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工文化建设的分析与探讨

2020-05-29 01:36方忆平侯媛媛郑兴祥
军工文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军工建设文化

方忆平 侯媛媛 郑兴祥

军工文化是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重要思想力量。

党的十九大明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展军工文化建设研究,探讨新时代加强军工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和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军工文化的内涵、特征和现状

我国近代军工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肩负着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辛亥武昌首义士兵使用国产“汉阳造”步枪,射出了一颗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子弹。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成立,开创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军工事业的历史征程,数十载艰苦奋斗,人民军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了国家的脊梁。人民军工文化就是在长期波澜壮阔的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以军工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精神文明成果,是渗透到全行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规体系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军工领域的生动体现。几十年来,从“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人民军工培育、总结、凝练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为核心的军工文化。

由于军工独特的历史地位,军工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继承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培育的坚忍不拔、排除一切困难争取胜利的优良传统;二是具有国家利益至上、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三是弘扬科学精神、团结协作、埋头苦干的优秀品质;四是不断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鲜明风范。军工文化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花园中十分鲜艳的一簇,是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而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重要思想力量。

对标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军工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差距。

研究和探索不足,开展军工文化建设把握不够准确。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现有的指导性文件描述相对宏观,实施细则等配套方案不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待加强,对军工文化的发展规律、实现路径、具体落实举措等把握尚不够清晰,对于军工文化资源的整体状况调查梳理不够,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象,对军工文化产品的开发也存在不同认知,导致了部分单位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不足。

单位特色彰显不够,存在同质化、表象化问题。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军工单位对自身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涵、历史沿革、发展模式和管理风格等发掘、总结、提炼不足,行为准则、工作作风、标识符号、单位愿景、团队精神、行动口号等文化要素有“仿制”痕迹,自身特色彰显不够,“同质化”严重,部分军工文化项目、军工文创产品还停留在简单复制军工文物和仿制军工古迹阶段,存在与其文化品味和价值的脱节现象。

部分军工遗产、遗迹损毁较为严重,亟待实施抢救性保护。遗产、遗迹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军工遗产、遗迹由于历史相对较短,加上保密性等因素,受到关注、得到重视和保护的机会更少。受自然因素影响,以及敌我斗争、安全保密、单位搬迁等因素导致人为损毁,如军工厂所旧址、“三线”遗迹受损毁现象较为严重,这将造成军工文化失去依托,影响军工文化的挖掘、传播、认同和传承,甚至会抹杀军工历史和军工文化存在。

军工文化发展软环境建设滞后,产业化进展相对缓慢。产业化不足是制约军工文化持续快速发展的障碍。目前军工文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条件不足,开发模式和资金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和军工企业投入,社会资本较少;军工文化项目规模小、产值低、品牌弱、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从软环境看,现有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支持仍显不够,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在开办文化企业、收入分配、奖励机制方面存在较多限制;社会力量参与军工文化开发与服务的门槛较高、顾虑较多。

加强新时代军工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努力营造军工文化建设浓厚氛围。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军工文化建设应列入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国防科技工业年度工作会议内容并制订科学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画出时间表和路线图,狠抓落实并定期检查实施效果。二是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科学界定并不断丰富、调整与完善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特征、方法、要求、保障、规律、路径,构建军工文化价值理念体系。三是加强军工文化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军工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与网站、微博、网络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刊登军工文化作品、探讨军工文化理论、报道军工发展状况。总结《军工记忆》等优质影视作品成功经验,以新颖的题材吸引和优质的视听体验,扩大军工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举行宣传体验活动,进一步搞好“军工文化月”活动,继续大力推进“军工文化示范单位”“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军工文化园”的建设。打造人物雕塑、专题展馆、图片展等主题景观,通过经验介绍、项目推荐、联盟发展等,向人民群众展示军工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学习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等军工先辈,杨为民、马祖光、毛二可等新时代楷模,于敏、吴大观、黄纬禄、罗阳、黄旭华、祝榆生等国防科技工业典型人物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营造浓厚军工文化氛围。

推进军工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深化军工文化建设人才培育。从“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入手,不断挖掘、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军工文化,同时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在军工主业产品中融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注入更加深刻和贴切的文化元素。加强对当代中国军工建设成就的反映,以军工人投身国防科研和重点工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彰显军工人传承吃苦耐劳的爱国情怀,体现当代军工人攀登世界高峰的雄心壮志、杰出成就,以及在防疫、救灾等重大关键时期挺身而出逆行向前、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开展军工文化与其他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加强军工文化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与新型军工文化业态相匹配的人才机制。一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将军工文化建设者送出去接受高水平培训和锻炼,同时把国内外文化建设领域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军工文化建设队伍来;另一方面,强化自身建设,通过岗位练兵、任务赋能、理论塑化等方式提高军工文化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坚持保护优先与科学开发并重,优化军工文化发展软环境。对于军工文化遗产遗迹,要树立“保护优先”的理念,精准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度,引入新方法新技术,积极开展军工文化遗产遗迹普查、整理和保护工作。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和军工单位应遵循适度、规范的原则,结合行业、区域、基础、资金、市场等因素,科学制订军工文化资源开发计划,对军工文化开发给予科学指导、精准施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军工文化产业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经营范围、基本程序、领域限制、风险控制以及基本保障等予以规范,完善财政和税收相关政策。探索组建军工文化产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人、财、物、经营、分配等方面实现市场化。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军工文化领域,推动军工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实施“军工文化+”行动,深入推进军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军工文化专项建设。加快军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最新科技成果服务军工文化建设发展,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VR/AR)等新科技,提升军工文化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政府和企业均应安排军工文化建设专项渠道,建立军工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对军工文化遗产遗迹、军工文化项目及资料等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加工和整理,使军工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资源文本化、图像化、视频化,将周恩来、聂荣臻、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殚精竭力关心军工发展的历史,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王大珩等两弹一星元勋和建国初期一大批归国科学家为人民军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为题材,建立数字化音视频和文档材料,成为军工系统长期珍藏和方便使用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同时完善数字化的参考标准和规范,加强信息资源的统一性、规范性,以便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军工文化资源实现跨区域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结合PC网络端、移动智能设备、APP、微信等渠道,实现虚拟的、零距离、无时空限制的共享和使用。

(作者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军工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寒露
谁远谁近?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