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栏杆”抑或“拐杖”

2020-06-05 02:45林春曹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栏杆尼采拐杖

林春曹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居家防疫之时,偶然读到《读者》上的一篇短文《一个比喻》,细读思忖,感觉这篇短文还能给予我们某种教育启示呢。

哲学家尼采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个句子,那天我偶然看到,觉得很精彩。

这句话是:“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我愿意帮你——不管你是谁,只要你需要,你就扶我,我就帮你。

第二层意思是,我的价值是建立在自己的位置上的——我之所以对你有用,是因为我在自己的根基上成长,而不是迁就你,成為跟着你到处跑的拐杖。

……

是呀,河边的栏杆和手边的拐杖,其共同之处都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扶我们一把,助我们一臂之力。但同样是“扶”,两者却有不同的内涵。栏杆的“扶”,于我们而言,若即若离:我们能独立行走,它便退居一旁;一旦山高水险或体力不济,它便在需要的地方出现。而拐杖的“扶”,于我们而言,是一种不弃不离:走到哪里,跟到哪里,时间久了,就慢慢从行为依靠变成心理依赖,没有拐杖相助,我们似乎就迈不开步了。

栏杆的位置恒定不变,拐杖的位置随遇而安。在哲学家尼采看来,自己是静立河边的栏杆,而不是人们放在手边的拐杖,他不会拒绝帮助任何有需要的人,但他也不会去迁就任何人,因为他不仅有自己的价值,更有自己的位置。价值和位置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辩证关系:尽职而不越位,如果偏离了应有的位置,那价值也将褪色。

这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掩卷沉思,教育不亦应如此吗?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也常常在“栏杆”与“拐杖”之间徘徊抉择吗?课堂上,当我们引领学生学习时,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价值是什么呢?

选择做“拐杖”的教师,是非常忙碌的。多媒体课件一页又一页,文字不足,画面补白,音乐渲染,视频解说……教师一直在不停地引导着学生向语言深处进发。只是站在学生的视角看,老师不就成了可依赖的拐杖吗?不清楚,看老师课件,赶快写下来;不明白,听老师解说,赶快记下来……长此以往,学生什么时候才能离得开老师这根拐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呢?拐杖式的教师,课堂忙碌辛苦,学生却所获不多。

选择做“栏杆”的教师,是有几分悠闲的。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内容摒弃面面俱到,让学生学所当学、以少胜多,教师就在核心内容处做一根栏杆,当学生迷失方向时可以伸手扶一把;教学方式摒弃串讲串问,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度批注,教师就在核心问题处做一根栏杆,学生攀不上去时伸手扶一把;练习设计摒弃题海战术,注重迁移、强调运用,教师就在核心练习处做一根栏杆,学生偏于一隅时伸手扶一把。栏杆式的教师,课堂留白从容,却收获满满。

其实,无论选择做栏杆还是做拐杖,都是在体现教师“助学”的价值。只是栏杆式与拐杖式,教师所处的位置不同,于是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栏杆式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得精准,让学有效;拐杖式教师以课本为本,以知定教,教得繁杂,让学低效。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从拿着拐杖、追着文本、赶着学生奔跑的状态中停下脚步吧!试着做“河边的栏杆”,远远地看着学生在文本中前行,在最关键的地方耐心等待着他们,随他们的需要“你就扶我,我就帮你”。这不是一种美好的教学境界吗?(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栏杆尼采拐杖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高速公路手动栏杆智能化改进方案设计
高速公路自动栏杆机技改方案探析
爷爷的多功能“拐杖”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不倒拐杖,让老人出行更方便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