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P和ESP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2020-05-27 09:47张鑫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ESP 作为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新“流派”,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SP课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未来工作的能力,有利于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大学英语EGP和ESP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对ESP课程的设计、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EGP  EAP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10-02

在全球經济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教学已不能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生的需求,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学习从2003年第一批试点高校之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变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了达到培养具备特定专业知识、能用英语完成专业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研究者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大学英语EGP和ESP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对 ESP 课程的设计、方法、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究。

一、ESP概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ESP因EGP无法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就业需要而日益受到关注。ESP教学的理念是建立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上,以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 Hutchinson & Waters,1987)。根据语言功能,ESP 划分为科技英语( 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商业经济英语 ( EBE,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和社会科学英语( ESS,English for Social Sciences)三大类别,每一类别再细分为学术英语(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职业英语 (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二、 ESP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课程要求自21世纪以来进行了几次修订。从最初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再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未来工作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各大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课程指导和各高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2003年,教育部选择几所试点高校初步尝试ESP课程,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影响了我国ESP课程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在全球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主流培养目标;而ESP教学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首次将专门用途英语正式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规定了大学英语由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组成,进而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三、EGP+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利用英语达成工作和实际沟通交流的目的,同时了解了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次开设ESP课程的学校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ESP课程建设。鼓励教师自主搜集材料,组织讲义,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试验难易度和教学可行性。随后,把教学材料整理成统一的结构化教学汇编资料,经过一定的教学应用后进行适当的修改,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课程的专门教材。同时,需鼓励教师申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在科学研究中支撑有效教学。

2.建立多元交互的课程体系

ESP课程开设需细化,不贪大求全,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建立多元交互的课程体系,各有侧重,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语言学习需求,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体系。一般包括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涵盖了语言技能类、社会文化类和学校特色专业类,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

第二课堂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良好途径,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需体系化,加大对开课教师的奖励和支持,鼓励教师把第二课堂活动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美社会文化知识比赛、口笔译比赛、阅读比赛等赛事,面向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相关的赛事备赛课程,既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高了教师的指导积极性。

3.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拓展学习空间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课堂面授和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精讲多练,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使用网络优秀的教学软件、教学工具,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讨论,课堂展示和教师监控下的课下自主学习,建立“课上师生互动,课下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同时,可帮助实现分级分类教学,加强过程性评估。

4.注重教材的多元特性,关注辅助资料的开发使用

ESP教学理念是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与时俱进。然而,传统的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各专业领域的新观点、新形势,容易滞后和过时。因此,ESP课程可以采取引进教材和个人讲义相辅相成的动态教材,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接受程度选择授课内容,适时获取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效率。

5.推动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

ESP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评估者,教师自身的水平直接影响到ESP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本校ESP课程体系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大势所趋,学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学校需鼓励教师参加短期培训,攻读兴趣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也可成立ESP教研室和研究小组,或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学习、授课,这样可以帮助英语教师尽快成功转型。

四、结语

随着各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主流教学目标。大学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基礎课之一,担负着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重任。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大学英语教学部,以需求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材编写、师资建设、测评方式等方面改革和完善ESP教学,逐渐形成一套以英语语言知识、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

[2]鲍明捷.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 ESP 教学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

[3]白蓝.从EGP到ESP: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A/OL].(2010-07-29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孙瑶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2+X校本特色的ESP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G2002)。

[作者简介]张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教学,ESP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