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古法印染工艺的现状与新生

2020-05-30 01:03尹欣
丝绸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法南通新生

尹欣

摘要: 针对近几年南通地区蓝印花布销售量下滑的情况,文章探讨了当前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手工技艺的传承情况及新市场的打开方式。通过对互联网销售模式兴起的新型生产模式和传统手工生产进行对比,找出影响南通蓝印花布生产与销售的主要因素,并对此现象的突破提出解决意见。研究结果表明:南通二甲镇的印花工艺至今沿袭了古法的制作工序,但是由于其成本较高、工时较长,且与今日大众审美有所偏差,目前难觅其影。所以,南通蓝印花布可以采用手工与机器并行的生产模式,并配合打造品牌网店的线上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从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 蓝印花布;二甲镇;南通;古法;互联网;新生

中图分类号: TS190.5;J523.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decline in sales of blue calico in Nantong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lue calico in Nantong, the inheritance of handicraf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rket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new production mode arising from Internet sales mode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ual production, finds out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Nantong blue cloth,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breakthrough of this phenomen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nting process of Er-jia Town in Nantong has followed the ancient proces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see people use it because of its high cost, long working hours and deviation from todays public aesthetics. Nantong blue calico can adopt the production mode of hand and machine in parallel, and cooperate with the form of building a well-known online shop to expand sales channels to improve its social influence.

Key words: blue calico; Er-jia Town; Nantong; ancient method; internet; rebirth

蓝印花布作为江苏南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该印染工艺又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颜色雅致,图案隽秀,有古朴清秀之风,且一直延续着古代工艺制作流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先人的唯美情愫和精湛技艺。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不仅是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更多的是人们审美标准的变化。蓝印花布也随着时代进入了博物馆,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吴元新所著《锦绣中华丛书——南通蓝印花布》;吴灵姝所著的《南通蓝印花布》;梁惠蛾等[1]研究论文;李雪艳的《传承与创新:南通二甲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发展状况的个案研究》。此类文献集中研究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阐述了技艺传承面临着当下无人的窘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又是如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怎样才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笔者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来阐述南通蓝印花布的现状,并试图寻找一条打開未来市场的路,为日后的南通蓝印花布事业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1 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

1.1 历史沉淀、传统沿袭

江苏南通是蓝印花布的主要生产地,蓝印花布的发源地至今没有统一答案,其叫法在各地也不一样。山东地区称其为“猫蹄花印”,因其花纹形似猫的脚印得名;东北地区称其为“麻花布”,因图案以各种缠绕的花卉为主;湖北地区为“豆染布”,因原料中使用了黄豆;福建地区称为“染型”,因流程中有刻制花版的工序[2]。蓝印花布在全国各地都享有盛名,得益于南通通州区二甲镇生产基地。作为南通地区为数不多的手工艺作坊——“曹裕兴染坊”是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传统手工作坊,至今都沿袭着古代印染的工艺流程。目前,染坊工艺已传到第五代人曹庆峰手中,但“刻花版”仍然是由第四代人曹建雄亲自操刀。从清代一直延续至今,该传统手艺没有在大工业时代的浪潮中淹没是难能可贵的。

在追溯蓝印花布源头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它是从东汉的夹缬工艺进化而来,学名为镂空型版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其原理为将织物夹持于镂空木版之间加以固定,将其浸入染缸,镂空部分被染色,剩余部分则保留原色。它与绞缬、蜡缬并称为汉代三大印染工艺。发展到唐代,宫廷服饰逐渐被刺绣和织锦所替代,民间则开始盛行夹缬,唐代的夹缬颜色丰富,主要有藏青、天蓝、橙色、赤色、粉绿等多种矿物质颜色构成。发展到宋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转变,开始追求内敛朴素的艺术风格,蓝底白花的人物花鸟图取代了五彩图,桐油纸取代了木版,制作工艺更加简单,这一时期的蓝印花布又叫“药斑布”。元代时期,棉花大量种植后,棉纺织物逐渐取代丝织物,棉布成为主要原料。明代,南通县区的乡镇开始建立手工作坊,当时的作坊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售后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那些挑着布匹走街串巷贩卖的人俗称“印花担”[1],作坊除了生产统一件外还能够制作带有特定图案的定制件。当时的蓝印花布主要用于床上用品和包裹物,如床单、被套、枕套、门帘、包袱等。清代,全国各地都开始流行蓝印花布,尤其在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由于南通地区地理位置离日本较近,中国在与日本互通有无的过程中逐渐将其传入日本。现在日本随处可见的浴室“汤”门帘和寿司店门帘的“藏青”图案与蓝印花布极其相似。民国时期,大量外来染料和面料冲击国内市场,因其价格低廉色彩艳丽,人们纷纷选择进口面料,蓝印花布的市场开始缩减。20世纪70年代,南通有三个地区共计300多人主要生产日本及东南亚的外贸订单,主要为南通双面印花传统小布。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门幅89.9 cm、长度7.5 m和12 m的宽幅布料,深受日本客商久保麻纱和“雪江堂株式会社”的喜爱,1990年久保麻纱和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联合创办了位于上海长乐路637弄24号的上海蓝印花布馆[3]。

