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历史名园色彩风貌保护研究

2020-06-03 01:24张可凡张梦宇陈静勇通讯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明度风貌园林

张可凡,张梦宇,陈静勇(通讯作者)

(1.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市城规技术服务中心,北京 100044;3.北京建筑大学 设计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44)

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转型和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皇家禁苑逐步开放面向公众,为市民的游览娱乐需求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从而对皇家封闭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造成其保护缺失现象频发,色彩秩序失控。

近年来,随着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视和对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工作的推进,对公园转型的保护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2年《公园设计规范》中首次提出“历史名园”的概念;2003年,原北京市园林局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共同认定了21处北京历史名园①,确定筛选标准。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立北京历史名园核心保护体系,要求大力推进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园保护建设,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立体推进历史名园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搬迁腾退及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整旧如旧,以保其真。2019年《北京市公园条例》中提到“历史名园保护区应当以保护原有风貌和格局为原则,周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形式、体量、色彩必须与公园景观相协调。”

由此,北京历史名园色彩风貌保护仍以突出历史名园景观特色,切实保护古都风貌为主要原则,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历史名园文化内涵,突出名园特色景观。因此,本研究对历史名园空间色彩要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园的空间色彩序列,真实再现其历史风貌,传承北京皇城历史格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格局。

一、北京老城历史名园历史沿革

20世纪初,随着政治民主化和市政近代化的推进,公众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原来为封建王朝服务的皇家禁苑在开放式城市格局下显得不合时宜,北京政府在国庆和岁首开放部分坛庙,任人游览。1917年成立京都市政公所后,设各公园事务处,逐步开放旧京宫苑,而皇家禁苑与市政公园建设规划基本吻合,成为辟建公园的最佳场所。

起初,公园改建多集中于环境、卫生、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优化,旨在为市民营造空间开阔、古韵犹存、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近代公园,开辟园门,便利交通,铺设道路,分区规划,完善设施,进行房屋改造和利用,新建各色花卉区,改变传统皇家园林树种单一的景象。

自皇家园林转型之始,民初政府就要求古建古树一律加以保护,以存古迹。后战争动荡使公园破坏严重,景物大量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重视园林维护和清理拆除,逐步恢复公园原貌。加强保护管理历史名园,实行严格的景观控制。

2015年首批入选的25处公园包括11家市属公园,以及故宫御花园、恭王府花园等14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园。其中,12处位于北京老城内,包括皇家园林: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故宫御花园、宁寿宫花园、景山公园、北海公园、什刹海公园;王府和私家园林:恭王府花园、乐达仁宅园、淳亲王府花园。这些名园沿水系发展,以北京传统中轴线为中心南北延伸,融于自然,拱卫皇城,形成背景特有的城市生态历史格局。

目前,为更好地保护北京历史名园中的文物古建,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等9大北京市属历史名园将逐步开展16项文物古建保护与修缮,制定《文物保护规划》,修缮内容涵盖建筑构架、屋面、油饰彩画、装饰构件等。将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开放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加大保护力度,还原历史风貌,突出规划严整的空间序列和文化特色。

二、北京老城历史名园色彩空间构成

(一)整体空间色彩秩序

从空间分布上看,老城范围内历史名园主要沿城市中轴线自南向北排列:天坛、陶然亭、中山、劳动人民文化宫、宁寿宫花园、故宫御花园、景山、北海、乐达仁宅园、什刹海、恭王府花园、淳亲王府花园。根据始建风貌主要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类,在历史上多以服务帝王为主,色彩秩序的形成离不开政治因素的影响。

从时间序列上看:什刹海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天坛、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宁寿宫花园、故宫御花园、乐达仁宅园—陶然亭、淳亲王府—恭王府,经历辽、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将北京城市建设史缩略其中,其色彩秩序能反映各时期营建理念、造园手法和艺术特色。

本文以园林建筑色彩分析为主,因此按所有者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类,对比园林建筑群体和单元的色彩构成、色值分布、频次、色值趋势等;遴选北京老城历史名园建筑的主题色和其他代表色,归纳该类建筑整体的色彩风貌映像。

