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加快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2020-06-01 21:26宁波市应急管理局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专职领导小组

宁波市应急管理局

2018年以来,国家、省、市、县四级先后组建成立应急管理机构,但乡级没有作相应的机构改革。为打通应急管理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宁波市高位谋划、积极探索镇乡(街道)应急管理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市安委办、市深化机构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从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能力素质等五方面出台13项具体措施,取得明显工作成效,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推动责任到底到边

建立镇乡(街道)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架构。成立镇乡(街道)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镇乡(街道)行政负责人担任组长或实行党委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双组长制。领导小组负责镇乡(街道)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协调、指挥、考核等职责,对应急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完善“1+X”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全大市155个镇乡(街道)均已成立镇乡(街道)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重点工程、工业企业、教育卫生、道路交通、消防、房屋建设等专业委员会,强化应急管理工作行业归口管理。落实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职责。县级层面,应急管理各类日常工作由县级相关职能部门指导镇乡(街道)对口工作机构落实,综合性工作由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组织并下达;镇乡层面,日常工作职能科室对口处置,综合性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分派处理,重大紧急事件由领导小组统一调度。

落实村(社区)应急管理责任。村(社区)成立以党支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管理工作组,将应急管理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积极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已基本实现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组全覆盖。并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下沉到基层网格,每个村(社区)各落实1名灾害信息员,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村(社区)配备安全生产专业网格员,负责区域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灾害信息的上传下达、下情上报任务,各村(社区)均配备1名以上灾害信息员。此外,村(社区)组建应急响应队,各村(社區)组建以志愿服务为主的应急响应队,每个队(站)配有1名队长和不少于5人的队员,经过消防技能、红十字会急救等培训后上岗,平时安排值班执勤,应急情况下集合组队开展辅助应急工作。

充实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建强配齐专职队伍

建强镇乡(街道)应急管理站所(安监站所)。镇乡(街道)应急管理站所(安监站所)承担镇乡(街道)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统筹负责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管工作,管理消防工作站、专业应急救援常备队伍。明确镇乡(街道)应急管理站应配备3-5名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专职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且至少配置2名以上具有执法资格人员,做到专编专用。同时,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具备大专以上学历,50%以上专职安全监管人员从事安监工作3年及以上。

规范基层消防工作站建设。镇乡(街道)均建立消防工作站,由镇乡(街道)负责统一管理,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负责业务指导,与应急管理站所(安监站所)合署办公。目前,全市154个镇乡(街道)均已设立消防工作站,143个镇乡(街道)已配足3—5名专职文职人员。

配齐基层专职综合救援队。重点镇乡(街道)建立不低于二级标准的政府专职消防队(独立建队),专职队员不少于15人。其他镇乡(街道)建立不低于三级标准的政府专职消防队(混合建队),专职队员不少于10人。在应急任务重的镇乡(街道),以专职消防队为主体 ,参照公安辅警模式充实相关力量,逐步建设“一队多能”的基层准专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全市154个镇乡(街道)中应设置基层消防队伍88支,已建81支,建队率92%;有76支队伍已配备配足10—15名消防队员,配足率86.4%。

完善基层精准治理机制实现风险精密智控

健全基层数字化精准预警机制。全面启动宁波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一期)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向镇乡(街道)延伸,加强基层安全生产风险智能感知监测网和自然灾害防治监测感知设施建设,强化与镇乡(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综合指挥系统互联互通,推进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应急救援指挥市县乡三级全面贯通。在镇乡(街道)开展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危房、海上养殖等重点领域危险区域人员基础信息排查,完成镇乡(街道)4.3万余转移人员“浙江安全码”赋码,防汛防台期间生成转移人员名单,人员转移到位后进行“浙江安全码”扫码,实现人员转移实时查看,对未扫码确认转移到位人员逐一核对落实,推进防汛防台期间人员转移安置“精密智控”。围绕安全生产全要素和自然灾害全灾种,将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应对等风险防控各环节纳入信息化管理,推动基层风险防控异常自动识别和自动预警,为风险防范化解精密智控提供全面支撑。

探索建立安全风险管控指数。针对基层安全风险管控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形成“一指标、一图、一办法”基层风险指数管控体系。“一指标”:构建镇乡(街道)安全风险评价指标,通过系统采集、大数据分析、数模计算形成镇乡(街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指数。“一图”:每月定期绘制发布风险四色图,既为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执法监管提供精准指导,又使各镇乡(街道)及时了解自身风险指数情况,聚焦问题、找准短板、推动整改。“一办法”:出台指数管理办法,依据指数建立实施分级管理、专项整改、履职述职、巡查督导四项工作机制,强化指数管理运用,每月定期通报各镇乡(街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指数,指数等级为较高以上的镇乡(街道)以自我管理为主,一般等次的县级应予以指导,低等次的根据持续时间长短,分别采取专项整改、履职述职和巡查督导措施,全面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刘怡然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专职领导小组
江苏高邮农商银行成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
专职导游管理机制在旅行社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专职人武干部队伍建设
多省省委副书记调整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在京召开
浅谈对城乡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