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与火的幻化
——陕北富县熏画的色彩探析

2020-06-03 01:24崔超楠邱春婷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富县五色陕北

崔超楠,邱春婷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西安 710048)

一、陕北富县熏画艺术的历史脉络

富县古时称为鄜州,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由于历史上的交通闭塞,外来文化的传入影响较少,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对隔绝,使得其他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在陕北民间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陕北富县熏画与剪纸是姊妹艺术,熏画在明代就有了剪纸的样子,到清代就有了碗架云子花。(图1、图2)

云子花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图案,然后用煤油灯或桦树皮熏在麻纸上潮湿的剪纸,熏至浓黑时取下剪纸即成为黑白分明的云子花,是在当地传统碗架云子的基础上形成的,图案多为一些吉祥纹饰。因为碗架正面敞开,为了防止尘土及蚊虫,也为了美化居住空间,在这一需求上每逢年节喜事或装饰居室的时候,当地的农家妇女,将剪纸、熏样、绘彩融为一体,在炕头、碗架处贴上五彩的熏画,五彩缤纷,色彩艳丽,体现出年节喜事红火热闹的喜庆氛围。

富县熏画是一种新的陕北民间艺术表现语言,既满足了自身的生活需求又创作出了独属于陕北民间的视觉艺术形象,同时也体现出陕北黄土高原上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愿望、寄托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陕北富县这一地域所特有的将剪纸、熏样综合应用的艺术形式,是具有当地浓厚的黄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民俗美术载体。

陕北富县熏画传承方式与大多数民间美术的延续方式相同,是民间大众以手口相传方式为主。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家庭已不使用碗架而改为使用新式的橱柜,现在熏画已由原来的生活装饰品逐渐演变为工艺装饰品。

二、陕北富县熏画制作过程

陕北富县熏画一般以陕北农村的生活题材如动植物或人物为主题,按照人们心中的意向或赋予事物的特定意义进行造型,呈现出画面所需表达的质朴和存善的思想。

1.先在熏画板表面撒一层水,再覆盖一层宣纸,轻推宣纸里的小气泡,使宣纸完整地与熏画板贴合。

2.在潮湿的宣纸上将剪好的熏样平铺,轻揉宣纸使熏样能与底层的贴纸完全贴合。在宣纸贴合熏板的过程中,缓慢往熏板上浇水,使宣纸与熏样的粘合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可以推出去。

3.在宣纸还潮湿时,用松脂,桦树皮或煤油灯反复熏烤,让火焰均匀缓慢地游走在宣纸上,以保证熏得均匀。

4.待烟将纸熏干把熏板拿至外间晾晒,大约10分钟,轻轻揭下花样,一幅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熏画就制作出来了。

5.用黑底色做骨架,充分利用原色,填涂艳丽的颜色以示吉祥。

三、陕北富县熏画艺术色彩的构成分析

(一)色彩具有主观意识的装饰性

陕北民间美术色彩是对自然色彩的概括和夸张,色彩明快,受长期生活实践观念及民俗喜事用途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功能。

陕北熏画的创造者来自黄土高原上辛勤劳作的农家巧妇,因为她们对自身的需求最为了解,主观意识表达强烈,所创造之物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或是表现庄稼丰收的劳动场面,表现男女爱情向往幸福婚姻的题材,表现敬畏神灵的题材,或是赞颂真、善、美的民间故事题材,巧妇们将实用与审美结合于一体,使熏画有了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具备了形式美感,从而体现出了特殊的装饰魅力。陕北富县熏画,按照民间流传的“软靠硬,色不愣”的配色口诀,将红、紫、黑定义为硬色,黄、绿、桃红定义为软色,追求热情奔放、对比强烈的色彩氛围。

> 图2 碗架云子(左)与对子花(右)

> 图3 丰收图(左)及熏画暖色调配色方案(右)

> 图4 垂钓图(左)及熏画冷色调配色方案(右)

> 图5 满园春色(左)及常用五色配色方案(右)

如图3暖色调熏画的画面中讲述了丰收的场景,图纸构图饱满,画面不留空白,以黑色为底色,大量应用了桃红、青葱绿并点缀靛青和鹅黄等色来渲染出丰收摘瓜果的场景,故事感染力极强,以错落有序的形体之间的呼应变化来烘托丰收的氛围,蕴含家庭兴旺、日子红火等寓意。

在陕北富县熏画的配色里,巧妇们对于色彩的描述大都是红色、蓝色、黄色等,因为在巧妇们心中品红、朱红、酡红、枣红都可以统一叫红色,鹅黄、橙黄、姜黄、缃色都叫黄色,这种局限来自她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自主意识的认知。但对于色彩的细分,在明代董说《西游补》里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百家衣的色彩描写:“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这一色百家衣,舍与我吧!你不与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苹色、断肠色、绿杨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酱色、天玄色、桃红色、玉色、莲肉色、青莲色、银青色、鱼肚白色、水墨色、石蓝色、芦花色、绿色、五色、锦色、荔枝色、珊瑚色、鸭头绿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在这段话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于色彩的划分已经达到了十分精准的地步。

