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研究

2020-05-30 02:57董文静王昌森
关键词:众创创客山东省

董文静,王昌森

(1.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3.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4.山东省新成环境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创新作为一种发展理论,由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此提出。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①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页。。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倡导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任何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必须经过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等“四个阶段”②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2页。。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特定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即由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裕的结构升级到资本相对丰裕的结构,也需要新技术的引进。一国禀赋结构升级的最佳方法是在任一特定时刻根据它当时给定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③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页.。我国正处于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效率驱动并重的阶段,而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的硬约束决定了其必须走以知识和科技为先导的创新型发展道路④卢超尤、建新郑、海鳌:《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1期,第 25页。。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带动了我国学术界对创新驱动战略的广泛探讨。创新驱动发展特征方面,张来武(2013) 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由企业家驱动的发展、打造“先发优势”的发展、强调创新网络、强调品牌战略①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第1页。;庄志彬、林子华(2014)认为创新驱动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推动,企业家对发展的作用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②庄志彬、林子华:《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45页。;徐愈(2014)指出,我国已经逐步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发展特征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③徐愈:《开源是实现创新赶超的重要途径》,《中国信息化》2016年第12期,第35页。。虽然不同学者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都认同创新驱动发展主要靠要素生产率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关于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陈曦(2013)认为在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下,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④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2013年第3期,第42页。;马胜利等人(2014)提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四条路径,分别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链创新网络、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完善⑤马胜利、姜博:《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党政干部学刊》2014年第12期,第59页。;卢超尤等人(2016)从依靠制度创新驱动福利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创新驱动贸易发展3个方面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城市建设路径理论框架⑥卢超尤、建新郑、海鳌:《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1期,第 25页。;吴战勇(2017)认为应该实施科技创新区域差异化的优先推进战略、推进引领性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向、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承接⑦吴战勇:《区域经济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与发展路径》,《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9期,第71页。;罗辉(2017)指出针对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竞争优势和制约因素,要积极探索“一体两圈+六链合一+四维创新”的发展路径⑧罗辉:《“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1期,第103页。;梅姝娥等人(2017)提出通过创新提升产业链、重组产业链和构建新产业链等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⑨梅姝娥、仲伟俊:《产业链视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研究》,《科技与经济》2017年第3期,第5页。。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既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创新驱动发展宏观层面的研究,这些成果有助于加深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认识。不过,涉及具体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的研究尚比较单薄,很多研究成果只是面上提及,相关研究内容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元创新驱动主体协同互动”为视角,结合山东省创新发展的特点,探索山东省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

二、山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经济形势分析

2019年,山东省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经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全年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为71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近年来,山东省主要以资本等资源投入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整体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投资驱动效应,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依靠投资供给推动。为避免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剧资源紧张,克服财富积累缓慢、投资效益递减的问题,山东省亟需转换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型,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避免因技术进步缺乏导致经济发展的终结。

结合钱纳里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的观点,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即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向制造业生产转移,资本的积累贡献率较高,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增加等,本文认为,山东省正处在工业化后期的关键阶段,且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效应已初具形态。

三、山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动态演进过程,需要知识、人员、资金、资源、研究平台等方面的支撑。山东省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理清创新驱动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关键问题,特别是创新驱动过程模型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创新驱动过程模型由创新驱动主体和创新驱动环境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驱动主体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创客;创新环境包括融资环境、服务环境和文化环境。创新驱动战略的动力在于创新驱动主体与创新环境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政府、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在资金流的推动下,利用良好的创新要素形成多重反馈循环线路,将不同主体的创新潜力释放出来。

(一)创新驱动主体问题分析

创新驱动主体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协同创新绩效的实体,包括企业、政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客等四类。这四类主体在创新驱动过程模型中的地位不同,其行为作用力的范围、深度和方式也不一样。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应当明确且落实不同创新驱动主体的责任,理清各主体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路径,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企业的创新驱动主体地位有待加强。企业作为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最重要主体。山东省企业创新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偏少,创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据《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统计: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居全国平均水平,仅为0.89%。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影响到企业持续竞争力。二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不够,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比例偏少,科技财力投入水平普遍比较低。2020年的《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2019》显示,与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创新能力排名靠前的省份相比,山东省有研发活动、R&D 活动及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数共计9227个,不及浙江省、江苏省的一半。

表1: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四省有科技活动、R&D 活动及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总数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201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2.政府的制度创新驱动主体职能有待完善。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实施保证和资源配置等。山东省的政府机关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地方。一是创新治理理念不完善。政府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府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行政干预过多、过死,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二是产业政策缺乏前瞻性,缺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理念。出于政府短期利益的考虑,产业政策集中于短期的效益指标,政策连续性较差、时效性较短。

