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分析

2020-06-04 05:04吴必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吴必莲

摘 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常见思路,而结合的模式和方向虽然大同小异,但读写结合中的细节处理、师生互动却不同。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应摒弃枯燥而呆板的教育模式,以灵动化的课堂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语文的读写中形成主观能动性,可发挥自己的个性化特长,从而碰撞与交流思维,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教学模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01

小学语文教学有四要素:听说读写.听、说在考试中占据的比重不大,同时可融入读、写环节而得到锻炼;读、写不仅在考试中占比较大,读、写的累积也可帮助学生快速形成理解能力,获得文化熏陶。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为一体,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理解力,加深学生的文学印象,使得语文的教学效率得以

提高。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原则分析

1.学生主体原则

无论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还是多维合并教学,教师均需关注学生的表现。部分学生在读写的环节中并没有积极参与,教师不能只看到表现积极的学生,而对于基础成绩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也不能在课堂上占据过多的时间侃侃而谈。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个人魅力是必要的,但在让学生形成崇敬感的同时,也要表现出亲和力,要给学生时间,鼓励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不要随意否定学生、批判学生。促使学生乐于表现自己,才能让他們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读写思维。

2.主题关联原则

语文知识的拓展固然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但课堂上的信息也应紧密联系教材主题,教师不能一味从学生的兴趣着手,不顾课堂秩序,不管教育目标要求。读写结合应时刻与教学主题关联,并围绕主题思想而展开,促使学生与教材中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共鸣,并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念。

3.循序渐进原则

读写能力,需要学生长期累积经验和素材,不断接受思维训练,通过合作议论、独立构思等获得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虽然读写结合的课程也相对考虑到了学生的成长特点,融合了有趣的知识信息,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再好,也不能说明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极大进步,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要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长,对于有进步的学生都应及时给予表扬。教师应在评价中挖掘学生的读写优势,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方式

1.阅读素材与作文选材的结合

学生只要阅读量够多,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够深刻,他们的写作灵感也就越溢满。学生阅读的素材若都是一些描写景物的文字,那么他们对景物描写也就更有信心;学生阅读的素材若都是故事类的文章,那么他们对记叙的框架构建、故事线索梳理就更容易有思路。教师要倡导学生多素材累积,让学生可以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上增加阅读量,但要阅读不同的素材,为不同类型的创作做准备,如科技类、故事类、情境类、情感类,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见识到不同的世界,展开不同方向的想象,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就能够灵活选材。

如阅读《白杨礼赞》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以“白杨”为题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科普类文章读得比较多,便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白杨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读了很多寓情于景的文章,便将白杨和自己联系起来,期望自己能够像白杨一样成长;有的学生从白杨这一植物出发,描写了白杨林的场景,学生的脑海中虽然都会呈现白杨的形象,但由于平时阅读的素材不同,他们的创作思路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教师喜闻乐见的。学生们有个性化的思维,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赞扬白杨,不是以枯燥而无灵魂的字眼去歌颂白杨,这就代表他们有了独立的创作意识。教师应在课后鼓励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在教学开展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类似的文章,这样学生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就更加深入。教师可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作文的选材,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基于对教材的阅读和剖析,加上之前的累积,在写作中就降低了难度,自然抓住了创作的线索。

2.阅读材料与作文结构紧密相关

小学生的写作问题,有的是“虎头蛇尾”,作文写到后半部分明显是凑字数;有的前后不搭,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这些写作问题,都可以归因为作文结构搭建不合理。基于阅读的材料,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创作的思维框架,先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整体思路,再下笔,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如阅读《再见了,亲人》,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小故事,不同的情感交织起来,与课文的主题“再见了,亲人”相互辉映,整篇文章不仅紧扣主题,而且感情一再升华。对于作文结构不紧密、作文创作思路容易断裂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写作手法更加简便。如学生在描写“生命”为主题的文章时,对于这个比较沉重的、意义深远的话题,可以分割再拼凑。如植物中的“四君子”是梅、兰、竹、菊,不如分别写一段描述梅、兰、竹、菊的文字:梅冬日绽放,兰色淡香清,竹坚忍不拔,菊傲然不屈(若用到植物方面的诗词累积那就再好不过了),四段描写虽然各有差异,但总归与生命这一主题相互关联,且各个分段落表现了不同的生命特征,且都表达了生命的积极生态,只要在文章前后进行主题的升华与呼应,就不难写成一篇令人叫好的文章。如此这般模仿教材的框架思路,进行作文的结构搭建,可让学生掌握很多创作的技巧,不再茫然地拼字、凑字。

3.结合课本开展仿写训练

仿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写作训练模式,教学中,可仿照教材中的一些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进行仿写,可按照教材中的特征性语句仿写,可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仿写……仿写最能体现循序渐进这一读写教学原则,教师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仿照整篇文章进行仿写,而是要从一句话、一段话着手,通过比较轻松有趣的仿写展开读写教学。

如教《鞋匠的儿子》时,教师可将第一段的关联词“在……因为……当时……从未……于是”提取出来,鼓励学生从最基本的连词成句出发,构建一段与原文比较相似的对话。如有的学生写:“在我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的整个家庭都沸腾了,因为我从来没有进入过班级前十,我自认为是一个学习很差劲的人,谁料到这次考试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我拿出成绩单的时候,父母脸上浮现了少见的骄傲笑容。”

在仿写的基础上,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改编创作,如《鞋匠的儿子》第二段,写一个人试图羞辱林肯先生,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这一段改为一个人鼓励林肯,原文是:“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学生改为:“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的父亲是一个鞋匠,你是一个总统,这并不冲突。”这样文意就发生了改变,那么接下来林肯对参议院的人说的励志的话语,也都可以按照这一思路继续改编,整个故事发生极大的转折变换。这种改编有助于学生从反向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形成辩证阅读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的灵感、掌握写作的方法。阅读可累积写作素材,写作可深入阅读理解,教师应尝试采取不同的方式搭建高效的读写平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素娟《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14期。

[2] 杨海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分析》,《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年第11期。

[3] 陈芬《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年第3期。

[4] 付丽《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42期。

[5] 张德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