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探讨

2020-05-26 02:15杨杰
种子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保护地栽培技术

杨杰

摘   要:保护地应保持生态特征,借助人力干预维持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目前我国的保护地已经紧锣密鼓地开设了生态建设,通过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产生经济效益,回馈给保护地,使得土地资源既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又能够产生循环效益,达到地区自然保护、风景保护、林木植物保护的综合效果。在保护地的平台上,如何构建高效经济作物,如何进行作物的栽培,是目前应关注的问题。简述了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栽培的目的、栽培技术及栽培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08-0026-01       中图分类号: S31       文献标志码: A

高效经济作物栽培,虽然看似要满足经济效益,构建经济化的栽培模式,但由于是在保护地进行栽培管理,其栽培思路又大不一样。我国的保护地作物栽培,具有其专业性、特殊性,贵州省应本着当地的栽培条件,分析地理环境下的作物栽培优势,从保护地的高效经济作物栽培目的出发,寻求安全、高效的经济栽培形式,发挥当地作物栽培的联动作用,提高保护地作物栽培的综合效益。

1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栽培的目的

1.1   调整种植结构,推动绿色发展

2019年,贵州省农业厅发布《贵州省2019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对当地种植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将调整优化为33∶67,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较2018年再提高2个百分点。本着推进贵州省种植业全面、高效发展的着力点,为加快绿色建设发展,构建质量兴农的战略计划,应从大局观上,驱动保护地的经济作物栽培创新模式,使得作物产业升级,保护地同步为贵州省的种植结构调整、绿色建设而提供空间[1]。

1.2   促进乡镇农民增产增收

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已经逐渐成为支撑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农民的经济来源,保护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拓展保护地的空间,进行高效经济作物栽培,使得乡镇农村的经济来源更加稳定。在专业保护地栽培人员的技术引导下,可对当地的农民进行栽培教育,既能够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使得农村在保护地活动中,自然地监管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能够推进当地的农业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保护地也能得到相对的人力資源,不断通过高效经济作物栽培,实现效益的循环转化。

1.3   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地区的产业结构链,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贵州省展开了“一县一业”产业模式,分别围绕贵州农村保护地的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辣椒作物栽培优势,进行了重点产业的计划分析。为优化作物产业质量、提升产品种植效益,而为保护地稻米、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食用大豆等的栽培提供了支持。不仅如此,贵州省还结合保护地种植环境,为形成因地制宜的多样化、特色化产业模式,而积极准备构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使得杂粮杂豆、薯类、花卉等产业也得以发展,一定程度上看,基于《贵州省2019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可整体进行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使得保护地的高效经济作物栽培更具市场价值、社会价值[2]。

2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2.1   安全、绿色栽培技术

保护地应尽可能减少在栽培过程中产生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冲突,基于保护地的环境特征与土壤性质等,进行合理的绿色栽培技术分析,如在保护地施行化肥减量增效计划,利用有机肥代替化肥,通过有机肥的利用,避免对保护地生态环境、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基于保护地养分失衡的问题,围绕栽培种类,通过蚯蚓、动植物残渣等自然肥料,提升土壤地力。目前,贵州省已经在石阡县、丹寨县、普安县开设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黔西县也应结合当地的土壤性质、保护地的环境差异等,利用以上地区的试点试验结果作为参考,争取构建生态栽培空间,在有机肥利用的同时,还应通过非农药对病虫进行控制,栽培中争取拓展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的应用空间,进行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的技术培训,落实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改善传统化学病虫防治技术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若需要用药,则应分析作物的类别与生长特性,并依据保护地的土地资源,选择轮换用药、综合配药等形式,借助科学设备施药,选用安全、无毒的药物,构建绿色栽培新模式[3]。

2.2   因地制宜栽培技术

贵州省毕节市光热同期、雨水丰沛,较适合绿色、有机作物的栽培,在保护地作物栽培计划中,应因地制宜,结合毕节市农业气候特征,分别结合当地盛产的核桃、茶叶、生漆、油菜、辣椒、大蒜、天麻、杜仲、半夏、五倍子等进行保护地作物栽培分析,选用更加适合保护地的作物种类。结合作物的生长需求展开技术模式分析,分别针对不同作物的整地、定植、温湿度、水分调控、营养管理技术进行分析。例如,在辣椒的种植技术中,应进行早期的胁迫处理,当辣椒作物的小苗开始生长,应及时进行铲地,避开苗坨的基础上,应铲地划开5 cm,等待辣椒苗开始发芽后,将周围的杂草顺带清除,并在铲地第一遍结束后,根据保护地的土壤情况,进行浇水活动,若保护地的土壤性质较黏,则可以在初次铲地后3 d进行二次铲地;而若是保护地的沙土含量高,则在初次铲地后2 d就进行二次铲地,二次铲地一般要在原有5 cm基础上加深力度。通常保护地的水分较充足,周围的生态植被较多,可诱导苗根系深扎,保障其水分的供应。在此过程中,应分析保护地的气候与温度等,在低温到来之前就诱导扎根,避免辣椒苗的根系只能在表层生长。通常要在保护地诱导根系深入土壤10 cm,才能通过早期胁迫,提高培椒效果。在肥料的利用中,应因地制宜,结合保护地中所含生物菌、腐殖酸类等肥料,充分地做好培椒过程中的肥力供应[4]。

3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需要重视的问题

3.1   结合政策进行栽培推广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栽培中,必然要结合我国有关政策进行选种,宜选择当地种植量较大、有成功借鉴案例的品种,始终围绕贵州省农业厅公告,进行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比例调控。

3.2   注重科技栽培形式

协和镇农业服务中心应注重对当地农民人力资源的利用,通过更为科学化、专业化的栽培技术模式,分别针对保护地的不同选种展开技术教育,使得农民能够掌握绿色栽培技术,在保护地的栽培过程中作保障,同时满足生态效益。

3.3   科学的地理环境测评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栽培中,应注意前期对保护地周围的温湿度、不同季节气候环境下的降水量、光照强度等进行分析,还应检测土壤的性质,分析土壤的自然肥力,从科学的角度,建立保护地资源评测数据库。应基于保护地的自然优势,在栽培过程中创新技术形式,结合传统的技术方法,选用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栽培方案,强化对作物的自然营养补充能力。

4   结束语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应始终围绕保护地栽培的根本目的,形成系统化栽培思路,通过适应当地的作物种类,进行分门别类的技术思考。基于保护地的环境差异,利用更加绿色、健康的栽培形式,使得保护地拓宽作物经济效益空间,提升保护地栽培效果。

参考文献:

[ 1 ] 周有琪.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4):105-106.

[ 2 ] 童平,刘丽丽.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探讨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12):93,97.

[ 3 ] 张霞.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探讨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7):329-331.

[ 4 ] 张宗勤,李满良,唐爱东,等.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探讨实用技术[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8(4):90-94.

猜你喜欢
保护地栽培技术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启动
蕨菜保护地高产优质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