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04 18:15林雅情甘萌雨卢嘉新
台湾农业探索 2020年2期
关键词:福建省影响因素

林雅情 甘萌雨 卢嘉新

摘 要:【目的/意义】以福建省为案例地,探究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借助ARCGIS软件进行GIS空间分析,结合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估值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的态势;在空间分布均衡性上,于9个地级市间分布较不均衡,且空间分布密度上显示研究资源点在龙岩市形成显著的一级集聚地;通过空间聚类分析进一步发现红色资源在空间整体上呈“哑铃结构”,即在闽西三明、龙岩、武夷山一带与福州、厦门沿海地区较为密集;在影响因素上,革命历史遗迹、地形地貌、交通可达性、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政策环境等因素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作用显著。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20)02-0070-06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 By taking Fujian Province as a cas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we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Methods/Procedures】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software,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by combin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unbalanced index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Results/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showed a tendency of agglomeration.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equilibrium, the distribution among the 9 prefecture-level cities was unbalanced,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indicated that the research resource points formed a significant first-level agglomeration in Longyan City. Through the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it was further found that the red resources were "dumbbell structure" in space as a whole, that was, they were more dense in Sanming, Longyan and Mount Wuyi in Western Fujian and the coastal areas of Fuzhou and Xiamen.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factors as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sites, landform, accessi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overall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Fujian Province

旅游資源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内物质环境、自然文化价值及功能活动等要素之间的空间属性与内在联系,是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1]。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差异性,不仅会影响旅游者的时空行为,同时也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开发时序和规模效益。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者就已经就旅游空间结构开展相关研究,Christaller提出了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将形成扩散范围的问题,随后Smith运用由多种旅游空间描述的数学或地理方法尝试定量化旅游空间结构[2-3]。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不少成熟的模型,这些模型较多的是对生态资源、A级景区、农业旅游和基于特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开发战略进行分析[4-7]。

红色旅游是政治思想与现代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专项旅游。国外针对红色旅游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欧洲,主要针对红色遗址的概念[8]、保护与利用[9]、价值探讨[10]等方面开展研究。2004年Rioux[11]对我国江西、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就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特征进行探讨。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与现代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专项旅游,在具备旅游业自身特点的同时,因其活动过程中传承着革命精神,相较于一般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和政治意义。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红色旅游方面陆续开展研究,红色旅游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也在逐年增长,研究领域主要表现在红色旅游规划与开发[12-13]、红色旅游发展战略[14-15]、红色旅游价值研究[16-17]和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18-20]等方面。从文献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多是针对红色旅游的产品设计、发展模式、经济及教育价值等方面开展研究,而从地理学的空间结构视角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以福建省为案例地,从空间结构的视角探析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析空间分布差异的形成机制,以期为充分发挥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作为被列入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龙岩、三明为主的闽西革命老区,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在此开辟出革命之春,遗存了大量的红色文化印记。且福建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前线和对台工作前沿,独特的地理位置促成了其独具八闽特色的红色资源。当前,福建省依托数量充足、文化内涵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积极主动地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但在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红色旅游景区与周边县市日趋同质化、主题不鲜明、跨区域合作较少等问题,因此研究其资源分布特征,以期为优化区域红色旅游空间格局提供参考。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包括:(1)405个红色旅游资源点数据,主要是来自于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印发的《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0)》、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主管单位网站以及公开出版物公布的资源数据;(2)福建省405个红色旅游资源点的空间位置信息,主要是提取于百度坐標系,借助ARCGIS 10.4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

1.3 研究方法

2 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类型特征

首先在ARCGIS 10.4软件中输入福建省405个红色旅游资源点的空间位置信息,使用ARCGIS中平均最邻近工具计算点要素与其最邻近点要素之间的平均距离,得到其最近邻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最邻近指数R值为0.45(介于0~1),P值小于0.05,Z得分为-21.3,通过数理特征检验,说明在全省范围内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凝聚型分布。

