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匠人精神” 传承“匠人文化”
——“写一写身边的匠人”教学实录与反思

2020-06-06 01:43凌粉香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剃头匠匠人手艺

■凌粉香

【设计理念】

本节写作指导课旨在引领学生把目光聚焦身边的匠人,挖掘匠人身上的认真、敬业、执着等精神,传播、传承“匠人文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从身边的匠人聊起,说说自己对他们的了解;以名家作品为范例,引领学生如何描述匠人的手艺;提升立意,认识匠人匠心所在,明确写作目的。课前,要求学生了解身边有哪些匠人,听长辈们讲讲他们所知道的匠人故事。

【课堂实录】

一、聊一聊身边的匠人

(投影“匠”字的金文大篆写法、小篆写法及隶书写法。)

师:同学们,这是“匠”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匠”是一个会意字,你能猜测一下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吗?

生1:从金文大篆体的“匠”可以看出,它的外面是个筐,里面应该是工具之类的东西。

师:你很聪明,里面放着的是斧头等工具。由此你能猜出它的本意了吧?

生1:我觉得是木匠。

师:对的。但是后来,这个“匠”就不仅仅指木匠了,而是指代“有手艺的人”,也就是“匠人”。除了木匠,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匠人呢?

生2:瓦匠、皮匠。

生3:剪纸的、磨剪刀的、修鞋的匠人。

生4:捏糖人的匠人。

生5:画匠、漆匠。

生6:铜匠、锁匠、陶匠、泥水匠、裱画匠、毛皮匠……

师:哇!你知道的可真多,太厉害了。

生6:老师,我课前上网查的。对了,还有教书匠,算不算?

师:哦,原来你是一个有心人,做了充分的准备。教书匠当然应该算啊,因为我们教师也算是“有手艺的人”啊!我们的手艺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关注一位你感兴趣的匠人。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准备写的这位匠人,说说你对他有何了解。

生7:我准备写一个捏糖人的匠人。他在扬州东关街上。有一次,我就站在他旁边,看他给我捏出了一个“猴子捞月”的糖人,捏得真像。我觉得他的手艺特别精湛,所以我今天准备写他。

生8:我准备写一个磨刀具的匠人。他经常在我们小区里喊“磨剪子、戗菜刀喽……”。他很老了,也很瘦,磨刀特别慢。但是我奶奶说,他磨过的刀,特别好使,所以就让我送给他磨过几次。我还能记得他磨刀的样子,所以准备写他。

生9:我准备写一个剃头匠。他店里很破旧,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连空调都没有。他本人还有点瘸。但是他剃头真是又快又好,并且特别便宜,一次只收5元钱。我以前不乐意去他那,觉得他肯定水平不行。哪知道他理的板寸头又平整又好看,每次还给我洗得干干净净的,所以我想写他。

生10:我准备写一个木匠。他是我的爷爷。虽然他岁数已经很大了,但是村里邻居们找他打家具的还有不少。他那种手艺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就是比较慢,要提前半年预约。记得小时候,爷爷还给我做过一个木马,坐上去可以前后摇晃的那种,现在还在老家,已经成了老古董了。

生11:我也准备写一个木匠,是我看电视时看到的。他手中诞生的作品真是艺术品啊!人们问他为什么能成功,他说做什么事都急不得、懒不得,手艺人哪个不是经过不断地磨炼,才练就真正的本领的?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

……

二、绘一绘精湛的匠艺

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发现,你们都已找到了写作的对象。你们对匠人的了解,有的是通过直接接触,有的是听长辈讲述,还有的是来源于视频介绍,我觉得都可以。如果是自己认识的或接触过的匠人,可能生活的体验会更真切一些,写起来也更容易一些。此外,老师还听出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这些匠人精湛的技艺。我们今天写身边的匠人,自然必须着重描写匠人的技艺。如何去描写呢?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板书:身边的匠人 描写)

投影:

超市的拐角处有个摊儿,一个老头常年坐在“马扎儿”上。他60多岁,秃头,黑瘦黑瘦的,扎着一条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帆布围裙。摊子坐北朝南,一年四季,他那张憨厚的、黝黑的方脸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他在阳光里乒乒乓乓钉掌,在阳光里刺刺啦啦干活。

他把零钱递给我的时候,我认真看了他一眼。这是一张很苍老的脸,上面的褶子一条摞着一条,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令我过目不忘的是他那双粗糙肮脏的大手:灰白的指甲像是早失去了生命,厚硬得好像骨质化了;手指被柔韧的细绳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指尖破裂着大大小小的口子,且被污垢弥合——这大概是人间最难看的一双手了。(母国政《知道女人喜欢什么吗?》)

师:这两段文字主要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你们知道文中的“他”是干什么的吗?

