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风貌评价及其影响因子的探讨与分析

2020-06-04 07:58苏剑鸣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影响因子评价体系

苏剑鸣

【摘要】城市风貌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综合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显性因素以及隐性因素构成的宏观分析框架,并对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建立了完整的城市风貌评价体系。本文在城市风貌评价以及城市特色建设方面具有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风貌;影响因子;评价体系

1、研究的背景

近年我国诸多城市都把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关注点之一,然而,由于缺少对城市风貌系统深层次的研究和完整的认识,缺乏科学全面的城市风貌评价体系,使得我国城市风貌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城市风貌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和认识,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能客观、全面、准确地描述城市风貌品质的参数集合。

2、研究的方法

2.1 城市风貌的认知特征

城市风貌的感知过程,与一部电影的体验相似,一帧一帧直观的画面(显性视觉因素)影响人们的判断,此外还有台词、配乐等难以实物化,但是却影响甚至决定整体思考和理解的“隐性因素”。城市风貌系统包括城市表层的显性形态和城市深层次的隐性形态两个层次的风貌构成要素,其中,隐性风貌要素是依附于显性风貌要素而存在的,且能够作为显性风貌要素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关联渗透,最终可以组成一座城市的风貌评价体系。

2.2 城市风貌构成分析以及影响因子确定的方法

(1)层次法:即将城市的显性形态风貌构成要素分为宏观即城市总体层次的要素如路网格局、主要天际线、至高点、城市分区、绿地系统、广场系统等,中观层次的要素如区中心、一条街、建筑群、江河湖滨岸线带、城市航空港、陆地出入口等,微观层次的要素如小广场、小游园、花坛、路灯、建筑外形、铺地、喷水等。

(2)类型法:由原型推演出的各种类型形成各种集合,以此为根据进行对照划分。这一方法一般要结合具体实例,和层次法等其它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3)情景模拟法:即对于城市中可以产生特殊感受的空间、构图、色彩等因素,尝试还原和重现,在过程中评估因素对于特殊感受的必要性程度。

(4)人群调查法:隐形因素往往是相对主观的,需要对人群进行调查,量化主观感受的相似程度,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重合度最高的因子进行提取。

本文采用针对城市风貌特色主要影响因素的网络问卷调查结合层次法及类型法来建立基于城市风貌影响因子而构建的评价体系。

3、城市风貌的评价体系框架的初步构建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针对全国各地区不同年龄段的总计200人次的有效抽样结果,得到了对于中国部分城市的特色与吸引度投票结果(如下图1),可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杭州、苏州、南京、青岛等城市具有明显的城市特色与吸引力,其中对于杭州市的认同比例最高,达到60%以上。与此同时,出对于所选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影响因素的评价结果如下(图2):人文历史(占比35.38%),生态气候(占比32.31%),建筑街道(占比23.08%),卫生环境(占比9.23%),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建构初步的评价体系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两大类,其中显性因素包括城市色彩、城市建筑、城市空间等一级因子,隐性因素包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文资源等一级因子,在下文中分别对各因子的主要构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相关。

4、城市风貌影响因子与城市风貌评价体系分析与建立

4.1显性因素相关因子

4.1.1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其空间中所有物体(建筑物、构筑物等)外部能够被感知的色彩的总和,是衡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色彩感觉,或明艳,或深沉,不管是宏观感受,还是细节观察,色彩总是形成城市第一印象的关键要素。其中包括许多衡量方向,比如色调冷暖、色彩特征、色彩运用手法等,不同程度上反应出城市的色彩风貌。对城市色彩进行分析时,可以利用“点-线-面”的分析原则,在主要城区和建成区中,形成局部城市色彩景观节点——部分城市色彩界面控制带——城市建筑色彩控制片区的构架分析。一般可有冷灰色系、暖灰色系、重彩色系、淡彩色系、中灰色系等类别。

4.1.2城市建筑

(1)建筑单体:建筑单体作为城市整体中的一个类似于点的元素,具有非常深刻的作用,例如朗香教堂对于法国浮日山区小镇的作用,可以说是一座建筑引领一座城市。而建筑单体对于城市的“引领作用”,根据其自身特色与城市的融合关系的不同,最终效果也不同。研究时可以有古建筑单体、地标性新建筑、其他特色单体建筑等类型,作为风貌影响因子时多以数量、体量、分布情况等作为量化标准。

(2)建筑区域:建筑区域是形成城市风貌的主体部分,在城市规划层面,区域是整个城市的组成部分,区域的建筑特点可以作为了解、评价一个城市的基础。建筑区域可以包含历史遗迹区、文化园区、特色居住区、老城区、商业建筑区等诸多形式,在分析时多以区域的特点、风格相似程度、城市中的位置等作为衡量标准。

(3)历史遗迹:历史遗迹包含古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区域部分内容,之所以单列一项是因为历史遗迹对于城市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城市发展起来的人文基础,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体现出一定的藝术价值。研究时以区域表面机理、整体风格、保留与改建等要素的特点和现存情况为主要考量内容。