在冷色调的熏画里,如图4垂钓图中生动的描述了老汉身披蓑衣,咬着烟斗在江边垂钓的场景。画面中充斥着象征多子多福美好寓意的图案,在画面左边有着鼠咬天开的造型,意思是天地合一的扣碗宇宙,鼠咬天开,化生人类万物。还有猴子抱子吃桃及鱼戏莲、凤戏牡丹等造型都暗喻着繁衍子嗣的美好愿望。在配色上应用了大量的蓝色,点缀着绀青、桃红、石榴红等色,画面整体呈冷色调但还是给人一种欢快、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感受。

陕北熏画的剪样构图对称、饱满,不大面积留白,在熏制后不会出现大块的黑色,之后对熏样绘以对比强烈的色彩,在少许黑色的背景衬托下,熏画构图丰满,故事感染力极强,突破时空,使形体之间变化呼应,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

(二)色彩具有观念性

民间美术的色彩不仅是供赏心悦目的审美对象,还是民间社区“集体表象”的反映,是民众集体意识传达的方式。陕北民间美术用色彩来表达出民间大众不同的观念,结合色彩本身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在设色上更加重视色彩的视觉效果,整体色调表现更加鲜艳、明快、热烈。

人们对色彩的应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是一个精神架构。如:在民间家中若有长辈去世,守孝的三年期间春节不能贴红色的春联,第二三年可以贴黄色、绿色的春联;在中国的端午节,巧手的妇人会制作粽子香包,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用五色的丝线弦扣成索用于辟邪驱瘟。

熏画典型的代表作里《鱼戏莲花》《凤戏牡丹》《老鼠吃葡萄》等都是运用幸福如意的图案,其寓意都给了人们心理暗示。鼠是子神,与鱼含义相同,鱼、莲图案也是天地交合、男女繁衍相交的文化内涵,都是属于繁衍的符号。从这些暗藏婚俗生育的符号和象征热烈幸福的颜色里都不难看出,色彩的情调与民族的文化观念相重叠时,与人们的切身生活、评判标准以及期望的心愿出现共鸣,自然更具有亲和力。

(三)色彩具有象征性

色彩的象征性是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色彩作为一种观念或理智的表征,这种象征性的意义产生于人对色彩的特定联想。熏画色彩很多的颜色都有特定的含义,而这些色彩所具有的客观意义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象征意义。

我国的色彩艺术“五色说”的长期流传,是建立在东方哲学五行观念基础上的原始自发色彩观念的反映。但五色的审美观源于五色的定位,“五行色”即是“五色”,在五行学说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红即赤,在阴阳五行中代表火,为吉祥之色,是贯穿华夏历史的深厚底色。黄,在五行学说中代表着大地,被誉为阳光和土地的色彩,陕北富县的艺人们在创作时似乎特别钟爱于使用黄色系的颜色,可能是因为养育他们祖祖辈辈的黄土高原是黄色的,也或许是因为她们的母亲河黄河。青,在中国民间为蓝色,常与草木、东方、春天、生长等意象密切相关。黑,在五方是冬天和北方的象征。白,在五行说里代表金,是西方的象征。

人们对色彩的应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把“五色”与五方、五时、五行等相对相连,反映人与客观现实的实践关系,以及在这其中蕴含的功利内涵。陕北富县熏画里少量的留白令整个画面都轻快明亮,在熏画的上色过程中无形中都会遵循“五色”所带给人们的色彩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五色”观念的影响下,富县熏画在绘彩上大量使用了五色,如图5大量应用了如鹅黄、土黄等黄色系的颜色,或许是因为黄土高原的土地养育了富县祖祖辈辈的人们,因此在每幅熏画中都会大量应用到黄色,巧妇们似乎特别偏爱这个颜色。熏画中点缀蓝色、绿色,希望用象征生命活力的颜色为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丝润饰。红色所象征的驱邪避灾的含义与百姓的意愿交织重叠,熏画色彩的观念性正好迎合了这一精神需求。

四、结语

熏画的用色往往用三色辅以黑白两色,色彩单纯浓烈,是艺人们在自然与生活中发现的最美的色彩,它也体现了富县的民间风貌,人民的审美意识。它用一种夸张的寓意性手法来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诉求,这种象征、符号、寓意性的表现手法是陕北民间特有的文化产物。

富县熏画是陕北民间文化滋养成长的艺术之花,它表达着人类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展现出自然与乡间民俗的密切关系,它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这些淳朴而具有真实感情色彩的作品中能体会到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

猜你喜欢
富县五色陕北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综合物探方法在陕西富县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一说”在延伸,“一说”在扩展——富县“两说一联”版本升级
五色呈祥——谈一谈作品“时来运转”带来的创作思考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党建地图·陕北
五色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