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全程康复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6-02 04:35刘莉莉
关键词:全程护理人员康复

刘莉莉

(苏州市广济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8)

本文为探讨全程康复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选择15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原则,将15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19~58岁,平均(38.7±6.2)岁。观察组中,男49例,女26例,年龄20~59岁,平均(38.9±7.3)岁。两组患者经过检查,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的诊断标准,不存在其他禁忌症。本文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均自愿同意参与研究,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如进行基本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具体护理如下:

(1)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关爱与鼓励,在其情绪稳定状态下,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以理解和亲切的态度、语言,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倾听患者的倾诉,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以成功案例提高其治疗的自信心。指导病友相互沟通,通过交流宣泄情感,稳定患者的情绪。

(2)认知引导:对患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认知引导,使其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转变传统的疾病认知。使患者认识到遵医嘱用药的意义,明确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3)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通过生物反馈训练、疏导训练、作业疗法和工娱疗法等,进行康复训练,以此来转移患者对疾病的关注,缓解其躯体上的不适应,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4)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说明抑郁症属于情绪障碍,通过自我调节和药物治疗,可达到治愈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信心。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叮嘱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爱患者,给予其心理慰藉和情感疏导,遵医嘱用药,以免病情反复。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及SDS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文数据资料,以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差异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满足统计学条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75 62.1±4.7 46.7±3.1 65.3±5.8 49.7±4.0对照偶组 75 61.9±4.3 52.4±3.7 65.9±6.1 54.1±5.2 t 0.796 4.137 0.241 4.749 P 0.428 0.000 0.810 0.000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护理前,差异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较大,满足统计学条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抑郁症患者因受疾病的影响,不仅会在情绪和认知上出现问题,而且身体机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容易易对疾病治疗和预后产生怀疑,降低其治疗依从性和效果。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可以从多个方面保证治疗的持续性和效果。在应用全程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方案,并引导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护理。综上所述,因为抑郁症具有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才能提高治疗效果。全程康复护理能较好地消除抑郁症患者治疗期间的各潜在不良因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整体的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中给予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全程护理人员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