2.2 空间均衡特征

按照公式3进行计算,不均衡指数值为0.0012,表示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在9个地级市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特征。结合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图1),检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集中程度。红色旅游资源市际分布主要集中在三明市、龙岩市和南平市,其中三明市红色资源数量最多(87处)。而相比较下,莆田市和厦门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最少,各分布21处红色旅游资源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同样体现在福建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地拥有的资源数量的差异,闽西内陆地区的3个地级市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超过半数,而东部沿海地区6个地级市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仅为总数的46%。

2.3 空间密度特征

利用ARCGIS 10.4的Point Density方法生成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密度图,更加直观地看出红色资源在省内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差异。采取Jenks分级法,将生成的密度图分为5个等级,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主要集中在以三明、龙岩和南平为重点的闽西地区以及厦门、泉州、莆田和福州4处沿海地区,这两个片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密集。其中古田会议旧址、长汀红色小上海景区和连城新泉整训旧址等龙岩市红色景区核密度值最小,各资源点分布集聚。

2.4 空间关联特征

根据点要素创建泰森多边形,每个泰森多边形中的点到相应离散点的距离最近,将405个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转化为384个泰森多边形,以此作为导入GEODA软件中权重数据来源,计算得到红色资源间的空间潜在关联程度。其中墨兰指数为0.448,Z值为15.22,墨兰指数为正数且通过了置信度为99.9%的Z检验,表明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空间正相关性,资源点在9个地级市间趋于集聚特征。

moran散点图通常用来表示要素在空间的局部联系形式,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在第一象限,呈现出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同是高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集聚特征。本文通过莫兰指数表明要素在区域内呈空间正相关性,在此基础上LISA聚类地图则更加直观地表示红色旅游资源在9个地级市的分布情况及与周边县市间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一种归纳的方式将红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模式分为高-高、低-低、低-高、高-低及不显著5种,并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泰森多边形LISA聚类图分析可得,红色旅游资源在9个地级市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福建省中部地区集聚模式呈高-高模式,主要包括南平西部、宁德东部和泉州西部等地区。泰森多边形的特性决定其面积越大则点要素在空间上越分散,因此高-高集聚区的泰森多边型面积较大,表示红色旅游资源在该区域分布密度就小。反之,在龙岩、厦门和福州的沿海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面积都较小,说明这些地区的空间密度小,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在于闽西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加之现阶段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也指出以龙岩市上杭县的古田会议旧址景区为发展福建省红色旅游的龙头,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政策扶持十分有利于闽西地区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而福州与厦门的沿海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且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因此两地也呈现出小面积的红色资源密集现象。

3 影响因素

3.1 革命历史遗迹

革命斗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侧重于不同的地区,因而红色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显著的地区性[21]。在反帝反封建时期,红色旅游资源以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和厦门胡里山炮台等沿海地区的纪念性设施为代表。福州自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后作为中法战争双方海军交战的重要战场,这时期在此保留了许多福建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纪念性设施。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农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在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的引导下龙岩长汀创建了继井冈山之后范围更为宽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闽西革命根据地作为当时福建政治、军事中心,众多优秀将领在此从事革命斗争,在此遗存了许多革命领袖故居、纪念性设施与烈士陵园。随着革命进程发展,这时期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主要是以龙岩、三明为主的闽西革命老区。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三明永安作为抗战时期的省会,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与进步青年云集在此开展抗战文化活动。由旅游发展委员会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各时期的分类,发现福建省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占总数的75%,因此全省多数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集中于闽西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连城和清流等地。