1.2 原产量少、仿制盛行

南通作为坚持传统工艺印染蓝印花布的主要地区,一直享誉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以通州二甲镇为例,1954年通州成立通州二甲印染厂和二甲印染坊。1956年公私合营,将曹裕兴等多家染坊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南通县二甲印染厂”,1960年更名为“南通县二甲印染厂”,1962年又更名为“南通县二甲供销社印染门市部”,1980年企业品牌化成立麒麟牌蓝印花布,1998年曹建雄重建“裕兴染坊”,2001年企业改制为通州市二甲印染厂有限公司[4]。二甲镇的蓝印花布产业从手工作坊到印染厂再到有限公司,见证了中国企业改革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也体现出那时良好的产品销售情况。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以机械化流水线制造的“蓝印花布”,这种蓝印花布不仅花纹款式多样,而且价格便宜,布料形式不固定,出货量大,非行家很难看出真伪,受到了许多买家的青睐。传统手工蓝印花布的销量开始下滑,许多作坊纷纷关闭,其社会关注度也下降了,蓝印花布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目前,只有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还保留有一部分传统印染工艺[5]。而这些家庭作坊因人员、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一次只能生产少量的产品,大量手工蓝印花布的仿制品流入市场。同时,生产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流水线和相应的化学原料就能轻松生产。

1.3 实体缩减、网购流行

南通一直以来是以棉纺织业和建筑业为主的工业城市,纺织业的基底仍然保留着张謇1898年创建的大生纱厂集团、1901年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框架,其中以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最为出名。叠石桥家纺城是从20世纪70年代位于通州和海门地界的小市场逐渐发展而来的。改革开放以后,经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先后6次扩建。于1992年成立叠石桥绣品城,1997年继续扩建形成家纺城。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盛行,传统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同样波及到南通的各个中小型家纺企业。以服装原料生产加工为主的企业不再具有原先的传统优势,以网购为主导的消费模式让全国各地的家纺和服装企业都有了同样的竞争力,人们减少逛实体店次数,通过网购服装。2016年叠石桥家纺城顺应时代发展转型为电商销售模式,同时,本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让许多工厂不得不搬迁到越南、泰国等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棉纺织行业转型大势所趋。蓝印花布实体销售在这股洪流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反之电商销售却火爆起来。笔者以淘宝网为例,2020年4月的“蓝印花布”词条搜索结果(销量从高到低)是浙江绍兴和苏州的品牌店,其中“帛艺堂”月销量8 500件,“富羽莱”4 111件。这些品牌店产品价格低廉,质量有保证并且为机器生产,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而将发货地改成南通后,发现网店寥寥无几。传统染坊不开网店的原因主要有:1)供货量少,制作周期长。传统手工印染受到场地、染缸等环境的局限,通常一次生产的量很有限。以裕兴染坊为例,作为二甲镇最大的染坊,拥有12个染缸,每个染缸一次能制作1.2 m、宽12.5 m长的蓝印花布,制作工序繁琐,周期长,若加上遇到连续下雨天气需要停工,很难在短时间完成大量订单。此外,手工布一直使用南通棉纺厂生产的80 S高支布为原料布,目前已停产。而还在生产的棉纺布厂不接受小量订单,使得寻找原料困难。2)染料供货商固定,国内市场小。传统染坊的供货商一直比较固定,海外市场大于国内市场,统一由江苏贸易公司外销到日本、韩国等地,国内销往浙江。客户源一般都是老客户,新客户也是朋友介绍,在过去几年间的销售总量一直很稳定,但是这几年的订单总额开始下滑,国际市场的不稳定会导致手工染坊的销售惨淡。所以,二甲镇染坊一直沿袭20世纪的生产模式,在如今网购为主导的消费时代很难打造出自己的天地,其社会影响力也逐渐被其他品牌店所取代。

2 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

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经历了从过去的辉煌到现在的退避三舍,却能一直保留至今,这种匠人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那么,在这么长的时间段里,二甲镇的传统工艺是否有所创新,在面对未来的市场变化是否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呢?

