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坚持 、五个强化” 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

2020-05-28 02:35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易地领导小组安徽省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重中之重来抓。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精心指导下,全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全力以赴推动政策落实和工程实施。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6年度工作成效考核在全国位列第一等次,2017年度工作获国务院通报激励。截至2019年11月底,安徽省已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8.5万人的住房建设及搬迁入住任务,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6户以上)945个、安置住房26922套。安徽省主要做法就是始终做到“五个坚持、五个强化”。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

自上而下健全组织架构。2015年底,省政府成立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2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28个县(市、区)都按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2016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建设投资公司组建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易安公司,落实省级政府统贷统还职责。

自上而下传导工作压力。省委书记、省长、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亲自过问、多次专题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以来,省政府及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0次专题会议,研究重大政策和推进措施。2016、2017年,省政府先后召开2次全省电视电话会、3次现场推进会,全面动员部署、现场调度、推动落实。

自上而下层层压实责任。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明确有搬迁任务的9个市、28个县(市、区)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

二、坚持系统谋划,强化政策保障

不断完善政策体系。2016年初,省政府制定下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2016年6月,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办法》,明确政策标准和操作程序。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和办法14个。2017年,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领导小组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要求。2019年4月,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等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及时组织规划修编。2016年9月国家“十三五”规划印发后,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出台《安徽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7年10月,统筹考虑各地搬迁需求的变化,领导小组对“十三五”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对部分县“十三五”规划任务进行了合理调整。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2017年,根据省纪委要求,研究制定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领域。2018年,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发展改革系统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貧搬迁工作作风建设。

三、坚持上下联动,强化宣传引导

加强会议培训。2016—2019年,省易扶办牵头举办7次专题培训班和1次工作研究班,详细解读政策,深入宣传动员,市、县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共3000多人次参加培训,效果比较明显。各市、县也持续加大对部门、乡镇、村的培训力度。

加强政策指导。为帮助地方吃透政策,省易扶办编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文件汇编》,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开设“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专栏,省易扶办定期编发工作简报(22期),全面解读政策、总结推广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各市、县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搬迁政策做到家喻户晓。

加强宣传引导。组织新华社、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成效、做法进行不间断宣传报道,讲好搬迁脱贫故事,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精准指导

三个精准”。一是搬迁对象识别严格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票决、镇审核、县认定”的程序和“两公示一公告”的办法进行识别,完善一户一档资料,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二是安置方式选择,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做到“宜城则城”“宜镇则镇”“宜旅则旅”“宜农则农”。三是安置点选址,坚持做到“五靠五不选”,即靠城镇、靠产业园区、靠旅游景区、靠美丽乡村、靠交通要道;有安全隐患的不选、无发展后劲的不选、基础设施难改善的不选、上学就医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

在安置房户型设计、安置点规划设计、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坚持做到“三个合理”。一是安置房户型设计,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专业机构统一设计1—6人户(按25—150平方米标准控制)多种参考户型,供安置点和搬迁群众选择,确保户型精准到户,从源头上控制住房面积超标。二是安置点规划设计,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结合,与迁出区生态修复相结合。三是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按照“宜居宜业、功能配套、量力而行”的要求,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每个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规划水平,防止因规划不合理导致“二次搬迁”。

在防止住房面积超标、建房(购房)负债超标、豪华装修方面坚持做到“三个严控”。通过加强政策培训宣讲,耐心做好搬迁户思想工作,建立“一户一档”系统跟踪调度,加强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守住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严格控制搬迁户豪华装修,防止因负债返贫。

在项目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方面坚持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项目建设程序。要求统规统建项目严格落实基本建设“四制”(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规定。工程完工后,要求建立健全“乡(镇)初验、县统验、市抽验”的三级竣工验收制度,及时做好竣工验收工作。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审核审批、台账管理、公告公示等制度,严格做到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三是完善档案资料管理。要求县级发展改革委、县级融资平台、项目所在乡镇、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做好工程档案资料整理归集工作,确保有据可查。

在拆旧复垦、搬迁入住、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方面坚持做到“三个到位”。在组织搬迁入住的同时,要求各地同步做到,搬迁后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及时跟进到位;安置点配套设施和环境整治、规范化管理、社区融入等工作及时跟进到位;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帮扶措施持续跟进到位。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拆除旧房24581套,拆除率91.9%,对连体房和具有保护价值等不宜拆除的旧房,各地按照《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百问百答》要求,由县级政府建立台账统一管理,目前安徽省已基本实现“应拆尽拆”。到2018年,全省已搬迁的8.3万人已脱贫人口为76633人,脱贫率达92.3%。截至10月底累计脱贫人口78121人,脱贫率达91.9%。到2019年,8.5万搬迁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将实现脱贫。

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督查整改

建立调度督查机制。建立工程建设进度“旬报告”制度,组织开发集中安置点信息、一户一档信息网上直报系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进展并定期通报。2016年以来,省级先后组织开展6次全覆盖专项督查,重点督查工程进度和政策落实等情况。各有关市、县也建立了常态化督导制度。

建立问题督办机制。对督查发现问题比较突出的县,由省发改委、省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2016年、2017年分别约谈了4个县党政“一把手”。对存在问题的县,由省易扶办下发整改通知书进行督办,2016年、2017年分别向10个县(市、区)下发了问题督办单,2019年下发了19份整改通知书。

建立整改问效机制。针对国家专项稽察、抽查检查、监管巡查发现的问题,按照国家要求和省领导批示,領导小组制定印发《安徽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改方案》《安徽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监管巡查整改方案》,下发整改通知,要求各地按要求落实整改措施,并实行跟踪问效。对整改不力的,按相关规定进行问责。

建立暗访排查机制。2019年以来,按照中央巡视要求,安徽省坚持以“四不两直”方式(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不要陪同、不宣传报道,直插现场、直接入户)为主,深入基层调研督导,做到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督导工作、在一线推动整改。2019年3月、8月、11月,14位委领导率队组成14个暗访组,先后开展了3次全覆盖暗访调研,暗访组采取随机抽点、实地走访方式,通过进点看、入户访、县里核,深入了解基层工作推进和问题整改情况,能够现场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暗访调研结束后,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省易扶办汇总形成问题清单,针对有关问题,通过下发整改通知书等方式督促各地整改落实。

猜你喜欢
易地领导小组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江苏高邮农商银行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