿者都做了检讨,几名县领导也做了自我批评。

警惕三种心理,为“材料狗”减负提能

“有依赖心理,想着各部门专业,报的材料不会错。也依赖领导,想着即使有错,领导也能看出来。”

“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工作太多就忘了核实数据,也认为没有必要核实。”

“我太想当然,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飘了,没确认就自作主张改了约定俗成的提法”……

在事后的反思中,多名“材料马虎病”患者总结出了上述三种心理。

因材料中使用了商务局错误指标数据而挨批后,小吴若有所思。“开始还是觉得有点冤,自己不是主责。但后来想,也暴露出自己对这项工作很不熟悉。如果当时查查其他材料,应该就能发现这个问题。”

马虎酿成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和单位形象,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名誉、经济损失。过去有的小失误,还直接导致某项工作被“一票否决”。

笔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这些年机关工作人少事多,一人身兼数职,经常同时弄好几个材料,很容易忙中出错。而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些差错既反映出工作作风和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需要提升的表现。要防止材料马虎病,就要杜绝上述三种心理,真正沉下心,将每次材料任务都当做转变作风的考验,时常走下去,让写出的材料接地气。同时,机关单位也要做好任务合理分工,为“资深材料狗”减负提能。

猜你喜欢
副县长马虎小张
今天忙不忙
害人的玉虎
巧妙的奉承
小马虎
谁逗谁
咋这样火爆
马虎的水管工
今天忙不忙
杀人的书法
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