3.科研机构、高校的知识创新驱动主体作用有待发挥。山东省虽为人才大省,但尚未成长为人才强省。山东省高素质专业化智库高端人才队伍规模有限且力量分散,导致在创新产出和产出效率方面,知识创新驱动主体的作用发挥不足。一是人力资源供给与保障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不匹配。山东省本科高校数量远不及科研机构数量,这种数量差异反映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短缺、创新人才供给规模有限、人才资源对外依赖程度高等问题。二是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效率亟待提高。受制于相对僵化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山东省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大创新驱动主体互动有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同主体间资源共享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格局。

4.创客的创新驱动主体作用有待挖掘。作为创新体系中新兴主体的创客,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掘。一是创客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创业孵化平台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和提高。二是创客发展的空间布局有待延伸。目前,山东省创客发展的空间布局不均衡,众创空间主要聚集在青岛、济南和济宁等地市。

(二)创新驱动环境因素分析

创新融资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文化建设等三大环境因素影响着创新驱动主体作用的发挥。

1.创新融资机制不健全。科技金融融资渠道不健全是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融资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金融机构金融风险规避意识的增强,以及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提供科技贷款比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2.创新载体建设相对滞后。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创新载体服务能力有限。山东省科技创新载体大都无力提供全方位服务,更无法提供高水平的增值服务。二是创新载体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市建设的创新载体尚没有形成面向全省的辐射效应。

3.创新文化建设有待提升。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文化建设相对僵化,全省居民的创新意识尚未树立,人才评价机制过于功利化,缺乏科学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现有考核制度下,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往往不愿开展原创性研究,承担与创新相伴而生的不确定风险。

四、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路径:一圈两创+四体联动+三境合一

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应当坚持“一圈两创”+ “四体联动”+“三境合一”路径(图2),即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建立创新驱动市场圈、对接创客和众创空间“一圈两创”;推进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创客等多元主体协同互动“四体联动”;完善融资机制、创新载体、文化建设三大环境因素“三境合一”。

(一)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主导作用,建设创新驱动市场圈、对接创客和众创空间“一圈两创”

1.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山东省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健全融资机制,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文化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盘活既有创新要素,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创客等创新驱动主体提供一个公正、透明、鼓励、包容的市场环境。

2.加强与创客、众创空间的对接。一是完善创客扶持政策,加强政府对创客的财政支持,组织企业与创客开展对接活动,协调金融机构对创客进行金融支持,引导社会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优化众创空间的布局,大力发挥众创空间的承载、孵化功能,整合多方资源为众创空间服务,使众创空间真正成为创客创业、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推进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创客等多元主体协同互动“四体联动”

1.强化企业的创新驱动主体地位。一是政府大力落实和完善普惠性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依法保障科技三项经费足额到位,确保地方财政对科技投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二是深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有效配置人财物创新资源,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一个有效的市场的必要条件是有限政府而不是有为政府①田国强:《林毅夫、张维迎之争的对与错》,《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11月23日。。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建立有限政府,对产业升级行为和多样化投资行为进行协调,并对经济增长的先行实验者产生的外部性予以补偿。

3.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校等知识创新驱动主体的作用。一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本科院校及一流学科,提升人才资源的储备量,为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建设合理的利益诱导与分配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创新驱动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挖掘创客和众创空间的作用。一是着力推动创新政策落实落地,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创客、众创空间发展实际需要,动态调整扶持政策。二是优化众创空间建设布局,围绕不同地市产业发展定位与优势技术领域建设众创空间,避免众创空间的无序化、同质化建设。

(三)完善融资机制环境、创新服务环境、文化建设环境的创新驱动环境“三境合一”

1.完善融资机制。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和途径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资金需求。首先,重视社会直接融资、海外融资,满足创新企业大规模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其次,创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众筹模式、PPP模式等融资方式;最后,推动天使基金、创业投资资金、私募基金等各类投资人、金融机构参与山东省创新活动①王昌森、董文静、权锡鉴:《“新旧动能转换”视角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8年第6期,第74页。。

2.完善创新载体。一是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培养创新服务能力与孵化能力,提高全方位服务水平,增强增值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山东省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合作,实现不同地市创新载体的平衡协调发展与空间均衡发展,形成面向全省的辐射效应。

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政府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健全创新优惠扶持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营造宽松的创新政策环境,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的价值理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大力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形成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五、结论

山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创新驱动市场圈,着力发挥政府的保障与服务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创客积极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源的协同互动系统,完善创新融资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文化建设,最终形成创新驱动主体良性互动、创新环境完善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众创创客山东省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创客大赛
“小创客”有法宝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山东省即墨市
为领导干部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