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亭市民族关系的特点梳理

2020-05-26 16:33安志虔
青年生活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族关系特点

安志虔

摘要:良好的民族关系不仅对华亭市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周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华亭市;民族关系;特点

民族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形式,受到多种因素例如历史、经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民族关系也有其本身的特点,金炳镐教授认为“第一,历史民族关系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第二,民族关系的现实反映性和折射性;第三,民族关系的平衡性和合理性;第四,民族关系的利益均等性和公平性。”[1]

一、地理位置独特,历史长期共处

华亭市地处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的交界处,向南可达“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关中地区,向北可达“晓度六盘岭,崎岖三十程”的宁夏南部山区。处在多省(区)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自古就成为了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民族迁徙、经济往来、政治互动、文化融合之地。[2]

据记载,华亭“明初汉回共一千一百二十户,男女丁共一万零八百八十八口,成化后,汉回减为七百二十户,男女丁减为八千四百三十口。正德间,户口较初数不及三分之一,以政繁赋重多逃亡也。清乾嘉之际,汉回增至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七户,男女丁增至一十四万五千零三十八口,同治乱后户口摧残不及明初。经光绪三十四年之生聚延及宣统二年,汉回又增至五千五百户,男女丁又增至二万六千一百八十一口矣。民国十七年筹辩自治,复行调查汉民约五千七百二十户,男女丁三万零四十一口,回民约一千二百二十户,男女丁约五千零二十口,汉回合计共六千九百四十户,男女丁共三万五千零六十一口。户口虽无乾嘉之际多,较之光绪初年亦云庶矣。”从这段记录华亭从明朝初年至民国十三年的户口史料来看,从明朝开始,回、汉两个民族就开始共同生活华亭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上两族人民共同劳作、共同生活,形成了“华民汉回性皆勤俭古朴”的品格。近代以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大量回族人口从陕西、河南、临夏等地迁徙至此,与华亭当地的汉族及土著回族关系逐渐融洽。两族人民共同抗击灾害、抵御匪患,保卫家园,这一时期更是涌现出李国栋、李兴魁、李占春、张万钧等代表性人物,他们为华亭回、汉人民的安定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1940年,在城东关创办了边疆小学,华亭开始有了回族学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朝鲜战争,有许多从军救国的华亭各族儿女,他们中有119人牺牲在战场上,书写了华亭回、汉人民共同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新中国成立后,华亭先后成立了8所民族小学,使回族儿童能够就近入学读书,为5个纯回族村修建了饮水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在回族较多的单位设立清真餐厅等等。

二、经济往来频繁,合作共赢增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华亭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尤其表现在经济层面,对于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而对于民族因素则越来越弱化。庞磨村是华亭市一个回汉杂居村,以养殖、屠宰肉牛为主要产业,但是以前因为都是农户自己养殖、屠宰、贩卖,经营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低。2002年,庞磨村民组织成立了宏源牧业有限公司,这是集种植、养殖、屠宰、加工、商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经过不断发展,现已能完成每班每天屠宰分割肉牛50头左右,分割的肉牛年产达500吨,现已销往西北五省及周边市、县、乡、镇及各单位。宏源公司的建成,发展了地方的经济,带动了华亭市及至周边区域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周边地区种植产品的转化,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回、汉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为部分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赢得了社会各族群众广泛的认可。村里各族农民的收入增加,贫富差距逐渐缩小,回汉民族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近年来,华亭市成立的砚峡乡“兴砚”蛋类公司、神峪乡“神峪河”粮食公司,都是依托地方的特色农业以及回、汉群众的相互合作发展起来的,回族发挥食品加工、出售的特长,汉族发挥养殖、产品宣传的特长,华亭回、汉两个民族在经济上的往来、互补、合作越来越被各民族成员所注重,多民族合伙经商已经成为常态。回、汉民族在经济上形成的往来频繁、合作共赢正推动着当地民族关系向前发展。

三、族际交流加强,文化交融加深

历史上的长期共存与交往为华亭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也在紧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华亭市回、汉民族之间互动与交往的形式愈加多样化,交往的宽的逐渐加大,交往的程度也日益深入。在民族文化上,华亭各民族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借鉴、学习,这些民族文化交融体现在华亭回、汉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饮食为例,回、汉两个民族就在此方面互相影响和渗透:馓子、油花花、小果子这些以前华亭回族在开斋节才会制作的回族特色面点,现在已经被糕点坊、超市所四季销售,深受华亭各族群众喜爱;油饷、油茶、水煎包、肉饼这些回族家庭中的日常主食,现在已经成为华亭各民族成员离不开的早餐之选;此外,还有像蒸肉、三炮台,回族家庭或清真寺遇有比较重大之事用来待客的“八大碗”,现在已经被回族特色餐厅所推广,不仅回族人家庭聚餐或待客会前往这些回族特色餐厅,汉族人逢年过节或日常用餐也经常会去。反过来看,华亭汉族的饮食也影响到了当地的回族,臊子面、饸饹面这些汉族的经典面食,现在已经经常出现在华亭回族家庭的餐桌上,华亭汉族的特色小吃洋芋搅团,回族人学会以后不仅成为了日常中常见的小吃,甚至许多清真餐厅中把它作为华亭当地小吃的一个代表,已经不区分民族因素。如前文所述,华亭回、汉两个民族由于长期的杂居,不论汉族人过年过节还是回族人过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双方都会在彼此节日之时相互往来、送上祝福,不同民族朋友遇有婚丧嫁娶之事也会去参加彼此的重要时刻。族际婚姻作为深层次的民族交流,在华亭也并不少见。民族之间频繁的互动,增加了回、汉两个民族的之间的了解、信任,随着时间流逝,华亭的族际交流正在方方面面逐步加强,文化上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都影响着彼此,文化交融得到加深,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

四、民族关系整体稳定,文化边界客观存在

华亭市当地从居住格局、族际通婚、民族文化、族际交往几个层面所反映出来的当前华亭市回、汉民族整体上呈现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局面。绝大多数人对于当地的民族关系给予了积极和肯定的评价。但是,由于回、汉两个民族在经济上的往来、合作,文化上交往日益密切,在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意识。同时,随着华亭回、汉民族之间交往的宽度逐渐加大,交往的层次逐渐加深,各民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从现实来看,华亭回族群众虽然在逐步向城区移居,但他们大多数还能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俗,迁入城区居住以后,他们对于自己是回族的身份愈加看重。从总体来说,打破或弱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民族之间的边界,并不能淡化某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反过来,各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意识,民族之间有边界的存在,也并不是一定会引起民族关系的不和谐。华亭民族关系的稳定和谐,并不意味着回、汉民族差异的消亡,而民族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民族文化、习俗上所表现出来的异同、特色将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金炳鎬.民族理论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华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华亭县志[M].2018.

猜你喜欢
民族关系特点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捉箐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