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兰德娄的戏剧创作特色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探究

2020-06-03 04:02余丹
戏剧之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戏中戏

余丹

【摘 要】皮兰德娄是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他凭借自己对传统的戏剧模式的突破与继承,以及对人性和戏剧理论的深层探讨,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推崇。本文从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中的“戏中戏结构”出发,探讨了他的戏剧创作特色与主题表达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着重分析了作家在剧作中透过特殊的戏剧结构对多维主题的哲学思辨,以及对戏剧理论的重新建构。

【关键词】皮兰德娄;戏剧理论;戏中戏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028-02

路易吉·皮兰德娄是20世纪意大利戏剧剧坛上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于193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创作了43个剧本,其中《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在这部戏剧作品中,他通过戏中戏的戏剧结构,让作品不仅有了多重的主题意蕴,更在这种模式下探讨了他独特的戏剧理论。

皮兰德娄的戏剧总是透过戏剧结构营造的“怪诞”表象,传达出更深层次的对于人生信念的哲学思辨。他曾明确指出,世界上有两类戏剧作家,一种是通过写作感受到乐趣,并以此为满足的作家。但是“还有其他一些作家,他们除了追求的这种乐趣以外,还感到一种更深刻的精神需要,为了这种需要,他们只写那些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并从中获得普遍价值的人物事件和自然景色,这些作家更确切地说,是富于哲理性的作家。我不幸是属于后者。”[1]这种对人生哲学的思辨伴随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尤其是在后期的戏剧创作中,他经历了家庭破产、妻子患精神疾病,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阴影,对于人生的悲剧性与真实的本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他的代表作品《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正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手法生动表现出了他对于“人”这一永恒主题的独特思考。

自古以来,“戏中戏”的戏剧结构模式一直都是众多剧作家们最喜欢的戏剧结构模式之一。所谓“戏中戏”,即是指一部戏剧之中又套演该戏剧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2]如在《哈姆莱特》中,“戏中戏”结构对于哈姆莱特确认叔父是杀父仇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派戏剧中,“戏中戏”因其特有的双关属性,受到了很多剧作家的欢迎,作為荒诞派戏剧代表的皮兰德娄对于这种戏剧模式更是青睐有加。

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中,戏中戏结构贯穿始终,可以说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这出戏剧的成功。这部剧作同传统的“戏中戏”结构一样,由两条线索组成。第一条线索就是由角色所构成的“角色戏”,六个误入剧场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为了得到剧场经理的认可,开始在舞台上讲述自己作为一个角色的命运故事。他们时而通过简单的叙述,时而又通过亲自演绎将自身的故事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戏中戏”中的角色戏部分。第二条线索则是由最开始出现在舞台上的剧场演员构成,也就是所谓的“演员戏”,因其串联起整部剧作,也被称为“正戏”或“框架戏”。他们是和“六个角色”相对应而出现的,当角色在舞台中央占据主导地位进行叙述和表演时,他们就退到边缘位置,成为“舞台上的观众”,而当“角色”退居到舞台边缘时,他们又会占据舞台中心,成为“舞台上的演员”。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剧作的多重主题内涵。

首先在“戏中戏”这一演进线索中,作者从“六个角色”混乱而痛苦的人生经历出发,表现出了人生充满悲剧性。在“戏中戏”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面临自己当前的命运困境,父亲差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自己的继女发生关系,陷入了“乱伦”的痛苦沼泽之中;大女儿为了帮助母亲缓解生计压力,中了帕奇夫人的圈套,跌入了堕落的深渊;母亲则陷入了丧夫、生活压力大以及大儿子不接受自己的痛苦中;大儿子则陷入了自己家庭被侵犯的愤怒和焦虑中;小儿子和小女儿目睹着这一切,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作为一家人,他们彼此之间无法理解,甚至还相互仇视,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毁灭。这些事情看起来荒诞离奇,但是在当时的战后环境中,痛苦、愤怒、焦虑、恐惧、仇视等这样的负面情绪已经成为当时的意大利人最普遍的共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皮兰德娄意图借由这样一个故事,阐述在这样被扭曲的情绪氛围中,作为人的最终命运走向必然是充满悲剧性的。

