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功能训练辅助治疗儿童屈光性弱视的效果分析

2020-06-02 06:22高自清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弱视视力疗法

常 青,高自清

弱视是小儿常见的眼科疾病,是指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屈光参差、单眼斜视、形觉剥夺、高度屈光不正等原因导致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对较低的眼科疾病[1]。屈光性弱视包括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据统计[2],在我国3~10岁儿童中弱视的发病率为4%~6%,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约占22.5%,屈光参差性弱视约占10%,且小儿屈光性弱视的发生人数也越来越多。研究[3]指出,屈光性弱视的视力矫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成年弱视矫正的难度更大。遮盖治疗是屈光性弱视患儿常用疗法,有一定效果,但单独应用效果不甚理想[4]。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常用于压抑疗法中,可形成高阶相差,压制优势眼[5],在屈光性弱视儿童中阿托品联合遮盖疗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保守性治疗方案之一,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部分患儿的作用仍不甚理想[6]。视功能训练也是屈光性弱视儿童临床常用的疗法,属于一种综合的康复疗法,常作为基础康复治疗措施应用于临床中[7]。屈光性弱视是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出现视力下降、无立体视觉的症状,也可影响患儿的视觉功能发育。因此在屈光性弱视患儿中应及早实施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故而在屈光性弱视患儿临床治疗期间需尝试采用组合疗法以提升疗效,加快康复。鉴于此,本研究特尝试在实施常规疗法的同时配合给予视功能训练,并展开临床对照研究,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阜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屈光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屈光性弱视诊断标准[8],均为单眼患病,年龄3~10岁,家属和患儿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发育畸形或功能障碍者,伴有其他类型眼科疾病者如近视、真菌性角膜炎等,存在眼外伤疾病史者,依从性极差者,理解能力不佳难以配合完成本研究者。将92例患儿以简单随机化方式(对患儿按照1、2、3……编号,并以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病程及严重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病程及严重程度、融合功能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其中弱视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弱视(视力0.8~0.6)、中度弱视(视力0.5~0.2)、重度弱视(视力≤0.1)。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1)阿托品治疗: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自行配制,1 mg阿托品注射液+4 mL玻璃酸钠滴眼液)优势眼给药,每周2 d;(2)遮盖治疗:首先采用标准视力表对患儿的双眼视力进行检查,单眼弱视或双视力相差≥3行者每天2 h遮盖治疗,每周6 d,对于双眼视力相差≤2行者每天2 h遮盖,每周4 d。治疗6个月。

研究组在常规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视功能训练,具体包括:(1)精细目力训练,对患儿实施精细目力训练,包括穿针引线、精细动画和平板练习等,每天坚持30 min;(2)眼部按压,首先嘱患儿闭上双眼,临床医师将两手掌摩擦发热后将手掌贴于对应双眼的位置,提醒患儿放松,对其眼部轻压,持续10 s,每天10次;(3)光刺激训练,提醒患儿家属每天带其进行室外活动,每天2 h,如足球、放风筝、植树等;即使天气不佳也要进行室外散步等,每天坚持30 min;(4)视觉融合训练,在其眼前大约45 cm位置处摆放2支铅笔,提醒其直视3 min,后叮嘱患儿控制目光向更远的物体投射,如发现2支铅笔清晰度明显不同,则应加强训练,并将清晰度较高的优势眼遮住,重点训练患眼,每天3~5次;(5)快速眨眼训练,指导患儿快速眨眼,每20 s眨眼2~4次,然后摆动头部及眼睛,同时提醒其注视视力表或阅读文字,每次5 min,每天3~5次。共治疗6个月,采用医院和家庭结合训练方式,为保证训练质量,在开始训练前对患儿家属统一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要求视功能训练全程均在患儿家属的陪同下进行。

表1 一般资料的比较[n;百分比(%)]