4.1.3城市环境

(1)道路格局:城市道路是感受城市的直接通道,不同的城市规划会有不同的道路。现代道路与绿化越来越趋同,人们甚至经常难以分辨一条道路是哪座城市的,因为一方面需要建筑作为坐标系参考,另一方面道路本身的特点也被忽略。不同的道路组织管理模式,包括道路绿地组织模式、城市道路网形式,不同的道路分布和密集程度等会带来不同的道路感受,也就在城市感受上做到了差异化。

(2)水系结构:东方山水体系对于中国城市文化来说,类似于一种标签的作用,水景对于整个城市景观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水域可以给整个城市构图和天际线带来纯净感,所以研究城市水系也是重要的评估过程。水系结构大多包括水体面积占城区比例、水体形态与分布情况等内容,此外,江、河、湖、海的規模和景观也是不同的,人工所建和天然形成也有明显区别。

(3)绿地系统:现代城市的绿化大部分是利用绿地系统来实现,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统一的整体考量,其中城中绿化面积以及绿化植株种类和组织方式等作为主要衡量因子,评估时对于城市的特色树种、花卉,特殊的景观带处理方法等也可以纳入体系。

(4)地方气候:城市给人的感受中有无法轻易改变的一个方面,即城市的地方气候,它更直观也更强烈,人们在一个城市中旅行、生活、工作,或许会慢慢对建筑景观疲惫而产生遗忘,但是气候确实每时每刻能影响到人们的心情。现代的“网红文化”对于城市来说,气候的拟人化类比使得不同的气候变成了一个城市的“个性脾气”。对地方气候衡量时主要以气候类型与各季节舒适度作为评估内容,但是这类因子往往是无法改变的消极因子。

(5)环境品质:无论什么类型的城市,干净整洁是城市风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产生差异化的城市特色。所以此项评价,应以环境受污染程度、治理情况等作为衡量因子。

4.1.4城市空间

对于一个城市的感觉,不论是视觉感受,还是身体知觉,最终要归结到一个城市的不同空间上,特殊的空间特性,也就带来了城市的差异化。

(1)通达程度:通达程度指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程度,立足于城市的交通体系,除了人的行为感受之外还有视线上的“可见性”,通透的空间与闭塞的空间也就产生了两个层面的评估方式。

(2)可识别程度: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评价城市风貌的主体对象,现代城市的趋同化和差异化也正体现在诸多公共空间的可识别程度上。易于识别的公共空间往往是在独特地域文化、历史沉淀等元素的基础上设计建造的,此外色彩关系、景观处理等的细节营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差异化程度:差异化主要是对城市景观、城市空间的独特性来说,例如各个城市的步行街虽然具有大同小异的功能,但是在空间感受上却有许多不同,街道狭小曲折与街道宽敞明亮的步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差异化程度是空间特性积累形成的城市特点。

4.2隐性因素相关因子

隐性因素往往更多偏向于感受,比如评价城市生活“烟火气”浓重,“人情味”少等。这些因子难以拿出实例让听众有相同感受,因为这更多是主观的,是个体感觉出来的,但是隐性因素绝对不是虚幻的。城市给人的感受,往往由互动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了个体间的感受,一个没有“人”的城市实际上是一堆废墟,城市需要人气,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以及人的活动,最终也构成了城市的风貌。

4.2.1历史文化

城市定位往往不是凭空建立的,它是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形成,经过近现代的不断发展而最终确定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独特的建筑形态、街道形制、图案语汇、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都在无形之中慢慢养成,这是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产生的。对历史文化研究时,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相关的建筑及产品,以及各类工艺、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文化遗产。

4.2.2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是更易感受到的城市形象。比如特色的饮食习惯和食材、特色的民俗活动、特色的节日器物、特色的地域节日,当地居民的道德修养、精神风貌等,这些因素往往是人们对一个城市产生情绪连接,甚至是所谓归属感的决定性因素。

4.2.3人文资源

人是城市的活力来源,没有人气的城市会变成一个空壳,而人文资源是一个城市内里情怀与格调的重要体现,其中包括宗教(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和宗教节日等)、节假日(历史纪念日、国际文化节等)、方言、人口密度与年龄分布等影响因子。

4.3城市风貌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于上文中城市风貌影响因子的具体内容及其在城市风貌认知与评价中的作用,可以得出以下城市风貌评价体系(表1)。

参考文献:

[1]蔡晓丰.城市风貌的解析与控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张昊.基于敏感度的武汉城市特色风貌空间等级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

[3]罗赵升,马育萍.城市景观形态设计研究——以昆明呈贡为例[J].中外建筑,2009年09期.

基金: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201910359201)

猜你喜欢
影响因子评价体系
基于个性化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算法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云雾物理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虚拟仿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