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灯光在桂林溶洞独特空间语言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3 01:24杨华王一冰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溶洞桂林灯光

杨华,王一冰

(1.桂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四川 南充 637400)

一、引言

当灯光亮起,溶洞的视觉外观的变化就已经形成。灯光设计导致溶洞空间组织的视觉外观的转变是视觉艺术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最终所要考虑的视觉呈现。这项研究试图说明,通过戏剧灯光与溶洞视觉特征之间的对话,溶洞视觉外观的转变可否成为活跃的空间元素?积极融合灯光的戏剧性和美学性理论,能否充分地展示桂林溶洞的独特空间属性?

溶洞旅游品质根本上是依赖于光和场景的概念作为共同进化的过程以及观众所接收的视觉表征。溶洞内部空间体验的方向应是提供在外部空间无法获取的包围感、神秘感、压迫感等,而不是在内部溶洞中再形成一个与外部风景类似同样的布局。在戏剧中我们知道覆盖表演者皮肤的东西不一定是一件衣服或化妆品,有时候是照明效果,同理,在溶洞内部展示结果获得的某些光的“风景图像”掩盖了溶洞真正的肤色。笔者认为独特场景是一个必须被凸显的有形的物理空间,应该激励它散发自己的空间语言和空间表述。作为一名旅游者进入溶洞其目的是看看大自然如何塑造一个神奇的内部空间,而不是进入后看到一些人工缔造的雷同和相似的外部风景,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在外部欣赏风景来得更心旷神怡。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灯光作为一种富有能量的语汇,如何表达心理空间,如何做整体的视觉传达,笔者的研究寻求新的和不同的方式组合来改善作为视觉语言的灯光设计,立足点在于通过概念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尝试其他美学建议的替代方案。本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理论性,它基于理论和视觉磁性角度研究这些问题(及其环境),其主要方法程序是由笔者亲身观察国内外溶洞灯光设计受其启发和反思而来。另一方面,也研究光色彩,拯救隐藏在光色形式下的溶洞实质性,探索天然内部空间语境下的诗意和激发想象空间的能力。

> 图1 照明的方向和角度及其对演员面部表情的影响

> 图2 桂林七星岩溶洞

> 图3 西班牙内尔哈溶洞的逆光运用

> 图4 西班牙内尔哈溶洞的侧光运用

> 图5 西班牙内尔哈溶洞地图

此文的研究通过同一属性景区的类比方式来假设桂林溶洞灯光设计的可能性,现实中由于经费的限制可能无法将此研究理论付诸于场地实践,因此研究空间光情境的性格与游客的身体感知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这种关系从属于人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从属于交流体系。可以说灯光设计体现的是连接游客与溶洞的凝聚力,它不仅提供给游客以单纯的照明,而且要编撰出溶洞的肤色、形态、层次和历史形成等构面。因此,研究目标是:通过构成景区的视觉表征来了解戏剧空间设计(光、视觉特征和装饰)的针对性;分析桂林溶洞景观模式,核实溶洞景观模式在西方与东方文化之间的主题差异之处;验证所选时空主题的演变,以实现预期的假设性结果。与以前的溶洞研究不同,笔者提出的探索性视角研究旨在揭示光与空间之间对话的戏剧性和美学特征。一方面以戏剧灯光的原则来指导设计,让观众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喀斯特地貌,另一方面不涉及利益问题的实例,研究对象的情境化。特别是试图证明戏剧化灯光的参与能缓和各区域视觉感官的衔接过渡,更好地创造空间中不同区域之间必要的互动性。

三、光的戏剧性美学的应用

(一)光与影的关系

1.根据光分布和光通量,结合被照物体表面,戏剧人工照明系统分为五种方式。

(1)直接照明:所有光通量都射向被照物体的表面。使用该系统,会产生硬阴影和深阴影,其特点是亮度较大,并且存在眩光的危险。

(2)半直接照明:大部分光通量被引导到照射物体的表面,但是一小部分(10%~40%)通过天花板和墙壁中的反射被带到表面,或用半透明(玻璃、塑料等)做遮挡的灯,便属于这一类。获得的光效结果优于直接照明,因为它产生较少的刺眼阴影并降低眩光的危险。这种类型的照明通常通过在发光灯泡中放置合适的漫射装置来实现。

(3)间接照明:在该系统中,所有或几乎所有光通量(90%~100%)不是指向要照射的物体而是指向反射表面;另一方面,发光源设置在观察者的眼睛之外,这样观察者不会感觉到任何发光区域,只能看到照明区域,所取得的效果是最好的。因为这样照亮的物体没有对比度和亮度,没有横向阴影并且没有眩光,它是人造照明最接近自然照明的形式。特点是光线柔和,没有很强的阴影,因此可用于需要宁静平和氛围的空间。