*示Z值;#示t值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视力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对数视力表进行评价,统计视力;(2)对比治疗6个月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构成比:采用同视机检查,将融合范围≥+25°者记为正常集合融合范围,将分开融合范围≤-4°者记为正常分开融合范围,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记为正常立体视;(3)对比治疗效果:参照《斜视弱视学》拟定[9],将治疗6个月后视力仍维持正常水平者记为痊愈;将治疗后视力提高至5.0或以上者记为显效;将治疗后视力未达5.0但提高2行或以上者记为进步;将治疗后视力提高1行或不变,甚或退步者记为无效。其中痊愈、显效与进步总患眼数之和的构成比记为总有效率;(4)对比安全性:统计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其中遮盖治疗常见不良事件有健眼遮盖性弱视、皮肤刺激等;视功能训练常见不良事件尚未见报道;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常见不良事件有视力模糊、瞳孔散大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视力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视力均增加,且研究组视力高于常规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视力比较

组内配对t检验:**P<0.01

2.2 治疗6个月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率均高于常规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率比较[n;百分率(%)]

分组n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研究组4645(97.83)45(97.83)43(93.48)常规组4634(73.91)33(71.74)31(67.39)χ2—10.8412.139.95P—<0.01<0.01<0.01

2.3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1)(见表4)。

表4 2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效果比较(n)

2.4 安全性对比 研究组有1例健眼遮盖性弱视、1例皮肤刺激、1例视力模糊,均为一过性,且症状均轻微,停药后均自行消失;常规组有1例健眼遮盖性弱视、1例皮肤刺激,均为一过性,且症状均轻微,停药后均自行消失。研究组和常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52%(3/46)、4.35%(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表明,治疗6个月后2组视力水平均显著提升,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上述数据均优于常规组;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效果分布明显优于常规组,且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可知对屈光性弱视患儿给予视功能训练不仅能够改善视力水平、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还可显著提升疗效。遮盖疗法技术相对成熟,其成效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10-12],但该疗法可导致健眼遮盖性弱视和皮肤刺激。据SEOL等[13]报道指出,阿托品压抑疗法可压制优势眼,进而改善患儿的立体融合视觉。但是阿托品与遮盖疗法对部分患儿的疗效不甚理想,仍存在提升空间。视功能训练是屈光性弱视患儿常用的康复疗法,在国内外的报道中均证实该疗法对提升此类患儿视力和融合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14-16]。该疗法主要包括精细目力训练、眼部按压、光刺激训练、视觉融合训练和快速眨眼训练,其中精细目力训练可提升患儿的视觉能力,尤其是对于精细操作的视觉感受敏感性和能力;眼部按压可以帮助放松眼部肌肉和神经,改善眼疲劳,加快血液循环,有助于促进屈光性弱视患儿的视力改善;光刺激训练可利用自然光对患儿产生刺激,促使其感光系统功能快速恢复;视觉融合训练则可以改善患儿的融合功能;快速眨眼训练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展眼球后半部分的肌肉,更好地提升患儿的立体视和专注力。因此上述多项视功能训练相互配合,可协同发挥多种作用,共同提升屈光性弱视患儿的视力、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且可达到理想的疗效。杨莹莹等[17]研究显示,视功能训练在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后期可发挥显著的作用,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辅助治疗对策。另有程子昂等[18]证实,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添加视功能训练疗法可促使患儿快速恢复,提升其治疗依从性的同时发挥理想的效果。因而在屈光性弱视患儿中视功能训练作用良好,价值巨大,值得肯定。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常规组对比相近,可知对屈光性弱视患儿实施视功能训练方案安全可靠。视功能训练不会对屈光性弱视患儿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故安全可靠。综上,建议在屈光性弱视患儿中实施视功能训练,相较于单纯常规疗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视力,还可改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效果理想且安全可靠,值得借鉴与推广。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视功能训练应用于屈光性弱视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成效,为临床提供了一种高效、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案。但本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治疗时间长,患儿难以长期坚持,家长陪同训练期间的监控力度可能逐渐变弱,均可影响本研究结果,后续应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确保更顺利地实施该方案作为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弱视视力疗法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保护视力等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视力测试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的位置辨别比较△
弱视:早期诊治至关重要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