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指导意义

2020-05-26 02:49姜赛荷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语

摘  要:对《论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教育内容上的整合优化;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重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发展使之适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关键词:《论语》;孔子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创办符合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不断对思政课进行创新发展。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继承了先辈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寓人文性于科学性之中,将二者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新思路。孔子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论语》是记录孔子日常言行以及与其弟子交谈对话的经典名著,是我们得以了解孔子思想的资料。通过《论语》研究孔子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内容

《论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成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自诞生起影响了后代两千年的所有中国人,是中国人体内共有的文化基因,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道德教育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是构建和谐校园和促成良好教育环境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的道德思想为学生的道德观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在《论语》中不难看出孔子将个人品德置于学习之上的重要地位,例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要求弟子在家尽孝道,在外保持兄弟友爱;言行谨慎使人信服,爱众人且亲近仁人。如果这些都能做到还尚有余力,再学习读书。孔子把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放在学习之前,认为做人先于读书,人的品德是第一位的。这也符合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成绩不是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拥有良好正直的品德,才能说明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成功的。孔子的道德思想渗入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规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和中国人的核心思想。

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总的来说,孔子哲学思想最宝贵之处在于孔子思想的人文性,他重视实际人生与现实实践,主张人的作用,强调积极投身于实践之中。这正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强调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提倡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放弃从政的孔子选择了教书育人、培养弟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首先,孔子作为教育者,在《论语》中直接和间接地体现了他对自身的要求,例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孔子看来,温习旧的知识而能领悟出新的道理,就可以做老师了。联系到现在教师授课内容相对固定和标准,有时疲于准备新课,直接取用以往的备课,很难产生新的思想,也就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如何在滚瓜烂熟的课本内容中挖掘出新的素材进行授课,是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是孔子思想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与可塑性的特點。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所必需的品质就是好学,好学的学习态度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再次,《论语》通过记录孔子与学生的一问一答、辩论交谈充分体现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地位平等,区别只在于双方知识储备量的大小以及理解是否深入独到。有时二者之间的角色甚至可以互相转化。虽然孔子只是谦虚,但他能大方地当着学生的面承认自己不如弟子,可见孔子的风度之高。

三、教育原则和方法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先驱,有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独到的见解和原则。其中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总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给予相应的答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数量不对等,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解答,但教师可以发挥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不同年级学生调整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和授课方式。

孔子还主张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性的教育方法,例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如果学生思考到了极致还想不通的时候再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指导他了。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又尊重学生的能动作用与自我教育的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和对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处在步入社会的预备阶段,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在全球化影响不断扩大的21世纪,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信息,容易迷失方向。我们从两千年前的孔子思想中追溯到今日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借以加深高校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不被西方文化裹挟,有利于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中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01).

[2]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8(01).

作者简介

姜赛荷(1998—),女,汉族,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语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