2.1 古法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任何一种民间工艺都有其传承的脉络,大多数手工艺的制作流程都与古代状态保持一致,只是某些环节使用现代化设备代替。二甲镇的染坊至今仍然使用清代的工艺流程,只是在几个环节加以改进。

1)选坯布。最早采用土布(手工织造的棉布),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采用80 S高支布,后因该布价格过高且不接受小额订单,改为麻布、薄棉、棉麻混纺和丝绸。

2)脱浆。将坯布裁剪成长12.5 m、宽1.2 m(原0.3 m)的长条状,放入到50 ℃的碱水中浸泡1 d,再放入清水中2~3 d,清洗掉布上的浆料后晒干待用。

3)裱纸。由3~5层纸裱制而成,由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普通白纸1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刻版。第一步画样,用铅笔画出固定的图案,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由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编著的《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中收录了1 200多种传统纹样。在此基础上又创新了植物园系列、版画系列、蝴蝶系列等许多颇具特色的纹样。第二步替版,先用形似篆刻刀的笔刀在样稿上刻出花版作为母版,母版用于替样和保存;再将母版放置底部,盖上新纸后刷上一些粉质颜料把原样替下。第三步刻版,使用替版为底版,用2~3层油板纸钉在一起刻,在油板纸下面垫上四季青树皮制成的纸板,方便刻出花紋。对于镂空圆点使用金属铳子铳出,叫做铳纸板,下面放上白果树墩,敲击两下刻刀便铳出。

5)上油。用鹅卵石将刻好的花版打磨平整,检查是否有漏刻或刻过的地方。然后正反两面刷2~3遍熟桐油,晾干待用。

6)刮浆。先用扫帚均匀洒上水后卷布,将坯布整理平整,然后在坯布上垫上花版并使用防染剂刮浆。早期的防染剂由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制成,后改进为黄豆粉加石灰粉制成。这种防染剂不仅容易上浆,而且容易刮灰,黄豆粉和石灰粉比例以夏季1 ︰ 0.7、冬季1 ︰ 1为最佳。刮浆时用力要均匀且刮得均匀,以便刮灰时不会出现卡灰和掉灰的情况。

7)靛蓝和染剂。染色所用的染剂是传统染料“靛蓝”,关于从蓝草中撮取靛蓝的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贾思勰《齐名要术·种蓝》,文中记载:“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6]可见,最早是使用类似萃取的方法来提炼出靛蓝的。蓝草在中国根据其生长环境一共分为蓼蓝(山东、湖北)、山蓝(浙江、福建、云南、贵州)、木蓝(台湾)、菘蓝(山东、湖北),江苏盛产蓼蓝,而人们熟知的“板蓝根”就是菘蓝的根提取的。

现代工艺常将靛蓝制作染剂替换成工业染剂,而二甲镇仍然使用天然染料,如图1所示。在经历了历代艺人的改良之后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染剂制作流程:a)配色。将粉状靛蓝与染料(米酒+石灰水)混合,用木棍反复搅拌至水面出现靛沫。b)看缸。舀一碗苗水,用手指在脸上沾一点油脂轻擦在碗口。如果水面迅速推开说明染剂的蓝色较深,反之则需用石灰酒调至成熟后方可染色。

8)染色。染色分为坯布上架和下缸。a)坯布上架。制作工艺为先将灰浆布刷上防染剂晾晒2 d,直至防染剂完全渗入其中。后将灰浆布上染架,早期染色仅使用竹片将灰浆布挂上后入缸,现在使用钢筋制成的方形框架做染架,将灰浆布S型对折悬挂在染架上,有利于印染中布与布不会黏合在一起,碰掉防染剂变成残次品。一般大型布使用方型框架,两人协同合作。小型布使用六边形框架一层层卷起后入缸,一人即可完成。后将坯布浸入清水中1 h直至变软方可下缸。b)下缸。灰浆布在入缸20 min左右后拉上来透风30 min,使其充分氧化再入缸,反复6~8次即可。