(4)漫射照明:也称为混合照明。在这种情况下,大约一半的光束朝向下方,而另一半光束朝向上方,以使墙壁和天花板的光反射到被照物体的表面上。使用这种系统可以避免阴影和眩光,但被照物体看起来平坦,不会给人以浮雕的感觉,缺乏立体感。

(5)半间接和半漫射:大约有60%以上的光量首先照射到墙和顶棚上,只有少量光线间接照射到被照物体。光量的一小部分是由被照射面直接接收,但大部分被照射在天花板上,从而最终反射到被照明对象上。由于光遭受不同的反射,发光效率低,因此需要对浅色反射元件进行涂漆处理,获得的效果好,没有眩光和柔和的阴影。

2.按布光位方式。(图1)

(1)正面光:位于人的正面,产生一个扁平化效果,也就是说展现的线条,几乎没有立体感。相反,背面光,光从后面描绘轮廓,留下剪影的形象。

(2)侧面光:光从一侧照过去,把另一半留在阴影中,从而产生一条垂直的线,从面部中间分开创造一个很明显的明暗对比效果,揭露形态,强调皮肤上的毛孔和展现线条。

(3)四分之三光:光源的位置保持在侧面,只是角度为大约45度,边缘更接近扁平化的正面光和暗部反映光影柔和的造型。

(4)顶光:从上面落下的光,这种情况,正好从头顶上垂直落下,强调前额,面颊的骨骼,三角形鼻子得以凸显,立体感强烈。相反,眼睛留在阴影处显示出一个令人无法看清的莫测的表情。

(5)底光:当光源从一个很低的角度射来,物体下面部分的区域接收很大的光量,阴影有一个逆向的线路,对于顶光而言,这个光照表现出戏剧性和挑衅性。

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流石坝这些具有雕塑感的纹理、褶皱和颜色是已经出现在表皮中的特征,而不是属于某种外部特征(如光线)的属性。然而,灯光可以改变它们的外观。根据表皮被照亮的方式,在侧向聚焦照明下,褶皱会变得更加突出,在垂直投射光下凹凸就变得不明显,这都取决于光投射的强度和角度。

(二)光与色的关系

“空间戏剧性所发生的陈述更多是因为颜色而不是靠文字。颜色的选择根据应该表达的感觉,应该渲染的氛围,与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无关,但它必须看到语言。”(Pedro Almodóvar Citación:VIDAL,1988)光色指的是光线的颜色,也称为色光。色彩的基本属性分成色相、明度、彩度。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将颜色排列成圆形,称之为色相环,色相环中,相对180度的颜色称为“补色”,例如,红色的补色是绿色,黄色的补色是蓝色。明度指的是颜色的亮度,明度越高越接近白色,明度越低越接近黑色。彩度指的是颜色的鲜艳度,彩度越高越接近鲜艳的纯色,彩度越低越接近无彩色的黑白灰。

(三)光与场景的关系

Gill Camargo巩固了场景与光转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性,他称之为“共存关系”,以共存这一术语来描述场景与光之间的交流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两个过程不能单独看,要统一看,一个影响另一个,一个干预另一个。光和场景构成一个整体,场景是光,光是场景。观众看到的是协议的结果,是来自双方之间的谈判,而非重叠。在这种理解中,光的感觉应该伴随着场景的感觉,在三维元素构建的物质场景中。光的方向不会与场景确定的方向不同……(GILL Camargo,2012)。场景和光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性和共同进化的关系,提醒我们在视觉和光之间建立的身体和环境的关系才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例如在溶洞中,纹理、褶皱和颜色是已经包含在物理空间中的特征,而不是由外部因素(例如光)赋予的属性。但是,根据光的照明方式,它们可以改变外观。当被侧向焦点照射时,折叠变得更突出,而在垂直投射的光下,折叠变得平坦。根据光投射的强度和角度,颜色变得更强,纹理可以失去凹凸感。

根据场景的深度而变化,考虑到整个场景灯光本身,使用灯光实现的艺术表现力响应运动和文本的初衷,塑造出“性格演员”。如果用在环境布光上,可以充分显示景物的立体感、纵深感和质感,使景物层次分明。也就是说,“演员”将被视为一个雕塑元素。单个的巨大的或是奇特别致的石钟乳或石笋可以将它们看成主角,周围的石柱可以看成是配角,有独角戏,也可以有群体戏,将溶洞空间中的石柱排列分布成若干的戏份,并且,空间的光应该为“演员们”提供适当的范围。