而在“戏中戏”中,作者不仅仅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他通过这“六个角色”更深层次地探究了人类悲剧的本源。父亲这个角色在剧中曾说:“事情坏就坏在这里,坏在说话上!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特殊的内心世界!先生,假如我说话时掺进了我心里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来加以理解,我们怎么还能够互相了解呢?我们自以为了解,其实根本就不了解!”[3]父亲的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造成人们悲剧的本源其实就是沟通的困难,大家彼此都需要心理上的安慰,但总是被误解,甚至还可能被伤害。这些“不健全”的人的心理状态,被剧作家以这样一种戏剧舞台表演而呈现出来,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是戏剧大师,更是挖掘“人类通病”的社会心理大师。

皮兰德娄通过“戏中戏”戏剧结构,不仅探讨了人的悲剧及其本源,还探讨了真实与虚构的问题。从“正戏”与“戏中戏”之间的嵌套部分出发,在每一个交集点,剧作家都通过“演员”与“角色”的口吻,探讨了“真”与“假”的问题。比如说从一开始,角色进入剧场打断演员的表演时,经理和作为角色的父亲就有一场关于“真”“假”的辩论,父亲认为,不朽的作品则是有生命的,和演员相对的角色是不死的,他们与天地共存。在后期“演员”开始排演“角色”的戏份的时候,演员形象不符、场景错乱,常常令“角色”抓狂,这些粗糙的模仿是完全虚假的,是不被“角色”所接受的。为了让“演员”感受到真实的力量,“角色”搭建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而随着这个真实场景的搭建,帕奇夫人出现了,正如剧作家在剧作中所表述的那样,一个真实的舞台布景就会奇迹般出现。剧作家通过这样一个情节设置,既巧妙联系了“正戏”和“戏中戏”结构,又通过这一个场景表现出了一种对于“真实”的本质倾向。

最后,戏剧舞台几乎完全交给了角色呈现,这种重心上的转移,一方面是剧作家本身目光的转移;另一方面也是剧作家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所表露出来的真正意图,那些关于“真”和“假”的哲学思辨,在剧情走到结尾时,剧作家似乎已经有答案了。这也正是契合了他一贯的戏剧理论,他认为演员、舞台、导演等都是粗糙的模仿,对剧本而言不仅没有还原,甚至还有荒唐的改动。在皮兰德娄的这部剧作中,“角色”的真实性正是在于他们对于生活本质的反映与触及,而演员在表演时意图矫饰太平,这完全违背了“角色”、违背了剧本,也违背了真实的本质。在遵循真实原则的剧本艺术与遵循现实原则的表演艺术之间,皮兰德娄更偏重于前者。[4]

戏中戏结构的双重性可以将剧作的主题不断拓宽升华,这种特性恰恰符合了皮兰德娄的哲学思辨性,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中,他通过对“正戏”与“戏中戏”的编排,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辨,人生是充满悲剧性的,在所有的巧合、幽默、情绪之下,隐藏着无限的悲剧,而究其悲剧本源,则是来自沟通障碍引起的漠视与仇恨,这是将人类导向命运悲剧的本质因素。

皮兰德娄是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他不仅仅是靠对传统戏剧模式的突破与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埋藏在这种特殊的创作手法下的作者的主题表达,他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辨,将自己对人类生存境况的体悟与忧虑放置在戏剧创作中,正是对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1]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方小缇.试论“戏中戏”在剧作中的审美作用[J].戏剧文学,2008,(04):88-90.

[3]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4]伍茂源.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对立系统[J].四川戏剧,2012,(02):36-39.

猜你喜欢
戏中戏
论粤剧《梦·红船》的剧作技法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
新媒体语境下微动画的视听表达
戏剧之我见——《我爱桃花》小剧场话剧的探索精神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