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克雷白杆菌肝脓肿致内源性双眼眼内炎1例

2020-06-02 08:01王楠宁宏杨晓霞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源性玻璃体瞳孔

王楠 宁宏 杨晓霞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沈阳 110001;2.沈阳医学院 沈阳 110034)

资料患者女性,63岁。双眼视物不见、眼痛1 d来我院就诊。患者间断发热1月余,体温38 ℃左右,自服“消炎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6 d前再次发热,体温39℃,伴双眼疼痛、视物模糊,于当地医院就诊后未见好转,出现双眼视物不见,于2017年12月13日来我院。患者轮椅推入,意识欠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病史,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全身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1×109/L,淋巴细胞0.97×109/L,中性粒细胞9.4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5%,血小板17×109/L。肝功能:ALB 29.9 g/L、ALP 219 U/L、GGT 253 U/L、ALB 29.9 g /L、TBIL 27.3 mmol/L、DBIL 20.9 mmol/L。全腹CT示:肝左内叶、右叶见3个低密度团块影,大小分别为6.1 cm×4.7 cm、4.4 cm×3.9 cm、4.3 cm×3.3 cm,边界尚清晰,其内不均匀。诊断: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肝脓肿可能性大。眼科查体:双眼无光感,右眼眼压2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6 mmHg;结膜充血,角膜混浊水肿;前房深,瞳孔直径约5 mm,瞳孔前方大量絮状渗出。右眼前房积脓约3 mm(图1),双眼底窥不入。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眼科诊断:双眼内源性眼内炎。

图1 患者初诊时双眼前节照相 双眼充血,双角膜水肿、浑浊;瞳孔直径约5 mm,瞳孔前方大量絮状渗出。右眼前房积脓约3 mm。

治疗情况:①双眼予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各0.3 mg)1次/d,地塞米松2 mL,1次/d;②百力特、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普拉洛芬滴眼液各4次/d交替滴双眼;③醋酸泼尼松龙(阿托品)、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典必殊)眼膏1次/d,睡前涂双眼;④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0.5 g,1次/6 h;⑤感染科会诊,做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阴性,未见细菌生长。连续5 d复诊。眼眶CT示:双眼球周围环形密度增高影,双眼睑肿胀。双眼仍无光感,眼压逐渐升高至T+2,出现双眼眶压痛,眼球转动不能;眼睑水肿,球结膜重度水肿,角膜水肿、浑浊,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浅,房闪(+),瞳孔区团状浓厚渗出。2次复查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病变(图2)。诊断:双眼全眼球炎(panophthalmitis)。全身治疗同前,局部增加降眼压药物。全身感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12月18日由感染科收入院,行进一步全身治疗。

图2 患者就诊2 d后眼部超声检查结果 双眼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病变。

入院后治疗同前。患者一般状况差,体温波动在37~39 ℃之间,考虑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予美罗培南0.5 g,1次/8 h静脉滴注。3 d后,调整美罗培南用药至1.0 g,1次/8 h静脉滴注。1月3日行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对头孢哌酮、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敏感,对氨芐西林、呋喃妥因耐药。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改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1次/8 h静脉滴注。

1月3日眼科复诊:双眼无光感,眼睑红肿明显减轻,结膜充血,分泌物多,角膜透明;瞳孔直径约5 mm,瞳孔缘后粘连;虹膜新生血管(+),房闪(+),KP(+);晶状体尚透明,玻璃体脓性混浊。局部用药: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滴眼液交替各1次/h;睡前用氧氟沙星眼膏涂眼。1月17日、1月31日复诊:双眼晶状体白色混浊,余查体同前。眼B超:双眼玻璃体可见弥漫的点、条状及絮状回声,该回声与球壁回声粘连;视网膜回声粗糙,眶内组织回声尚可。

患者仅1次空腹快速葡萄糖为7.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3%,治疗中监测血糖变化,并行糖尿病相关检查,尚不能诊断糖尿病。

讨论高毒力型肺炎克雷白杆菌主要导致健康人感染,最常见的是社区获得性肝脓肿,且多无胆道疾病史。该菌入血导致机体各部位脓肿,如肺脓肿、脑脓肿和眼内炎等[1-4]。内源性眼内炎可由皮肤、脑膜、心内膜、消化道、尿道及肺部等感染性病灶的致病菌经血液循环转移至眼内所致,故又称转移性眼内炎[5]。严重破坏眼球组织,导致角巩膜溃烂、穿孔,晶状体混浊溶解、玻璃体混浊机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神经萎缩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有些致病菌潜伏期短,可短至数小时,是眼科急诊处理的疾病之一,可造成眼球萎缩、视力永久丧失。发病初期可表现为葡萄膜炎体征,易发生误诊而延误治疗。文献报道内源性眼内炎的首诊误诊率可达90%[6]。肺炎克雷白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肠杆菌科,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和血行播散。在过去的20年中,亚洲多地报道了该菌导致肝脓肿伴发其他部位迁移性脓肿,称为肝脓肿侵袭性综合征。该菌的高毒力型感染同时合并糖尿病时,更易形成脓肿,导致菌血症、脑膜炎、眼内炎及坏死性筋膜炎等转移性并发症[2]。它首次被关注是1986年中国台湾地区无肝胆疾病史患者发生了肺炎克雷白杆菌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KPLA),并出现了转移性眼内炎[7]。有研究[8]发现,此型肺炎克雷白杆菌毒力显著高于普通肺炎克雷伯杆菌,且在血糖控制不佳时更易出现血行转移。

肺炎克雷白杆菌的转移感染率为3.5%~20%,发生眼部转移感染,即内源性肺炎克雷白杆菌眼内炎(endogen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 endophthalmitis,EKE)的概率为3%~7.8%[9]。KPLA患者常伴有糖尿病,患病率为39.9%~75%,表明糖尿病是KPLA的主要基础疾病,且血糖控制不佳是KPLA继发EKE的危险因素[10-11],但EKE偶尔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12]。KPLA大多可成功治愈,但引起的EKE预后较差,66%~78%患者预后只达手动或光感,严重者失明甚至需摘除眼球[13]。

本例患者全身状况差,病情发展迅速。局部用药应更充分考虑到感染因素,频滴抗生素眼药(每0.5~1 h 1次),可能会更好改善局部症状。患者全身状况差,无法行玻璃体切割术,但应尽早、尽快行前房或玻璃体腔穿刺术等相对简单的操作,既起到治疗作用,同时也可取样行细菌培养,但也并不需完全等待培养结果。本例多次血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但并不代表没有细菌,可能与全身应用抗生素、取样及培养过程有关。有文献[14]报道欧美地区内源性双眼眼内炎以真菌感染最多见,但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如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肺炎克雷白杆菌伴肝脓肿并发的眼内炎最为多见,这对我们考虑眼内炎的病因及治疗有指导和参考意义,故即使细菌培养未见细菌,也应尽早针对肺炎克雷白杆菌进行治疗。同时,应予全身抗感染治疗,积极寻找并清除原发灶,对病灶内引流物行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本例中吸取的教训是,患者应及早就医,包括眼科、感染科等相关科室,尽早明确诊断。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无外伤史的眼部炎症患者,应警惕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可能,尽早查找并清除原发灶;局部频滴抗生素眼药,进行前房或玻璃体腔穿刺取样行细菌培养;同时尽早积极进行眼部治疗,如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全身予抗生素静脉滴注,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才能改善预后,保存有用视力,大大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并提高临床疗效[2],降低失明和眼球萎缩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内源性玻璃体瞳孔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瞳孔
玻璃体后脱离需要做手术吗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
瞳孔大,决策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