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2020-06-01 09:56滕维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语文教学策略

滕维波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重视传授学生阅读技巧和答题模式,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渐渐变成了为寻求标准答案而阅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体验,还会使他们对文本处于一种表层认知的状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深入地品读文本。学生懂得阅读、善于阅读,从阅读中就能获得更多美的情感体验,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都会获得相应的提高。阅读如果停留在表层次,不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阅读的意义就显得苍白。

关键词:语文教学 深度阅读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2.013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经常停留在浅层阅读阶段,这不利于学生各项素养的提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文章尝试从教师应适时分析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注意文本细节,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这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

一、分析作者及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具体表现,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文人的作品也就各具特色。如果学生解读作品时,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作者的经历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时常是浅层次的,甚至是有偏差的。当学生明白作者在何时、何地、何原因创作了作品,就更能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因此,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就像一把打开课文神秘之门的金钥匙,我们在教学时牢牢地抓住它,就更能走进文本,窥探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造了一个环境幽美,土地肥沃,人人自给自足,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如果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他们的解读就只会停留在“这是个美好的地方,百姓生活幸福安宁”。这时,教师应该再用一个问题“为什么陶渊明要描写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呢?”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听取学生的看法时,可以适时插入对东晋末年国家战乱连年,统治阶级内部腐败,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徭役,民不聊生的背景介绍。学生便很快能说出,陶渊明之所以虚构一个理想社会,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向往美好生活。这样一来,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又如,在《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作者与父亲会两年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为什么父亲会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背影》的创作背景,介绍朱自清和父亲相处的一些经历。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这样介绍:“朱自清在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时,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一点了解,年少时的朱自清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追求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与父亲专制的旧封建思想格格不入,他们父子当时的矛盾就是新旧思想的矛盾,这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父亲与儿子的缩影。因此,解读文本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性意义、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注意文本细节,触摸文本深处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说过:“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粒沙里藏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存有一個天堂,那么一个文本细节可能就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文本细节可以是几个看似普通的标点符号,可以是几个不经意的动作描写,也可以是几句简短的人物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文本细节,寻找一个突破口,带领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

教《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父亲的衣着颜色及“攀”“缩”“微倾”这几个爬月台的动作,通过这些细节来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如果学生粗略地翻阅这篇文章,也能读懂父爱,但这种情感体验是不深刻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外貌及动作细节,让学生感受到虽然父亲老境颓唐,身材肥胖,行动不便,但依然心系儿子,艰难地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父爱如山。

再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中,得知愚公要移山后,妻子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妻子和智叟的话很相似,这是不是表明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呢?肯定不是。但如何让学生理解他们态度的不同呢?这就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的语言细节。学生不难发现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的称呼不同,妻子用“君”,智叟用“汝”。“君”表明了妻子对愚公的尊敬,“汝”一般是指长辈对晚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称呼,同辈间用“汝”就显得不客气了。其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同,后者说得太夸张了,这是对愚公能力的蔑视。最后,“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不同,后者说法夸张,并把“其”放在“如……何”前,加重了轻视的语气。这些不同恰恰体现出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不同,这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捕捉文本细节的方式,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从而深入解读文本。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学生理解感悟的一致性,因为这样时常会扼杀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积极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句子,学生由于成长经历、知识层次及理解角度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只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就该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理解有偏差,也不一定要马上纠正他,可以让他先听听其他同学的解读,他在听同学的见解的过程中,通常会把自己的答案和同学的答案做个对比,在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双方坚持己见,那么在课堂上来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也未尝不可。道理总是会越辩越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解读没有直接进行否定,而是给予一定的自我思考、辨别的空间,学生会越来越愿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也会越来越愿意思考和探究文章的内涵。

在分析《小石潭记》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时,有的学生根据“心乐之”读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这本身并没有错,但结合背景,从全文来看,文章应是流露出作者怀才却得不到赏识的悲伤、孤寂之情。当这位同学说出“喜悦”时,我并没有否定他,而是对他敢于表达进行表扬,同时请他和我一起再听听下一个同学的看法。接着就有同学发现“悄怆幽邃”这个句子,并从中读出了悲凉之感。为什么而悲凉呢?我顺势介绍了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同学立马就能理解了。而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心乐之与‘悄怆幽邃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心境,这是不是相矛盾?”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思想相碰撞,理解不断地深入。最后,第一个说出“喜悦”的同学说:“老师,我懂了。柳宗元的快乐是遇到美景时产生的愉悦,这种快乐是一时的,被贬官后怀才不遇的悲伤才是他情感的主基调。”我想,他的解读基本正确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多角度的思考、多方向的“对话”,让学生主动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学生谈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帮助学生从文本的表层进入到深层,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关坤英《朱自清评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

[3] 周凯《试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1期。

[4] 李彩琴《洞察细节,体会真情》,《学周刊》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语文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戴着镣铐起舞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