9)晾晒。将染好的灰浆布放置在染缸上沥干0.5 h,挂到室外氧化晾干。然后用3%~5%的醋酸酸性水浸泡30 min后清洗,再次沥干晾晒,这样能够起到固色的作用。

10)刮灰。布干后堆起来用木棍打松,然后绷在支架上用专门的刮灰刀将灰浆刮掉。

11)清洗。清洗2~3次,将灰浆洗掉。然后用长干将布料挑高至7 m的晾衣杆上晾晒,最后用熨斗熨烫平整存放[7]。

二甲镇手工印染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基本上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技术,仅是在操作工具和相关制剂上加以创新,以更好地为印染服务。

对比当前机器布的新工艺流程要繁琐许多,同时每个环节都是手工操作,保留了印花原有的味道。

此外,二甲镇的技术员为了配合日本客户在颜色上的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复色印染和双面印染技术,使得原本只有蓝白两色的单面布料变成有白、浅蓝、深蓝的双面印花布料。这让蓝印花布有了丰富的层次感,改变了人们对其固定的印象,是技术上的创新。

2.2 地方固有观念与古今审美差异

南通地区一直坚持使用古法印染蓝印花布,染坊工作者认为,凡是使用化学染料和机器生产的蓝印花布都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蓝印花布,而手工制成的蓝印花布才是正品。机器印制的坯布图案统一,边缘处比较生硬,如同印在一张白纸上一般。而手工印染的布会有刻版时留下的不规则线条的痕迹,给人一种温润的质感。如同日本老手艺保护传承作家盐野米松所说:“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地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们的人感觉到温暖。”[8]日本一直以来是手工业发达的大国,尽管他们的工业化程度已经位居世界最前列。从铁器、陶瓷到刀具,大凡生活用品都有对应的百年老店,且这些店铺至今依旧实体化存在着。在日本有相当数量的人钟情于蓝印花布古朴素雅的艺术风格,且坚持使用手工制品,这也是二甲镇在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拥有长期固定日本客户的原因。然而,如今蓝印花布在全国各地已是一种很小众的消费品,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负责人吴元新为扩大销售渠道,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台布、壁挂、服饰、鞋帽、玩具、家居饰品系列等500多个品种,但是南通本地居民现在却很少使用这些产品。对比浙江嘉兴、绍兴等地生产厂家的网络销售,钟情于此的消费者会用来做茶席、桌布、小布袋、座椅靠垫等。机器布的质量越来越好,水洗不褪色,布料结实无异味,大部分购买者都给予好评。相比之下,一贯坚守传统的手工艺人就会有些黯淡了。笔者认为,在传承技艺方面一直坚持固有观念是难能可贵的,但面对时代发展变革仍然保持原态就不太合适,如果能够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另辟一条现代化的通道,或许能让蓝印花布的发展更加舒畅。

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最终的销量。人们在摒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经常会迷失自我,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随着时代发展而丢弃掉。衣食住行都是在西方大工业时代后跟随欧美发达国家的脚步而改变的。根据陈秀芳等[9]统计的2011年1月—2019年7月基于公众对传统印染技艺关注度的百度指数表明,蓝印花布的关注度相比较扎染而言较低,这一点说明人们对于蓝印花布的整体印象是陌生的。如图3所示,笔者在抽样调查了30位青年、40位中年、30位老年三个年龄段共100人对蓝印花布的整体印象之后,发现其中90%青年人对其印象是陌生的,80%中年人的印象是知道它的存在,80%老年人的印象是它是一个老旧的物品,而真正可能购买并使用蓝印花布的人不到17%。无论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建立博物馆都是对其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但是它在现代社会能否依旧保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由现代人对它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笔者认为,因为现代人对蓝印花布的审美情怀是有年代感的,放到当下与流行时尚中显得格格不入,所以被大众普遍接受程度较低。

3 新市场的打开方式

3.1 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典范

俗话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里的“民族”与“世界”并不是只要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就能畅销,而是要将民族元素提炼并融入到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浮世绘的发展就是一个成功典范,日本浮世绘是江户时期流行的木版畫,因其简洁的线条和凝练的色块闻名于世。相传当年是用来包裹出口茶叶的包装纸,西方人无意中发现这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便逐渐传开。现在,浮世绘的身影已无处不在,从装饰画、手机壳、外套,到雨伞、明信片、冰箱贴,大凡与生活相关的物品都会用它来做装饰。最为著名的葛饰北斋的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还被复制在日本地铁站的墙面上,如图4所示,可见浮世绘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流行了起来。它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了大众的审美情趣,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当然,探究其流行背后的成因会有许多特殊性,但是这种古老艺术“符号化”地进入现代社会,并被世界所接受的过程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

