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0-05-28 09:35颜歌
慈善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老师慈善散文

颜歌

抗“疫”期间,我在家里读完了李玉林先生的新著《零距离》。说是新著,其实不新。这是他几十年来文学创作成果的结集。全书分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三部分,计三十余万字,但读起来并不感到冗长,也不感到陈旧,说明了李玉林作品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小说卷。十四篇作品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小说中的人物,有敢于担当、一心为公的基层干部;有退休后出任省慈善协会会长的副省長;有坚持原则,外号被称为“傻子”的,生活中快乐与烦恼不断的小人物;有在众人的非议中孜孜不倦、千方百计地消灭硕鼠的副食店新任党支部书记……在作者笔下,他们如此真实、鲜活,如同我们一样平凡、普通;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准则;他们有时坚强,有时懦弱,有时是时代的弄潮儿,有时又难以抵抗世俗的诱惑;他们一会儿在矛盾的漩涡中挣扎,一会儿又“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些似曾相识的人和事,吸引着我把十余篇小说一口气读完,就像遇到了老朋友促膝交谈。在这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温暖的陪伴——不只你一个人孤单和寂寞,不只你一个人痛苦和艰辛,不只你一个人焦虑和脆弱。李老师的小说叙事简单、直率,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华丽的藻饰,更没有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却让人读后莫名地受到鼓舞和教益。正如汪曾祺先生说的:“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义,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

李玉林这十几篇小说,最让人震撼的,还是那篇《鼠精》。小说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七八十年代,副食店年轻的支部书记宗义走马上任,却发现店堂内外老鼠成精,竟敢明目张胆地盗窃、啃噬商店货款。面对此情,这个原来懦弱、毫无主见的年轻人,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力量,他用废旧钢丝做了上百个老鼠夹子,又借来电子捕鼠器,还借来捕鼠的猫,必欲杀尽小店内外一切老鼠而后快。而当老鼠灭尽之时,经理不满了,店员不干了,连局长也动怒了,顾客们更是匪夷所思,竟然一个也不到商店里来了。这真是正邪易位,黑白颠倒。“兰芷变而不芳兮,荃惠化而为茅”。但宗义不为世俗、权势所屈服,“看见一群耗子竟也穿过马路钻进胜利路商店,他丝毫没有犹豫,飞快地追了过去。”小说的结尾,让我们看到了灭尽老鼠、清除贪腐的希望。

第二部分散文卷。这一卷分为“大地行走”“岁月如灯”“星光灿烂”三个小辑,收录了近六十篇短小精悍的美文。这些作品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却并不肤浅。无论写人、叙事、状景、抒情,都能够言之有物,有感而发,真情实意,发自肺腑。以《奇特的拜见》为例。这篇散文我读了三遍,终于读懂了李老师对于前辈,对于刊发自己第一篇小说《神仙·老虎·狗》的责编,《北京日报》副刊编辑赵尊党的一颗感恩的心。文中的场面:本文作者对赵尊党老师说:“我现在整天忙于事务,主编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刊物——《城市人》,还办了好几个经济实体,经济效益挺好,有资本了,您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说话。”这个场面其实并没有发生,是作者十几年来萦绕于心头的图景,或者说是一个梦境。读此梦境,让我一下子了解了作者的心绪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可惜现在这样的作者不多了,有的人一旦成名,便把他第一篇作品的责编忘在脑后了。

李老师多年主编刊物,先是《城市人》,后创办《慈善》,像一个大记者一样,走遍了祖国山河、世界各地。他爱好写作,又特别勤奋,几乎每到一地都会留下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大多是散文。这些散文,有写人的,有写景的,有写事的。我读这些散文,犹如游历了草原、山区、大海,看到了乌篷船的老船工的笑容,目睹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辛苦求学的艰难,听到了香港保良局孤儿们天真的笑声……作者的特别之处在于,叙事时“不经意”地抒发感受,忽然间就感染了我,使我的心情也随着文中人物的境遇而起伏。每到这个时刻,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书名——《零距离》,这样的感染力,是作者忠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创作实践的结晶,也是实现作品与读者“零距离”的基础。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忧国忧民的心境,他对正义与善良的赞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可以说流溢于每篇散文的字里行间。

至于“星光灿烂”中,记叙石坚、陆焕生、关牧村、陈佩斯、姜昆、牛群等人的文字,读来也饶有兴味,不可忽略。

第三部分报告文学卷。在这一卷里,反映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居多。这些活动,有的在国内的贫困山区,有的在地震和抗洪灾区,更有飞越国界的捐赠与救助。写活动,主要是写人。写人,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李老师作为小说家,刻画人物正是他的长处。他在《他总也忘不掉的麻山》一文中,从与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一起吃饭写起,讲述了阎明复三上麻山的故事,读了真让人落泪。麻山在贵州的西南部,居住的主要是布依族和苗族同胞。当地曾有一个笑话,上帝造世界时,什么都用完了,只剩下一堆石头,就都扔到了这里。有一次,作者与阎明复会长一起吃饭,阎明复讲起麻山,说:“那地方没有像样的土地,石头缝里种庄稼。当地农民一年种的包谷、南瓜再加上野菜也至多能吃三个多月。我进了他们用秫秸秆或竹条搭成的茅草屋,想看看他们每天都吃些什么,往他们做饭的锅里瞧,是冰凉的说不上什么颜色的糊糊。再往床上看,那叫什么床啊,所有人家的床上都没有看见什么被子,只是黑乎乎的一团团棉絮。”讲者无意,听者有心。作者由此“打听了他去麻山的一些情况”,写成此文,表现了一个顶层慈善工作者深入下层、充满爱心、不辞辛苦、为民解困的行为品格,他几经周折筹集数百万元实施的“异地搬迁,新建家园”工程,当视为习近平新时代扶贫脱困的先声。

《生命三章》是本辑也是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此文体现了李玉林老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创作态度。他旅途中读书,下车后采访,休息时思考,写作的电脑始终打开着。他在读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什的新书《当呼吸化为空气》时,读到了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威尔十四行诗中的句子:“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丨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丨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丨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丨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丨共赴永恒生命”。他就是受了此诗和保罗的书的启发,写下了“生命的重量”“生命的宽度”“生命的色彩”三篇人物小传,分别记叙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龙芸,中华慈善总会注册医生郭仁宏,慈善组织慈善药品援助的受益者、一位老奶奶与病魔抗争的动人事迹,只是两位医生不但抗争,还通过自身的病况进行医学研究,取得成果,服务于更多的患者。

宋代大儒、诗人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文学创作的源头不仅是读书,在唯物主义者看来,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李老师二者兼及,他的读书我不敢妄论,他的职业就决定了他哪里有地震、海啸、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他就要到那里去,而且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他在为航鹰写的《绿魂》序中说:“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浪花泛起,只是有的人捕捉得到,并把它记录下来;有的人任它一晃而过,淹没在人生的长河里。”他是那个捕捉到浪花的人,《零距离》是他生命长河中一束闪亮的文学之花。◎

2020年3月27日

猜你喜欢
李老师慈善散文
该得奖的李老师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宠物难伺候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