四、桂林溶洞现状与灯光设计分析

桂林市地下喀斯特溶洞景观的形成,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经过几十万年、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和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从而逐渐形成石笋、石幔、石钟乳等千姿百态的洞中奇观。通过实地调查,总结桂林溶洞旅游大致特征,了解桂林七星岩、芦笛岩、银子岩这些桂林代表性溶洞景区的灯光设计现状。由于溶洞成因的科学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不能构成对旅游者而言的旅游差异化吸引因素,因此溶洞旅游产品具有高度雷同性,加上设计观念的落后性,导致花花绿绿的灯光让人感觉进了一个大型的舞厅,紊乱的光色关系,完全没有设计及色彩科学理论依据(图2),多点光源的照射使石钟乳产生多重叠阴影,严重扰乱了石钟乳本身的造型形态。灯光色彩明度、彩度、色相基本处于杂乱无章的次序。整个画面的视觉效果犹如石钟乳患了皮肤病,出现极不舒适的色调。失去基调色的画质弱化了本该是立体明暗关系的和谐节奏。

通过观众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了基础的第一手资料。游客的溶洞旅游情绪调查(以七星岩溶洞为例,受访游客多为桂林在校大学生),受访总人数为30人。进入溶洞10分钟后,22人感觉兴奋新奇,约为总人数的73%,情绪慢慢高昂、感受独特的地下空间;在35分钟左右,有10人,约为总人数的33%,选择“很兴奋”,激动的心情达到最大限度,但很快由于溶洞中的灯光色彩混乱而强烈,导致视觉在强力的刺激下,迅速产生审美疲劳,游览兴致大幅下降;60分钟以后,由于体力上的消耗,加上旅游活动单一,旅游者溶洞观光新奇感下降,仅4人,约总人数的12%选择“较兴奋”;20人,约为总人数60%的旅游者选择“还可以”“很一般”“平淡无味”的情感状态;其他6人,约为总人数的18%,这些旅游者选择“感官难受及不适应”。问卷整体评估,大家对溶洞内的灯光设计感受是较为不满意。

灯光设计担负着转译视觉信息的解释职责,但如果认识不到这样的职责,就会打乱正常形式的语境,混淆模糊游客的视觉特性的概念。溶洞内的装饰是把光当成一种背景材料。在符号学的视野中,装饰的原始任务是代表这个地方,即地理性的,它也可以意味着时间,历史形成过程,除了在空间和时间上确定行为的符号功能之外,人的心理经验也是。那么游客需要了解的溶洞空间结构在哪里?石钟乳在哪里?这些错译的信息被游客接受,那么游客的空间定义如何解码?他们是在哪里?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笔者认为旅游体验的大忌应该是在人与物之间的交流路径中发生不恰当的空间错位。

五、国外溶洞灯光设计案例分析——以西班牙的内尔哈溶洞为例

内尔哈溶洞(Cueva de Nerja)位于西班牙南部马拉加地区,是西班牙境内最知名的溶洞之一。从洞内的灯光布局可以看出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戏剧美学理论来设计的,如图3采用远处的逆光效果,拉伸了场景的纵深感,使巨大的石柱产生剪影的视觉效果,像一只眼睛的意象。图4运用的是侧光使右边的石柱群体产生强烈的褶皱雕塑感,明暗层次分明,基色调明确而清晰,视觉接受度舒适。

内尔哈溶洞地图还为旅游者提供最佳摄影位置建议,每个位置的出发点都是以戏剧场景中观众所欣赏的角度为依托(图5)。因此,旅游者整个游览过程中都是置身在一个巨大的连续的剧本中。与中国的溶洞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没有杂乱无章的灯光秀,只是采用最简单的戏剧性装饰照明,而且对灯的温度也有严格的要求,灯光长期照射产生一定的温度会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加速苔藓的生长速度从而损坏溶洞,还有许多其他措施来严加保护。最值得一提的是内尔哈洞穴内的表演厅平时会举办演奏会,这已经成为该洞穴的一大特色。在具有悠久历史的洞穴中既可欣赏多姿多彩的石笋和石钟乳,也可观赏精彩绝伦的音乐表演,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旅程。

结论

这项研究搜索了桂林各大知名溶洞的灯光场景布置,评价溶洞的地貌特征和色彩灯光形成的现场视觉外观的转换、空间组织的体验等等是否存在恰当性与设计性。这种恰当与设计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源于溶洞之光和观众的视觉特征之间的持续对话,是探讨溶洞独特内部空间中使用戏剧灯光照明思路与观众接收的视觉反射之间建立的交流和反思,此外,激活旅游者视觉认知和感知,给旅游者留下深刻体验才是溶洞旅游产品升级开发的关键。■

猜你喜欢
溶洞桂林灯光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桂林行
来一场灯光派对
出发吧,去溶洞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乐!乘动车,看桂林
隧道特大溶洞处理施工技术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