生1:外貌描写。他应该是修鞋的。

师:对的,是一个鞋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1:从他的手可以看出来——粗糙肮脏,因为经常用手修鞋,而鞋往往比较脏。还有就是“指尖破裂着大大小小的口子”,也可以看出他是修鞋的。

师:其实,很多劳动者都会有这样的粗糙肮脏的手。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1:但是他的手指是“被柔韧的细绳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师:不错。再结合哪些句子,职业特点就更分明了?

生1:他“坐在‘马扎儿’上”“扎着一条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帆布围裙”,还有就是“在阳光里乒乒乓乓钉掌”,都可以看出他是修鞋的。

师:这两段外貌描写没有提到一个“鞋”字,我们却能读出文中人物的职业。这就提醒我们,外貌描写也可以表现人物的职业特征。(板书:外貌描写 表现人物职业特征)大家再读这两段文字,虽然两段都是以外貌描写为主,但是观察人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生2:我觉得第一段是远看,第二段是近看。

师:对的。我们在对人物进行描绘的时候,就好像拿着一架摄像机,可以远远地先拍一下,粗笔勾勒,然后将镜头拉近,聚焦一点,细笔描绘。(板书:远近 粗细)聚焦描写时,当然不限于外貌描写,对于匠人,自然要突出其动作。我们来看这样的文字。

投影:

他不厌其烦地围着你转,好像你来自钟鸣鼎食之家,其实你不过是引车卖浆者流。他麻利周到,一边抖着白围裙,一边迎你进门。你兜肚里才准备了一毛或两毛钱,但依然能够大步向前,坐上高位。他先是给你的脖子绕上一圈白纸,再撒些儿白粉,轻轻地系上白围裙。他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那么不讲卫生;不,他的手总是很柔软的,态度总是很温和的。他的剃刀磨了又磨,落刀之前总要先在自己手上试试刀锋。他的剃刀绝不会落在你的咽喉管道上,而是准确无误地掠过你的脸皮,就跟风吹过水面一样。你舒服地仰面儿躺着,把眼睛微微地闭着。他俯首奏刀,好比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你若是稍稍皱个眉头,他就忙不迭地问:“是手太重了吗?”或者说:“让我把椅子再旋低一些,这样就好了。”洗发时,他自己用手先试试水温,觉得适度了,才让温水顺着毛巾流下来。水若是流进你的脖子,或是溅到你的眼睛里,他会十分抱歉地用干毛巾替你揩净。他从不吝惜肥皂,更不节约时间。他想象你是赶去做新郎或是出席一场盛宴,假如有一根发丝没有抖掉,使你不舒服,你就有理由发脾气;而你如果不发脾气,你就是一个既尊贵又客气的好人。(陈震《剃头匠》)

师: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位什么职业的匠人?

生(齐):剃头匠。

师:很好。这位剃头匠跟我们接触过的很多理发师不太一样,大家又是如何看出这是一位剃头匠的呢?

生3:从“洗发时,他自己用手先试试水温,觉得适度了,才让温水顺着毛巾流下来”这一句可以看出。他给别人洗头发,再加上前面有关白围裙的描写,跟老一辈的剃头匠蛮像的。

师:是的,你读的这个句子写了他给别人洗头发,先后主要写了哪两个动作?

生3:试水温,揩净顾客脖子上或眼睛里的水。

师:你概括得很准确,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细心有爱的剃头匠。同学们,这段文字前半部分写这位剃头匠在干什么?有谁知道吗?

生4:给顾客刮脸。

师:你真厉害,连这个都知道。我们看下面几句话,请大家圈画出刮脸的相关动词,说说动作描写要注意什么。

投影:

他先是给你的脖子绕上一圈白纸,再撒些儿白粉,轻轻地系上白围裙。

他的剃刀磨了又磨,落刀之前总要先在自己手上试试刀锋。他的剃刀绝不会落在你的咽喉管道上,而是准确无误地掠过你的脸皮,就跟风吹过水面一样。

生 5:动词有“绕”“撒”“系”“磨”“掠”。动作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要能把他刮脸的过程按顺序呈现出来。

师:你说得非常准确。我们要写匠人的手艺,自然会对其进行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尤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板书:动作呈现有序)如果老师把这几句话改成下面的句子,行不行?