3.2 地形

福建省地势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武夷山脉与中部戴云山脉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将福建省地形图与405个红色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叠置分析,进而运用ARCGIS软件提取分析中的“值提取到点”得到每个红色旅游资源所对应的高程值。提取结果显示占总数的37%的红色旅游资源处于200 m以下;在海拔200~500 m处,红色旅游资源有165处,占比41%;位于海拔500~1000 m的红色旅游资源有81处,占比20%;海拔高于1000 m有8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以南平市中共闽东北特委纪念亭海拔最高,为1168 m。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福建省地形地貌与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有着紧密联系,录入SPSS软件中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P值为0.001,person相关系数为-0.9972,呈极强的相关性。综上福建省61%的红色旅游资源处于山地、丘陵地形,因我国的红色革命历程多是采用“山地战”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留下的遗迹多在丘陵山地上。而低于200 m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多是集中分布在福建省東侧海岸,如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和漳州市的沿海地区。

3.3 交通条件

交通道路作为旅游通行的主要手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方式、旅游流等产生直接影响。红色旅游资源多位于偏远山区,分析其交通可达性(即利用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目的地的便捷程度),反映出研究区域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情况,进而为其日后开发提供合理依据。本文借助ARCGIS网络分析,以高速、国道、省道及县道作为交通网络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道路实际情况,设定福建省高速公路为100 km/h、国家级道路为80 km/h、省级道路为70 km/h以及县级道路为50 km/h。再以9个地级市的主要汽车站与火车站为交通站点,建立距离和时间的OD成本矩阵。从交通站点至红色旅游资源点的出现时间来看,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可达性呈圈层结构,纵向的高速G15线、国道G324、G205与横向的G316、G319等交通线路构成可达性一级圈层。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水平较高。可达性水平整体呈由第一圈层至内陆和南北两端逐渐降低的特征,因此红色资源较为集聚的区域,如上杭、长汀、蕉城、福安和蒲城等革命老区的交通可进入性都较差。

3.4 经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导致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配套条件呈现差异化,进而影响红色旅游空间分布层次。本文将2018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添加至图层中,生成各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布图,与各地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数量相叠加结果显示,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位于第一梯度的福州、泉州及厦门的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仅占全省的25%,而闽西、闽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南平、龙岩和三明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全省红色旅游资源54%。各地级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吻合,这也说明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潜力较大。闽西、闽北地区可通过资金投入来改善交通条件及基础配套设施,将其自身拥有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闽东、闽南地区具备旅游开发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可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22]。

3.5 政策

红色旅游作为政府大力倡导的主题旅游形式,目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借助政治思想与现代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凸显中国特色,同时也是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通过颁发相关政策法规来促进红色旅游,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2004年12月出台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的意义进行全面深刻的阐述,标志着全国红色旅游进入发展新时期。此后在2011和2016年均从国家层面发表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省作为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拥有一批数量充足且文化内涵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和《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是福建省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随着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出台,福建省红色旅游迎来了发展契机。从统计数据来看,2015-2017年福建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4565万人次,综合收入达460亿元[23]。2018年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成效突出,一方面通过红色景区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如长汀作为我国著名革命圣地之一,其在2018年累计接待游客343.3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实现旅游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35.1%,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全省红色旅游A级景区由原来15家增至26家。由此可见,政府颁发的一系列政策及激励机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整体布局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借助ARCGIS软件进行GIS空间分析,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不均衡指数和核密度估值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空间分布类型上,最邻近指数R为0.45,表明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的态势。(2)空间分布均衡性上,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在9个地级市间分布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以龙岩、三明和南平为重点的闽西、闽北地区。(3)空间分布密度上:用Point Density方法生成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密度图,得出研究资源点在龙岩市形成显著的一级集聚地,这得益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斗争的历史,那段时期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与纪念性设施。(4)空间关联特征上,测度墨兰指数为0.448,说明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空间正相关性,在9个地级市间分布趋于集聚特征。通过空间聚类分析进一步发现红色资源在空间整体上呈“哑铃结构”,即在闽西三明、龙岩、武夷山一带与福州、厦门沿海地区较为密集。鉴于此,通过空间叠置分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本文认为,革命历史遗迹、地形地貌、交通可达性、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政策环境等因素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作用显著。

