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冻区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长期应用效果评价

2020-06-03 02:21朱天明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5期
关键词:微表罩面性能指标

朱天明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110015)

1 概述

随着我国公路养护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已经从事后的改正性养护逐渐向事前的预防性养护转变,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全国各地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以超薄磨耗层和微表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本文首先对季冻区超薄磨耗层和微表处养护路段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养护后路面主要病害形式,统计病害信息;以路面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对养护技术实施后路面长期使用性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典型养护技术使用性能演化规律,评价两种养护技术的长期应用效果。

2 超薄磨耗层长期应用效果评价

某高速公路于2002 年建成通车,原路面结构为上面层4cm AK16,中面层5cm AC20,下面层6cm AC25,上基层20cm 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19cm 二灰稳定砂砾,垫层为15cm 级配砂砾。通车7 年后对全幅加铺2cm 超薄磨耗层UTFC-10。超薄磨耗层加铺6 年后对养护路段进行现场路况调研,路面病害结果统计如下:

表1 超薄磨耗层路段病害统计

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超薄磨耗层在使用6 年后路面技术状况良好,主要病害类型以横向裂缝为主,无其他典型病害。统计该高速公路超薄磨耗层罩面后路面性能指标,结果如下:

图1 超薄磨耗层罩面后路面性能指标衰减

该高速公路采用超薄磨耗层罩面5 年后,路面性能指标PQI 值仍保持在89 以上,各项指标在使用期内缓慢发生衰减,路面强度PSSI 指标保持在98 以上,路面技术状况良好。

3 微表处长期应用效果评价

某高速公路于2007 年建成通车,原路面结构为上面层4cm SMA-13,中面层5cm AC20,下面层7cm AC25,基层为双层20cm 水泥稳定碎石,垫层为15cm 级配砂砾。通车6 年后,对局部车辙深度大于1cm 的路段采用微表处填补轮迹带车辙,通车8 年后采用微表处进行罩面。对微表处罩面路段进行现场路况调研,路面病害结果统计如下:

表2 微表处路段路面损坏统计

调研路段微表处层与原路面粘结良好,路面病害形式主要为裂缝,其中横向裂缝多为贯通缝;路段2 存在一定数量的纵向裂缝,在轮迹带和非轮迹带均有表现。对路段2 连续2 年进行观测,由裂缝数量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微表处罩面1 年后,原路面裂缝即反射上来,罩面两年内,路面横、纵向裂缝仍处于发展阶段。同时,调研中发现路段1 存在几条尚不明显且未灌缝的横向裂缝,判断为调研当年新发展裂缝。统计该高速公路微表处养护后路面性能指标,结果如图2。

该高速公路在进行两次微表处养护后,路面性能指标PQI平均值一直维持在90 以上,除车辙RDI 指标外,各分项指标平均值也都保持在90 以上。RDI 指标在使用3 年后发展趋势也明显变缓,微表处的应用对维持和改善路面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结论

由本文分析可以看出,超薄磨耗层和微表处两种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实体工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在适宜的时机和适宜的路段上,施工良好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和维持路面使用性能,路面抗滑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抑制了高温车辙病害的发展,路面性能各项指标平稳衰减,道路行驶环境和舒适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实践表明,预防性养护技术能够延长路面的服务寿命,降低道路的养护成本,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优势。

图2 微表处养护后路面性能指标衰减情况

猜你喜欢
微表罩面性能指标
基于可靠度的沥青罩面结构设计研究
玄武岩纤维微表处在高速公路预养护中的应用
不同类型纤维微表处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对比研究
高延弹超薄罩面的技术特点研究
橡胶粉沥青混凝土罩面在干线公路病害处治中的应用
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养护工程的实际运用探究
高速公路微表处材料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指标
自适应通风柜罩面风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北斗卫星空间信号故障与监测性能指标定义
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劣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