(二)传统建筑色彩原貌

历史名园是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离不开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其建筑群空间营造包含单体建筑、景观绿化、路面铺装、公共设施多种色彩元素,建筑布局以中轴对称为主,融合江南园林造园艺术,既反映传统礼制文化与北方建筑特色,又涵盖自然山水格局与园林艺术审美。

传统建筑色彩风貌主要分析建筑部位材料、色彩面积占比,通过横向对比建筑群第五立面色彩秩序,纵向对比单体立面色彩构成,分析历史名园的建筑组合和色彩特征,促进形成历史名园色彩风貌的整体布局理念和文化空间序列。

(三)节点景观色彩过渡

园林布局讲究空间层次,其间景观绿化作为景观元素的实体,既可展示色彩美感,又可营造序列。园林绿化因地制宜,将公园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以有序种植的乔灌木、草地为主,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北方多采用常青耐寒树种,以高、壮为美;灌木包含各色花卉,季节不同,景色各异。

通过归纳景观绿化的基调色和其他代表色,分析不同树种色彩的明度、艳度分布以及色彩面积对比,在保证公园整体环境协调的基础上,丰富植物配植组合方式。

(四)现代道路色彩融合

北京历史名园多采用规则式布局,院内道路主次分明、极具韵律。路面铺装以广场墁地、园路步道为主,传统铺墁多用青砖青石,以灰色调为主。随着公园的开放和技术的发展,透水透气性铺地材料逐步应用到公园建设中,其色彩变化、纹样质感应在功能改善的基础上,融于环境气氛,减弱现代材料对传统园林风貌的视觉影响。

三、北京老城历史名园色彩对比与统计分析

基于北京老城范围内12处历史名园,选取其中24处代表性建筑及周边景观绿化、路面铺装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表1),基于孟塞尔(Munsell)国际标准色彩体系的贴附比色实验,采集主要建筑本体、景观绿化、路面铺装的材料信息和测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表1 北京老城范围内历史名园名单

(一)建筑本体色彩统计分析

从孟塞尔色值分布、色值频次(图1)可以看出,历史名园建筑主体色主要分布在5R~5Y和N,总体呈现中性偏暖的色彩趋势。其中,色相5Y出现频次最高,主要色值为5Y6/1,属有彩灰系,出现在屋顶青瓦及墙面青砖;其次为色相10R,主要色值为10R3/6、10R4/6,属赤系,出现在柱门窗红色油饰和墙面红色抹灰。明度值集中在3~6的中低、中明度区段,艳度值集中在1的极低艳度和6~8中低艳度区段。

从孟塞尔色值分布、色值频次(图2)可以看出,历史名园建筑辅助色主要分布在5R~5Y和N,少数出现在10GY~7.5G。其中,色相5Y出现频次最高,主要色值为5Y5/1、5Y7/1,属有彩灰系,出现在屋顶青瓦及台基青白石。明度值主要分布在3的中低明度区段,艳度值主要分布在无艳度(0)N和1的极低艳度。

从色彩趋势与冷暖对比图(图3、图4)可以看出,皇家园林建筑中多出现黄色(7.5YR、10YR)系和中高明度极低艳度的有彩灰系,为屋顶黄琉璃瓦和台基汉白玉;私家园林建筑中多出现青色(2.5G、7.5G)系和中明度极低艳度的有彩灰系、无艳度灰系,为屋顶绿琉璃瓦和青瓦。

(二)景观绿化色彩统计分析

从孟塞尔色值分布、色值频次(图5)可以看出,历史名园景观主体色主要分布在10YR~2.5G,总体呈现暖色调的色彩趋势。其中,绿色(5GY)系出现频次最高,为景观绿化主题色。明度值集中在3~6中低、中明度区段,艳度值集中在4~6的低、中低艳度区段,主要色值为5GY4/6,主要体现在院落内部古柏和街道列植国槐的叶子上,分布在广场及道路两边。