投影:

他先是给你的脖子围上一圈白纸,再抹些儿白粉,轻轻地围上白围裙。

他的剃刀在磨刀石上擦了又擦,落刀之前总要先在自己手上试试刀锋。他的剃刀绝不会放在你的咽喉管道上,而是准确无误地落在你的脸皮上,就跟风吹过水面一样。

生6:不行。“围”一圈白纸和“绕”一圈白纸意思有区别;“撒”和“抹”的动作显然不一样;“系”换成“围”虽然意思一样,但是“围”和前面重复了,而且后面又是“白围裙”,这个字反复出现不好。

生7:第二段中的动词也不能换。“放”在咽喉管道上,让人害怕。“落”在脸皮上,也不如“掠”准确,因为后面说的是“跟风吹过水面一样”,所以应该用“掠”。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都非常细致,这就提示我们在呈现匠人的动作时,需要斟酌运用什么样的动词最合适。(板书:选词准确)同学们,为了表现剃头匠的精湛技艺,除了动作描写,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8:语言描写。“是手太重了吗?”“让我把椅子再旋低一些,这样就好了。”可见他特别关注顾客的感受,特别为顾客着想。

生9:还有细节描写,如“剃刀磨了又磨”“在自己手上试试刀锋”“先试试水温”等,都可以看出这个匠人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人品高尚。

师:其实你找的这些细节,都是动作上的细节。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语言也是细节描写,可见要想将人物刻画成功,必须关注动作、语言甚至神态上的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这段文字除了多角度地写“他”这个匠人,还多次出现了第二人称“你”。首先回答老师,“你”是谁?

生(齐):顾客。

师:这是一篇写剃头匠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顾客“你”呢?

生10:这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师:请大家结合文中具体文字,说说顾客是如何起到衬托作用的。

生11:从“你舒服地仰面儿躺着,把眼睛微微地闭着”,可见顾客刮脸时很是放松、惬意、享受,侧面突出剃头匠的技艺高超。还有“你若是稍稍皱个眉头,他就忙不迭地问”,可见剃头匠是个观察很仔细的人。

生12:从“他想象你是赶去做新郎或是出席一场盛宴,假如有一根发丝没有抖掉,使你不舒服,你就有理由发脾气;而你如果不发脾气,你就是一个既尊贵又客气的好人”,可见剃头匠服务非常周到,不会使顾客感到不舒服。

师:看来这真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剃头匠。还有补充吗?

生13:还有“好像你来自钟鸣鼎食之家,其实你不过是引车卖浆者流”“你兜肚里才准备了一毛或两毛钱,但依然能够大步向前,坐上高位”,可以衬托剃头匠不媚俗不势利,不会嫌贫爱富。哪怕你是穷人,在这里也会享受到一流的服务。

师:说得非常好。可见为了使笔下的匠人形象更为生动,除了对其进行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直接描写外,还可以通过旁人的眼光、感受等,对其进行侧面衬托。其实,我们学过的《口技》也是用的这种方法,通过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以及对道具简单的反复强调,凸显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样的句子。

(投影相关文字,略)

师:读完这样的句子,我们应该发现,对于整篇文章而言,这样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对主要描写对象的衬托效果特别好。所以我们描写匠人时,还是要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要注意文笔简洁,且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最好不是一次写完,而是要穿插在文本中间。(板书:正侧 主次)下面,就请同学们描写一位你所了解的匠人,重点突出其精湛的技艺。写一段文字即可。

(生写作)

师: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读一下他们的作品。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他的文字有没有突出匠人手艺的精湛?运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14:我写的是一个磨刀的老人。“老人磨刀很仔细,我在一旁默默注视着他。只见他的手又黑又瘦,一只手摁着磨刀石上的刀刃,一只手抓着刀柄,瘦削的肩膀带动着胳膊,用力地来回移动着刀具。刀具被老人磨得光亮无比,悄悄反射出老人沧桑的脸庞。那尖锐的磨刀声似乎被阳光软化了,我甚至有些陶醉了。”

师:虽然文字不多,但是老师觉得写得还是不错的。谁来分析一下好在哪?

生15:这段文字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主要是写其动作,呈现老人磨刀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磨刀匠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侧面描写通过写刀具的光亮以及“我”的陶醉,衬托老人手艺不错。

师:说得不错。你觉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生15:还可以写得再多一点,比如写写这个老人的外貌。这里只写了“他的手又黑又瘦”,我觉得还可以再写一点。具体怎么写,我还没有想好。

师:老师也觉得描写还不够充分。参照我们刚才给出的范例,这段文字还可以加入什么描写呢?我们请作者本人说说吧。

生14:我想可以写写他的语言。他经常在我们小区里喊“磨剪子、戗菜刀喽……”,声音特别有意思,拖得很长,传得很远。

师:对,这是一个不错的补充。老师有一个建议,你还可以写写老人对刀具的爱惜,比如刀磨好后,他是怎样细心地用抹布擦干净刀的。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他写的片段。

