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作家柳青学习创作

2020-06-01 02:09冯光
陕西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创业史柳青经济社会

文学创作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不管你是业余文学写作,还是专职文学创作,都是在用文字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这方面,人民作家柳青的文学创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柳青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好的作家,必须要上好“三个学校”,即“政治的学校”“生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并且是“六十年一个单元”,才能够不断地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个见解在文学创作日益浮躁的当下,更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要向柳青那样为人民而创作。

不断学习政治,以高尚理想把握好人生前进的方向。柳青说作家要进好“政治的学校”,就是要求作者通过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以清醒的政治头脑,高尚的理想信念,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认识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大趋势,把握好人生航行的方向,坚守正确的人生信仰,积极投身生活与工作实践,主动争取有所作为,创作的作品才能够给予人们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政治问题说到底,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你几乎每天都要和它打交道。你无论写作什么文章,都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甚至要表达一定的政治思想观点。政治是什么?现代教科书认为,政治指一定政党用自己信仰的思想指导经济社会治理的行为,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现代政治观点认为,政治就是正确治理天下就是正确治理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国家民族,以至于世界。我们既要弘扬好中国传统优秀政治文化,又要学习好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确立好人生信仰和前进的方向。

柳青一贯注重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认识,积极参与改造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的伟大斗争。他从小就能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克服一切困难,从小学到初中及中师毕业,他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中国经济社会改造和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认识到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是人类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他积极研读马恩《共产党宣言》等系列著作和列宁的著作,研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工作与文学创作,在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散文之后,还要反复研读能够找到的世界经典名著研读,以有机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拖着病体,一边继续坚持实践与创作,与朋友相会,还说自己知识太少,深入研读了二战史、苏联史、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方向。(见刘可风《柳青传》)可以说,柳青一生都在学习,通过学习树立了自己坚定的政治信念,为人民创造出了《创业史》这样优秀的作品。

习近平曾经评价柳青写的《创业史》,他说每当党和国家出台一项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柳青能够清楚知晓农民是哭,还是笑。其实,柳青自己曾经谦虚地说过,“由于写作上的需要,我对党的方针、政策总是努力体会的。有些是我很容易理解的,我就很愉快地把它体现在我的工作中。有些是我很难理解的,我不轻易写文章、发表意见或随便谈论。到了后来,实践表明有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党就改变了这些方针、政策;实践表明是自己水平低,长期住在一个地方,观察问题有局限性,我就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水平。”《创业史》反映的是中国人解放初期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从私有制到公有制,柳青对这一段历史后来也曾有过新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本来要用15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仅仅用了5年就基本完成了,中国农业合作化实际做了一锅夹生饭(柳青语),后来的人民公社化也是犯了极左的错误,这些都证明柳青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的《创业史》原来打算写作四部,从合作化写到人民公社成立,但在1960年7月,柳青与评论家江晓天谈话说,创作内容已经调整到1956年高级社成立为止,即私有制经济社会转变到公有制经济社会建立,这是中国经济社会正确的变化,作品内容时间也作了重大调整,这清楚地说明柳青对于人民公社的错误,已经有了前卫而深刻的认识。