3.2 新市场打开方式的探索

近几年,蓝印花布通过推广也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但是如同陕北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众多民间手工艺一样,受众范围很有限,一直不温不火。主要原因有三点:机器化生产的加入、电商的出现、新产品的设计。那么,如何才能在保留原有传統技艺的基础上打破人们对南通蓝印花布的冷漠印象,让它再次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比浮世绘产品映射流程,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

1)古法印染与机器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产业化程度较低,对比浙江、江苏苏州地区的机器布,传统布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除了地方传统观念的改变之外,新工艺的引入也是必要的。以销定产的家庭手工作坊在当下较难维持,需要进行制作流程上的进一步革新。机器印染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批量化生产、劳动成本降低及制作自由度提升。例如,二甲镇的工艺流程中的裱纸、上油、刮浆、染色及清洗环节是可以由机器代替手工的环节。虽然这些手工环节能够一定程度上保留“温润质感”,但改进后的蓝印花布仍然保留南通特色的同时,机器作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效率,让工人解放双手,投入到搭建电商和研发工作中。浙江桐乡蓝印花布在此方面走在了前列,通过与当地旅游业融合,广开门店、布局全国,涌现出如“丰同裕、蓝蓝、泰丰斋”等知名品牌,成为全国最大的蓝印花布产销基地[10]。对比桐乡蓝印花布产业的蒸蒸日上,南通蓝印花布在全国范围的战略布局比较滞后,其部分原因还是在于纯手工布的价格成本太高。在以“性价比为王”的电商时代,定价高于同类产品无疑是将自己推向死胡同,因此引进机器作业是十分必要的。在预留少量特殊商户需求的同时,通过机器布压低产品价格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是一个现实途径。

2)开启线上销售,线下推广的新平台。导致南通蓝印花布产量极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营销策略的偏差。综观浙江、江苏苏州一带的品牌网店,不难发现他们的共性:低廉的价格、快速的发货及庞大的月销量。上述因素将网店知名度大幅提升,其结果与决策者的营销策略是分不开的。以浙江和江苏苏州蓝印花布为例,老字号“丰同裕”在2004年12月注册了商标后逐步展开旅游业带动实体店的营销策略。同时,得益于杭州淘宝电商的发展思路,通过布局线上网店销售来扩大知名度。2014年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也无疑加快了当地品牌网店的建构步伐,苏州“帛艺堂”和绍兴“富羽莱”就是在这个时期流行的。笔者认为,在不摒弃传统手工布的同时开启网上销售模式,让南通蓝印花布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是可行的。长期以来,当地传承人注重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但是商业能力不强,传统经营模式很难打开销路。南通蓝印花布本身就具备历史背景和工艺传承的优势,若能够将其网络化,让“裕兴染坊”等一批老字号品牌化,设计产品LOGO,注册老字号商标,线上开设旗舰店或官方网站,线下通过宣传加强推广。让“裕兴染坊”词条网络化,或许能够逐步提升品牌的辨识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他。南通蓝印花布理应跟随中国中小企业加入电子商务的步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网店,是打开新市场的必然通道。

3)结合典型图案定制热销产品。笔者认为,通过设计具有典型传统图案的产品来增强其辨识度,能够有效提高其流通性。邓洪涛等[11]于2016年进行的传统蓝印花布图案设计元素使用频率的统计结果表明:蓝印花布图案的典型题材为植物,植物中的典型题材是牡丹,典型组织形式为综合与散点。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若选用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典型设计元素,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销售量。通过对比淘宝网上蓝印花布产品的交易情况,发现布料的销售额远大于成品。消费者更倾向于亲手制作用品,如口罩、台布、窗帘、沙发布等。在产品设计方面,南通因其发达的纺织行业的背景优势,如果能够与厂商合作推出带有典型图案样式定制产品,则可以增加蓝印花布的流通性。以床上用品四件套为例,现代人无法接受大面积使用深蓝色作为床单被套等,如果使用蓝底布作为床上用品四件套,会使整个卧室的色调会变得很暗,适用性并不高。市场上大部分面料都是蓝底白花布,而白底布同样也是经典款式。如果换成白底布,则可采用部分覆盖花纹的方式来定制四件套,如图5所示。如果白色床单铺满经典牡丹花纹图案,被套可以在下部放上图案,其他地方留白,显出古朴自然,时尚与传统并行,如图6所示。蓝印花布作为一种面料,是按照规格生产融入床单、被罩设计中,做成定制产品,如能够产商合作推广或许会成为热销产品。