> 图1 建筑主体色孟塞尔分析及色值频次图

> 图2 建筑辅助色孟塞尔分析及色值频次图

> 图3 皇家园林建筑色彩趋势与冷暖对比图

> 图4 私家园林建筑色彩趋势与冷暖对比图

> 图5 景观主体色孟塞尔分析及色值频次图

> 图6 景观辅助色孟塞尔分析及色值频次图

> 图7 景观绿化色彩趋势与冷暖对比图

从孟塞尔色值分布、色值频次(图6)可以看出,历史名园建筑辅助色主要分布在10YR~2.5GY。其中,黄色(2.5Y)系出现频次最高,明度值集中在3~5中低、中明度区段,艳度值集中在2的低艳度区段,出现在树干部位。

从色彩趋势图与冷暖对比图 (图7)可以看出,北方公园以常青树种种植为主,大面积绿色为主基调,受明暗、深浅变化,测色数值的明度、艳度有所浮动。乔木、灌木、花卉种植层次分明、色彩深浅有序。

(三)路面铺装色彩统计分析

从孟塞尔色值分布、色值频次(图8)可以看出,历史名园铺装主体色主要分布在5Y和N,总体呈现中性的色彩趋势。其中,色相5Y出现频次最高,主要色值为5Y4/1,属有彩灰系,主要表现在青砖铺墁;其次为无艳度灰色(N)系,主要色值为N4~N5,出现在透水混凝土及沥青道路上。明度值集中在4~5的中明度区段,艳度值集中在1~2的极低艳度区段。

从孟塞尔色值分布、色值频次(图9)可以看出,历史名园铺装辅助色主要分布在10YR~5Y和N,少数出现在10G、5PB,艳度值集中在1~2。同主体色色相基本一致,为灰色;明度值、艳度值波动较小,以满足传统路面铺装整体协调、富有韵律感的需求。

四、北京老城历史名园色彩精华保护

(一)整体空间色彩风貌层级控制

北京老城历史名园建筑群体色彩分层控制可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色彩控制方法,以文物类建筑色彩为核心,延续传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建筑用色规制,恢复传统景观道路的围合方式和空间层次;保持中轴线历史景观建筑群的色彩完整性,景观绿化保持中明度的大面积绿色;保护传统中轴线区域轴线空间的色彩结构层次,强化历史名园景观之间的贯通和空间联系。

1.延续空间色彩基调,突出整体色彩风貌映像。北京历史名园传统园林营造、林木葱郁的文化休闲体系保存较为完好。园林空间布局整体宽广辽阔,高度层次起伏,以天青(PB)地绿(G)为主要色彩基调,呈现“青-黄-灰-赤-白-绿”的基因序列,整体烘托了休闲空间“庄”“静”的色彩风貌映像。

2.确立建筑主题色,规范建筑其他代表色。北京老城内历史名园以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为主,皇家园林包含大内园林和坛庙园林;私家园林包含王府园林和名人园林。皇家园林建筑(图10—12)应采用赤色(7.5R4/6、10R3/10)和黄色(7.5YR5/8)作为主题色,青色(5PB2/6)、黄色(2.5Y6/8)和有艳度灰色(5Y7/1)作为其他代表色;私家园林(图13—14)应采用赤色(7.5R3/8、10R3/6、10R3/10)和有艳度灰色(5Y6/1)作为主题色,青色(2.5G3/4、7.5G3/4)和无艳度灰色(N4~N5)作为其他代表色。

3.延续景观基调色,丰富植物配植色彩组合。近年来,历史名园逐步拆除违建,恢复园林原形制,绿地覆盖率平均占比达50%以上。根据遗产保护原则,腾退区域多以绿地系统代之。园内古树名木多以大面积古柏列植为主,根据样本例(图16)色彩信息,总体呈现绿色(7.5GY4/4),随季节变化出现绿色(2.5GY3/4、2.5GY4/4、7.5GY4/2)等。随着公园的开放,园林景观品种不断增加,但总体应保证中明度中低艳度区段的绿色基调,配置同区段的其他色彩或小面积色相类似、明度较高的点缀色,在整体环境协调的基础上,远近结合,疏密结合。

