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其思考

2020-06-05 03:20高文丹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国标通识学分

高文丹

(吕梁学院 教务处,山西 离石 033001)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1].“国标”详细阐明了2012版专业目录中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本科专业的具体要求及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也使本科专业设置、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有了基本遵循.据有关部门的解释,该标准处于全国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整体实践中的中下水平,原则上应成为各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最低要求.同时,“国标”遵循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与专业认证理念一致,这就为各种类型的高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培养方案预留了弹性空间.

“国标”出台后,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依据国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要求:让教指委用起来、让高校动起来,让“国标”成为保基础、保底线、保合格的标准.吕梁学院遵照教育部要求,于2018年开展了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与“国标”对接的过程中,在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 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国标”对各专业类提出了严格规范的基本要求,要求各专业类必须达到底线,同时为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给出了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吕梁学院在修订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吕院2018版培养方案”)时,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四条基本原则,即:1.整体优化,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服务社会,坚持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3.注重应用,坚持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4.因材施教,坚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各专业根据“国标”,结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及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落脚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及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体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

2 搭建“两个平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们在研读“国标”的过程中,发现 “国标”对一些名词术语的界定不太一致,如对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至少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测绘工程、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学前教育等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等16种表述;对“通识课程”的界定也不一致,如认为通识课就是通识选修课(文化产业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音乐学等专业),认为通识课是思政教育和人文社科课程+数学、自然科学课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认为通识课是人文社科课程+数学、自然科学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认为通识课是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园林等专业),认为通识课是公共基础课程+校级通识教育课程(英语等专业)……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名词比如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的内涵和外延各专业类解释也不尽一致.为了不致出现理解的混乱和歧义,也便于学校统一设置的课程归属安排,尤其是面向全校开设的课程,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做了统一规范.

根据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18版培养方案以“平台+模块”的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大平台,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育人要求,较好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通识教育平台由学校按照全人教育的理念统一设置,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工具与人文课程、第二课堂等六个中观课程模块,基本涵盖了《国标》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该平台意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公民素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特别强调立德树人,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开齐开足了教育部要求的6门思想政治必修课程,而且特别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提倡“问题式”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认真研读中央相关文件,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专业教育平台旨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应用三个大的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含若干个中观模块,每个中观模块又包含若干门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及学分基本遵循了“国标”的要求.

“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从专业培养人才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入手,细化为应用人才的岗位(群)要求,再细化为该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最后落实到相应的课程设置上.要求各专业认真调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聘请不少于50%的行业企业专家及校外同行专家参与修订;设置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实现矩阵”,将学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与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起来,体现需求导向和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

专业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实现矩阵

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通过课程整合、重组、删减、更新等手段,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方案采用了更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吕梁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以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更多的是强调知识和专业的契合度,强调在一定知识基础上更好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以学科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模块化课程的核心是要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矛盾,是在充分分析某一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或岗位)所需要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内容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理论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等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构建出以能力为核心的独立的教学单元.模块的设计紧密联系岗位群(或岗位),突出了能力培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如土木工程专业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以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为导向,将课程模块化,将专业基础课细分为:数理基础、专业认知、绘图基础、计算基础等模块;减少了理论性较强、与专业课联系很少的课程的课时数,将课时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类课程;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接轨,增加了装配式建筑、BIM软件应用等土木专业新技术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基础模块细分为数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开发设计3个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细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专业应用模块细分为大数据应用技术、WEB前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教师教育4个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可任选其一;外语系英语专业根据基础教育岗位和涉外商务贸易岗位构建不同的课程模块,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未来就业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为所有专业开设了《创业基础》通识教育必修课和20余门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每个专业均设有第二课堂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制定了《吕梁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范围及标准,将创新创业纳入了学分管理.

3 统一学时学分折算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国标”中学分与学时的对应也存在不一致现象,如安全工程专业规定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教学每24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每1周计1学分.学时和学分比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微调;冶金工程专业则规定课程教学每16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性环节每1周计1.5学分.特殊情况下,某些课程的学时、学分折算办法可适当调整……根据“国标”中“学时和学分比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微调”的要求,我们对“吕院2018版培养方案”中学时与学分的折算比例做出了统一规定:理论课教学16学时计1学分,实验教学、艺术类专业小课教学、计算机上机实践32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类教学每1周计1学分(其中毕业论文(设计)为8学分).学分最小单位为0.5学分.

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薄弱,学分比例偏低的问题,吕院2018版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2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低于30%,师范类专业校外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8周.2018版培养方案中还优化了实训环节内容,将交口基地实习实训和科学工作能力实训列入培养方案,做细做实,挤出过去分散实习中存在的水分,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体现应用型本科重专业能力培养、重专业知识应用的特点.

吕院2018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培养方案修订必须在认真研读“国标”的基础上进行.要深刻理解“国标”的重要意义,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迈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国标”出台不仅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依据,更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内涵式发展方向.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紧扣“国标”要求,从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加以推进.“学校层面的重点是:确定培养理念、培养定位、培养框架,核心是培养理念.专业层面的重点是:确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平台构建,核心是培养方案.课程层面的重点是:确定主讲教师、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核心是教学模式.”[2]同时,要突出学生中心,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突出产出导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突出持续改进,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既要以“国标”为指导,遵循“国标”要求,严守底线,又不能机械套用.总之,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和评价的依据,也是重塑教学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新时代高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关键问题最直接的应答.以“国标”为指导,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做出适当调整,彰显不同类型高校、专业的培养方案特色,是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猜你喜欢
国标通识学分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