4.2 讨论

讨论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福建省整体的旅游规划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福建省域的视角看,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三明、龙岩、南平为重点的闽西、闽北地區,但目前发展红色旅游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限制。而在基础设施完善和良好市场条件的闽东、闽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少,且发展红色旅游形式单一。因此,结合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现存地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福建省红色旅游提出以下建议。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三明、龙岩和南平为主的闽西红色旅游区,以宁德、福州和莆田为主的闽东红色旅游区,以及以泉州、厦门和漳州为主的闽南红色旅游区。闽西红色旅游区作为福建红色旅游发展核心区,需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与日益壮大的旅游流量相匹配,形成以龙岩为红色旅游发展龙头,在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可以尝试融入客家文化并结合VR、A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手段,打造带有福建特色的旅游精品。南平与三明紧随其后,采用“红加绿”模式,即积极主动与周边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结合,丰富红色旅游的发展形式,补齐基础设施与交通可进入性的短板。以宁德、福州、莆田为主的闽东红色旅游区,依托东部沿海区域资源,创新发展“红色旅游+滨海旅游”模式。同时,福州是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利用的核心,作为省会城市其对游客的集聚和分流产生重要影响。从整个省域来看,闽南红色旅游区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少,然而其所具备的侨台地域文化优势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两岸间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访学活动、课堂、竞赛等,增强游客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拉近两岸友谊[22]。综上所述,福建省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统筹全省红色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丰富红色旅游形式。本文仅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尚未从时空演变的视角来揭示其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如做进一步研究,可以扩大研究时间范围,对旅游空间特征做出更加详细的阐述。

参考文献:

[1]章锦河,赵勇. 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99-103,108.

[2]CHRISTALLER W.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4(12):95-105.

[3]SMITH D M. Industrial Location:An Economic Geographical Analysis[M]. New York:Wiley,2006.

[4]周李,吴殿廷,李泽红,等. 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资源科学,2018,40(11):2168-2176.

[5]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 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2017,37(6):895-903.

[6]王宜强,朱明博. 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结构发育特征、优化模式及其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2019,39(6):232-240.

[7]孙建伟,田野,崔家兴,等. 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识别与可达性测度[J]. 经济地理,2017,37(4):208-217.

[8] FYALL A,GARROD B. Heritage tourism:At what price?[J]. Managing Leisure,1998,3(4):213-228.

[9]FRANKS. Communist Heritage Tourism and Its Local(dis) Contents at Checkpoint Charlie,Berlin[Z]. North America: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

[10]YOUNG C, KACZMAREK S. The Socialist Past and Postsocialist Urban Identit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The Case of Lodz,Poland[J]. European Urban & Regional Studies,2008,15(1):53-70.

[11]LOU Y. Marketing the revolution:Tourism,landscape and ideology in China[J]. 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2007.

[12]余凤龙,陆林. 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 旅游学刊,2005(4):56-61.

[13]杨洪,邹家红,朱湖英. 湖南省红色旅游优化升级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12):2109-2115.

[14]尹晓颖,朱竑,甘萌雨. 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5(2):34-37,76.

[15]黄静波,李纯. 湘粤赣边界区域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模式[J]. 经济地理,2015,35(12):203-208.

[16]冯淑华. 红色旅游文化软实力及其符号化研究[J]. 旅游研究,2012,4(2):7-11.

[17]徐克帅. 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J]. 旅游学刊,2016,31(3):35-42.

[18]贺玲利. 湖南省红色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16.

[19]钟业喜,刘影,赖格英. 江西省红色旅游景区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2):208-212.

[20]陈国磊,张春燕,罗静,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9):196-202.

[21]张彬彬.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2]黄远水,陈钢华,伍弦. 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7):1195-1199.

[23]伍世代,陈敏华. 福建省旅游蓝皮书: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09-223.

猜你喜欢
福建省影响因素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三步曲”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