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山沟走上致富路

2020-05-28 02:35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户群众建设

一、基本情况

通甸镇属于滇西边境地区的内地镇、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深度贫困乡镇,除通甸村、丰华村、福登村、黄松村有小部分的坝子外,其余村地处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5%,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70%以上,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水平低的大山区、深山区、石山区,且居住分散、综合素质较低,脱贫能力弱。由于受地理环境阻隔,境内居住的普米族、傈僳族、属于“直过民族”,还处于整体贫困之中,面临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扶贫成本高昂等问题,其中4000多人基本丧失发展条件,整村贫困、整组贫困和整族贫困现象突出。

5年来,在中央、省、州、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镇政府的不懈努力,以“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决心,让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户住上了安置房,连上了信息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二、项目概况

易门箐安置点位于兰坪县通甸镇通甸村023县道旁,规划投资8200万元,其中,珠海帮扶资金3500万元,县级拨付政策性补助资金4700万元。于2016年3月启动,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68亩,共安置206户838人。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51户20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4户104人),由通甸镇负责组织建设,工程于2017年12月完工,实现入住。二期工程于2017年10月启动建设,共安置155户631人(全部为建档立卡户),由珠海市建筑设计院负责规划设计,珠海市建安集团负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按雨污分离、“三线入地”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共建设68栋院房、11栋多层楼房,于2018年9月30日进行了分房仪式,并于年底实现入住。整个小区达到“三有”、“十配套”,即“有楼房住,有服务设施,有活动场所;配套水、电、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厕所、卫生室、村史馆、集中养殖小区、绿化”。

三、前期工作情况

(一)摸清现状,建立档案,制定工作方案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生活便利”的原则,充分發挥各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作用,通过广播、宣传栏、召开村“三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进村入户、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活动,讲清楚建房面积、补助资金等相关新老政策和对应要求,提高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知晓度,了解群众搬迁意愿,调查摸清底数,分户建档,确定扶贫对象及方式,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五个一批”政策。

(二)认真筹划,精心勘测,确定搬迁地点

按照“五统三靠近”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靠近集镇、靠近交通要道,靠近产业园区”进行选址筹划,通过勘测、论证,确定搬迁地点。

四、项目建设情况

(一)建设标准

小区建设围绕“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样式施工、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招标价格”的标准进行施工,房屋按照“经济、美观、适用、够用”的原则进行建设。

(二)资金来源及资金投向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按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资金配套、群众自筹补缺”的筹资渠道,解决搬迁资金难题,保障搬迁小区建设。截止目前,通甸镇易门箐集中安置点累计投入资金8200万元(其中:珠海帮扶资金3500万元,县级拨付政策性补助资金4700万元),集中安置206户838人。

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统筹、整合项目、拥绑资金、部门共建”的思路,充分发挥发改、交通、能源、水务、文体等部门的职能,积极争取项目,主要用于建设搬迁小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医疗教育、群众活动广场、供排水、供电、路灯、道路硬化、广播电视、文体、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

五、相关配套建设及迁出地资源处置情况

为了巩固搬迁成果,我们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扶持等方式,全方位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困难,保证搬迁户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安居乐业。

(一)基础设施全到位

立足于乡村本来面貌,依山就势对搬迁安置点山、水、路、房、电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家住楼房、户有产业、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目标。加快户院路建设,100%农户通户院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65盏;建设集中供水工程2处,安全饮水率达100%;配套建设集中养殖小区1个,规划建设综合农贸市场1个、污水处理厂1座,配套排污管网,小区绿化率在15%以上,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二)完善公共服务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规划建设一个幼儿园,可方便学龄前儿童入园,办学规模达9个标准教学班已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小学、初中主要在镇中心完小、中学就读,距离1公里左右,完小和中学可以寄宿。二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安置小区卫生室建设,实现一个搬迁安置小区一个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2名乡村医生,距离通甸镇中心卫生院仅1公里,方便搬迁群众日常看病就医。三是完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按照“五务合一”要求,在搬迁安置点建设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配套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网格化信息平台、文化广场、休闲娱乐设施等,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三)政策扶持

搬迁群众从大山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城镇居住地,土地、山林资源相对减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成本增加。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采用“四个不变”的特殊扶持政策,解决搬迁群众实际困难,坚定搬迁群众生活信心。(四个不变:一是公益林补偿不变。积极向上争取公益林指标,对搬迁户符合政策的原林地,优先列入公益林,由原山林权利人享受政策补助。二是山林权属不变。搬迁户原居住地的山林,继续按照山林权利人原有权属、面积不变,今后凡国家对山林的有关惠农政策,列入后原权利农户继续享受。三是退耕还林补偿不变。涉及搬迁农户的原退耕还林林地,没有发生改变的,继续由原退耕农户享受政策补助不变;四是耕地权属不变。对搬迁农户原有的耕地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下达后,对符合政策的耕地优先纳入退耕还林。)

(四)融入当地生活

开展各类活动,加强社会互动让搬迁居民与当地居民、搬迁居民与搬迁居民之间实现深度融合。利用各种特殊节日,在社区内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亲子活动等,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消除居民之间的陌生感。村主要干部定期到搬迁群众家中进行定期走访,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对他们提出的诉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六、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情况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在抓好安置房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搬迁农户的后续扶持发展。主要措施为:一是将全部搬迁户206户838人都纳入原居住村的产业或其他帮扶计划。其中,参与蛋鸡养殖项目受益142户、光伏资产收益项目34户,其它为中药材种植和肉牛、肉羊和生态土鸡养殖项目受益。二是帮助迁入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建设易门箐集中养殖小区3510平方米進行统一养殖(其中珠海帮扶资金投入80万元,其它资金投入140万元)。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覆盖力度,安排了生态护林员22人、保洁员37人、乡村公共服务岗15人。四是引导和帮助迁入农户流转原居住地土地、草场、林地、林权等资源,以入股或租地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集中规模经营,发展种养殖业。五是按照就业和劳务输出协议,与周边海兰公司蔬菜基地、“一心堂”中药材基地、海升公司蓝莓种植基地等几个较大产业园签订用工协议,110余个劳动力可就近务工。同时,加大劳务输出与培训力度,目前,省内县外务工79人、省外务工65人,劳动技能培训达363人次。

七、主要亮点

(一)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搬迁安置点,搬迁农户的选择应满足以下3个基本条件:一是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是扶贫对象;二是农户有强烈的搬迁愿望;三是能够承担一定的搬迁费用。坚决避免出现搬富不搬穷的情况。

(二)搬迁模式好,发展前景美

镇政府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把通甸镇打造成为中国首个普米族风情小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带动普米族脱贫致富,既通过易地搬迁解决了普米族无稳固住房问题,斩断其“穷根”,又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解决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问题,带动普米族稳定脱贫致富。着眼于通甸罗古箐普米风情小镇规划建设,将安置点作为小镇建设的普米原乡居住展示区进行超前谋划打造,配备公共服务中心、公厕、篮球场、停车区等,并预留了乡村旅游发展服务用地。

(三)建设速度快,搬迁成效好

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安置房及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取得了当年建设、当年搬迁入住的成果。

猜你喜欢
农户群众建设
寒露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