> 图8 铺装主体色孟塞尔分析及色值频次图

> 图9 铺装辅助色孟塞尔分析及色值频次图

> 图10 万春亭建筑俯视接壤错视色彩对比

> 图11 天坛祈年殿建筑俯视接壤错视色彩对比

> 图12 中山公园中山堂建筑俯视接壤错视色彩对比

> 图13 恭王府及花园看戏楼正视接壤错视色彩对比

> 图14 郭沫若故居正房正视接壤错视色彩对比

> 图15 景观绿化样本色彩信息分析图

> 图16 路面铺装样本色彩信息分析图

4.调和铺地基调色,把握现代材料色彩融合。在历史名园保护修缮代转型更在于探索遗产保护的创新方式和展现独特的文化象征。因此,园内建筑应持续维护修缮,从遗存本体状态、历史信息、材料分析及色彩定值等方面入手,在实地调研、信息收集、工具选取以及历史信息甄选、色彩分析及判断等过程都必须做到信息来源真实有效,确保这一典型空间序列得到真实完整保护。文物建筑展示利用,应结合其建筑背后的传统“五行五色”文化和礼制等级规范,完整展示文化遗产价值和传统色彩文化观念。

3.凸显色彩主题,贯通城市生态。

北京老城内历史名园沿传统中轴线和水系分布,主要集中在老城北部,以点、团分布为主,线性布局中尚缺少一些衔接和融合。因此,在历史名园保护中,应将历史名园缓冲区与城市绿地系统结合,包括周围绿地、道路景观和河流绿植等,通过线型绿地廊道,连接各类历史名园及老城景观整体生态色彩。以中山公园为例,在主体建筑社稷坛、拜殿和古树名木等保存完整的基础上,移建亭台楼榭和大量绿化美化,公园后部大片柏树林与故宫隔河(筒子河)相望,南部与天安门广场相对,道路绿植连续不断,保证了城市生态绿地的空间联系性。中,注意还原核心建筑群周边的传统青砖铺墁,根据样本采集信息分析(图16),以有艳度灰色(5Y4/1、5Y5/1、N4~N5)为参照色,在部分不常走人的园路区域,铺装尽量保证原有的铺装纹样及材料,例如卵石(2.5Y5/2),以保护原有历史风貌优先。另外,根据实际使用功能,可对材料选择有所调整,例如在游客量集中承载的区域以类似传统大青砖的石材代替,保证使用时间,减少修缮次数。随着生态的发展,环保型透水砖逐步广泛应用,配合使用时应保证冷色调中明度极低艳度的色彩,以衬托主体建筑和园林整体氛围的营造。

(二)历史名园色彩风貌保护策略

1.恢复历史格局,重塑色彩序列。

传统中轴线区域以皇城片区“黄瓦红墙”官式建筑核心基调色和传统“胡同—四合院”“青瓦灰墙”基调色为主,融洽景观绿化黄绿色系,路面铺装灰色系,自中心向外延伸,层次分明。历史名园作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在文脉基因中提取中国传统色彩系统,即“五色俱全”,在现有色彩现状上做科学维护和有机更新,也要结合风貌控制区和风貌引导区的时代特征,合理布局,“留白增绿”,以适应功能转变后的现代都市风貌特征。

2.保护建筑原貌,传承色彩文化。

北京老城作为明清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以君主集权思想为营城核心,色彩制度被纳入“礼”的范畴,反映城市色彩背后的文化形态。北京历史名园建筑经历了破坏、利用、保护和腾退修复几个阶段,附属建筑反复重建,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交错存在。公园遗址功能由历代皇家、私人独享,国家祭祀的场所,转型为公众参与、大众游玩的城市公园。这一现

结语

历史名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构成、历史风貌特色、功能定位导向、生态系统营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北京老城内历史建筑本体、景观绿化、道路铺装三类色彩调研数据总结各类风貌延续与更替的部位材料色彩,从色彩赓续与色彩更替两方面分析北京老城内历史名园传统风貌遗存状况及功能转型发展目标,有助于深化北京古都地理色彩文脉构建及内涵提升,为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提供时空背景和文化支撑。■

注释:

①北京历史名园是指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能体现传统造园技艺的园林。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或北京某一区域内,对城市变迁或文化艺术发展产生过影响。历史名园还包括在北京市域范围内,依托文物古迹建设的园林。

猜你喜欢
明度风貌园林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基于Coloro色彩体系不同色深公式的颜色深度研究
包裹的一切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颜色三属性及其在图像调节中的应用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