柳青之所以能随着时代进程调整自己的认识,是因为他有坚定的政治写作观,他告诉我们,认真学习先进政治思想文化,争取当改造人生、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先锋队员,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这样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修正错误,为人民事业献计献策,写出更多好新的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作品中赋予深刻的人生道理,给予人们真正的思想启迪。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怕艰难和困苦,为人民鼓与呼服务。柳青所说的要住好“生活的学校”,意思说文学创作者到生活中去,不要走马观花,而要下马看花,更要亲自种花、培花、成花。这种精神与境界,就是要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怕任何艰难和困苦,对工作实践中正确的经验和做法,要积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的东西要敢于批评,为人民积极改造世界和人生,这是一切创作者应该努力而为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过简朴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这是柳青的创作生活观。他认为作家过奢侈生活,写作出来的作品,就会缺少生活真挚实感,生活沧桑,人民性,历史性,史诗性。1952年,柳青从北京青年报社来到陕西长安终南山下的皇甫村,建立了自己创作的根据地。他本来想在村边选择一块新庄基地,自己出钱盖一大院砖瓦房,但他看到许多百姓还住着茅草屋,就放弃了原来打算,最后把家安置在皇甫村外一处稍加修缮的破庙里,甚至用苞谷杆把那些泥塑神像包盖一下就住了下来。他脱下了在城市里的西装革履,换上了农民的对襟大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陌生环境中体验生活,不少人把他都误认为是当地的一位老农。在皇甫村的十四年里,农村的每项改革发展,他都能够冲锋在第一线,夜以继日不怕苦和累,献计献策,积极呼吁,各处奔走,极力帮助干部协调和处理各类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他还主动在公共场合,甚至到百姓家里给大家讲解社会发展史,讲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他有7个孩子,生活也并不宽裕,他在家里自制了修理鞋子和缝补衣服的工具箱,并亲自修补家人的衣物,给鞋子打掌,过着贫穷却又充实的生活。《创业史》第一版出版后,他把稿费和再版费16200多元毫不犹豫地全部捐给了当地人民政府,先后建立了公社医院和拖拉机站。他经常说“要真正体验生活,必须深入生活;要塑造英雄人物,必先塑造自己。”(郭盼生《柳青在黄甫村》)他的一生都在实践着自己的生活观念。特别是文革中他被错误打成“三反分子”,黑权威、特务等,造反派要他自报家门,他却坚持说“我是受审查的干部柳青”,“正在接受审查的共产党员,”(刘可风《柳青传》、陈忠实《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他铁骨铮铮,即使遭到了造反派的毒打,还是宁死不屈,妻子看到他如此受炼狱般煎熬,难以忍受而投井自尽。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经济社会从传统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过程中,改造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他为千万百姓所思所想,创作的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了农民的喜怒哀乐、群众的愿望和期盼,以及经济社会的变革规律,十分接地气。

柳青这种扎根农村,长期生活在百姓之中,这种生活观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写作者仍然具有启迪意义。今天不少人写作或创作,不愿意真正深入基层一线,终日坐着车子转,跟着欢乐看,围着财富显,既怕苦又怕累,更不愿意深入群众过艰苦的生活,那怎么能够真正知晓解民情民意,而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搞创创作,这样怎么能够知晓百姓所思所想,怎么能写作出接地气的作品呢?因此,我们应该以柳青为标杆,真正深入生活一线,知晓人民大众生活的痛苦在哪里,探讨如何为大众纾困解难,深入了解知晓百姓所需所愿所盼所好,才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精品力作。

艺术追求要创新,要有独到特色。柳青认为写作者要进好“艺术的学校,”就是要不断探讨创新,追求世界一流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不当简单的码字先生,不要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不做金钱的奴才与奴隶,而要为人民大众谋好幸福,创作的艺术,要与世界一流艺术接轨,甚至追求最完美的艺术境界,作者的作品要有独到的艺术。柳青所追求的艺术特色,就是能够穿透人心、真切地反映出人生情感激荡、思想脉动,揭示生活道理,给人们更多的人生艺术享受。

柳青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就已经出版了一系列散文、小说,特别是反映人民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和《铜墙铁壁》,都是比较成功的文学作品,这为他后来写作更宏大的《创业史》打下了基础。他的《创业史》第一部就先后用了6年时间,数易其稿,可见其对艺术的追求是精益求精。

柳青的艺术追求,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学诗性的抒情性要素,而且还积极借鉴了西方文学作品的艺术经验,特别是俄罗斯文学作品的艺术经验,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解剖,即注重人物思绪流动的方式,反映人物的感情波动,思想追求,心里言语,行为所在,从而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社会意义。而这一切又源于人物个性,文化修养,环境熏陶等。柳青的艺术实践很大程度上了开创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新视野、新路子、新潮流,也真正给读者提供了美的艺术享受。

现在我们不少人文学创作,不愿对于有关人和事做更深层考察和思考,不愿三番五次精益求精地修改,创作出的作品常常像吃了夹生饭,这是创作的大敌;追求创作极致的艺术境界,展现最好的艺术个性,是我们创作的愿望。路遥写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陈忠实写作长篇小说《白鹿原》,都是奉《创业史》为圭臬,他们都把《创业史》读过7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营养。

我们一般人创作更应该向柳青学习,不断地研读经典作品,博采众长,吸收借鉴,追求精湛的艺术,就会不断地写作出好的作品。

写作是每一个创作者一辈子的事业和精神追求。人生学习,永无止境,人生创作,更是永无止境。人生能够有多少寶贵的时间?又能够有几个60年?我们每个热爱写作的人,都应该向柳青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实践与思考到老。要像柳青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耿祥

作者简介:冯光,男,长安人。陕西省委党校教授,原文史部主任。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有写作学专著出版。

猜你喜欢
创业史柳青经济社会
点·线·面·体: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家族的创业史与兴衰史: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
父亲的《创业史》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柳青:呈现真实的自己
柳青“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