3.3 新模式的构建与尝试

传统蓝印花布产品是固定的,但流通性不强。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在原有基础上又设计出了新的图案,这些图案古朴自然,又体现出很强的地方特色,但产品的局限性导致无人问津。如果能够利用典型图案设计出带有现代感又保留古代风味的产品,或许能改变蓝印花布的销量。

综上所述,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可以尝试通过构建模型来打开现代市场的销路。从改变固有观念这一源头出发,通过市场调研,结合当地纺织行业的强大背景,设计适用性强的产品。在保留原有工艺的同时,通过引进机器加工扩大产量,建立电商平台增强品牌知名度,同时结合线下推广来打开新市场的格局,如图7所示。

“传统的流行”是否可能在未来实现,让古老的中国文化根基一直延续并焕发活力,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4 结 语

本文梳理南通蓝印花布产业发展的整体脉络,总结一直坚守的传统印染技艺,同时因大环境的改变也促使其不断思考打破局面的方法。不论是生产工艺革新,还是销售方式转变,亦或是产品设计创新,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只有顺应时代发展,通过机器生产和手工制作并行,结合线上销售渠道,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型家纺产品,才能开辟南通蓝印花布的新市场格局。蓝印花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生命力延续和其他古代工艺一样,在现代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如何立足,是传承者需要不断思索、与时俱进的。

PDF下载参考文献:

[1]奚燕锋, 梁惠蛾. 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优势思索[J]. 纺织学报, 2012(2): 98-103.

XI Yanfeng, LIANG Huie. Nantongs blue print cloth: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2): 98-103.

[2]王燕, 赵红艳, 胡荒静琳,等. 中国蓝印花布起源的再研究[J]. 丝绸, 2019, 56(7): 86-92.

WANG Yan, ZHAO Hongyan, HU Huangjinglin, et al. Restudy on origin of Chinese blue calico[J]. Journal of Silk, 2019,56(7): 86-92.

[3]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 中国蓝印花布服装市场发展研究报告[R]. 编号: CMC-2010624, 2010: 20.

China Market Research Centre. 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lue calico clothing market[R]. Number: CMC-2010624, 2010: 20.

[4]李雪艳. 传承与创新:南通二甲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发展状况的个案研究[J]. 创意设计源, 2015(5): 25-31.

LI Xueyan.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dyeing and printing technology of the second-class blue printing fabric in Nantong[J]. Idea & Design,2015(5): 25-31.

[5]王天威. 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朴拙之中显典雅[EB/OL].(2014-05-12)[2019-11-06]. http://js.ifeng.com/city/nt/detail_2014_05/12/2258943_0.shtml.WANG Tianwei. The past and present life of blue printed cloth: simple and elegant[EB/OL].(2014-05-12)[2019-11-06]. http://js.ifeng.com/city/nt/detail_2014_05/12/2258943_0.shtml.

[6]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蓝[M]. 石声汉, 校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7.

JA Sixie. Qi Min Yao Shu·Zhong Lan[M]. Proofed and Noted by SHI Shenghan.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57.

[7]吴元新.江海之滨,终朝采蓝: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8(2): 5-8.

WU Yuanxin. On craf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ntong blue cloth with design in white[J]. Journal of Nanto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Shipping College, 2009,8(2): 5-8.

[8]盐野米松. 留住手艺[M].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SHIONO Yonematsu. Study Tewaza[M]. Nanj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2.

[9]陳秀芳, 胡云鹤. 基于百度指数的传统印染技艺公众关注度分析[J]. 丝绸, 2020, 57(4): 40-45.

CHEN Xiufang, HU Yunhe. Analysis of public concern on traditional dyeing and printing techniques based on Baidu index[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4): 40-45.

[10]丁亚鹏. 蓝印花布, 南通该向桐乡学点啥[EB/OL].(2009-08-20)[2019-11-06]. 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8267.

DING Yapeng. Blue printed cloth, what should Nantong learn from Tongxiang[EB/OL].(2009-08-20)[2019-11-06]. 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8267.

[11]邓洪涛, 吴宣润, 周继明. 蓝印花布图案典型设计元素与消费者态度研究[J]. 丝绸, 2016,53(6): 38-43.

DENG Hongtao, WU Xuanrun, ZHOU Jiming. Study on typical design elements of blue calico patterns and consumer attitudes[J]. Journal of Silk, 2016, 53(6): 38-43.

猜你喜欢
古法南通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Gimme Sugar
All in a Day’s Wok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新生
展览纪录
“古法”上色红酒袋
浅析书法作品之传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