生16:我写的是一个剃头匠。“他50多岁的样子,一身略显肥大的青布素衣,一双圆口黑色的轻便布鞋,肩膀上搭着一条白羊肚手巾。他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身子跟着向左倾斜——原来是个跛子。我暗自担心:跟着他那节奏和步伐,我这头发会不会被理成45度斜角?我在椅子上坐定。他将围布在我脖子上绕了一圈,然后熟练地打了个蝴蝶结,接着用一把木梳捋我的头发。头发太干了,他便用喷雾器润湿。喷雾器里加的竟然是温水,一点也不冷。开始理发了,他优美地挥动着膀子,仿佛跳起了奔放的舞蹈。我的一头碎发便像雪花般散落在地上。到了最后的两鬓时,他将手中的推子放慢了速度,小心翼翼地贴着我的脸颊从下往上移动。然后,他把我的头压低,用刮刀将我脖颈处的头发茬子刮了个干净。最后,他用那双大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来回按摩——真舒服!一切工序都已完成。‘多少钱?’‘老规矩,5 块钱。’‘啊,才 5 块!’‘是啊,多少年了,都这个价。你是新来的,不晓得罢了。’”

师:这么短的时间,这位同学能写这么多文字,并且写得这么棒,我建议大家先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是如何能写得这么具体的?

生17:描写比较多,从外貌写到动作,最后是语言描写。

师:是的,丰富的描写使人物变得立体。你最欣赏他的什么描写?

生17:动作吧。他能够像老师说的,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用的动词也很准确,还注意到了细节。

师:是的,动作描写把理发的过程具体呈现出来了。其他描写有没有值得大家借鉴的?

生18:外貌描写也很好,能看出写的是个剃头匠。还有写他是个跛子,估计是为下文埋下伏笔。文中“我这头发会不会被理成45度斜角”的说法,也比较幽默。

师:你分析得不错。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19:我觉得“奔放的舞蹈”这一比喻不太恰当。前面用的是“优美”一词,而且是“膀子”,后边却说跳起了舞,还是“奔放的”,感觉不恰当。

师:是的,老师也是这么想的,还不如直接说“动作很是优雅娴熟”。还有吗?

生20:“碎发便像雪花般散落在地上”这一比喻也不恰当,因为雪花是白的,而作者的头发显然是黑的,并且形状上也不太相同。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要想写好一个比喻句,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好好斟酌。

三、赞一赞不变的匠心

师:大家再往深处想一想,我们写这篇匠人的文章,仅仅是为了表现匠人的手艺好吗?还可以有什么立意?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1:我觉得应该表现匠人的品质。

师:你写的是什么人?你准备表现他的什么品质呢?

生1:我写的是我的爷爷。他是个木匠。除了写他的手艺得到别人夸赞外,我还想表现他热心、乐于助人的品质。奶奶说他年轻的时候,左邻右舍经常有欠他工钱的,拖久了,人家不还,他也不计较,反而说“有钱自然会还的,不还肯定是日子过不去呗”。他的善良和热心肠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我想表现这一点。

师: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听奶奶讲爷爷过去的事。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2:我觉得还可以表现文化的传承,因为这些手艺慢慢地都要消失了。我写的是一个剪纸的婆婆,她剪什么像什么。过年时,我们老家不少人家的窗花就是她剪的。我觉得她剪的比外面卖的都要好,可惜现在没什么人会这种手艺了。

师:你的观点非常好,这也是老师想跟大家说的。你的文章题目可以拟为“渐行渐远的剪纸匠”。曾几何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工匠,但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这些老手艺、老工匠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有些手艺在今天确实过时了,被淘汰了,但是昨日的工匠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大家觉得他们永远不会过时的是什么呢?

生(齐):他们的精神。

师:是的,“匠人精神”永不过时,值得代代传承。(板书:匠人精神)我们来小结一下,你们觉得匠人有哪些精神值得传承呢?

生3:我觉得是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生4:对工作执着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生5:我觉得是善良宽容、心中有爱的人格魅力。

生6:我觉得还要传承他们的生活智慧。

生7:应该是一种耐心、专注的品质,坚持不懈的追求。

……

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但是落实到笔下,显然不需要把这些精神品质都写出来,突出一两点就够了。那我们写作时,该如何表现“匠人精神”呢?

生8:我觉得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点明主旨。

师: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通过结尾处的议论、抒情,赞扬“匠人精神”,升华主旨。我们看这样的文字。

投影:

这些手工艺者以他们一贯的精细做工对抗工厂产品的粗劣,以他们的绵密缓慢对抗世界的粗疏快速,以他们的温热和质感对抗世界的冷漠与虚浮。在这种对抗与坚守中,匠人为我们这个社会保留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真实,比如专注,比如耐心,比如坚守。在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的时代,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必须重拾“匠人精神”,让“匠人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师:请同学们仿照这样的示例,运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赞一赞你笔下的匠人的精神,提升文章的立意。

(生写作并交流,略。)

师:同学们,你们写得都太好了,但是匠人的精神品质,我们是不是只需在文章结尾总结一下就行了呢?或者说,文章的立意只能在结尾处点明吗?

生9:我觉得对匠人的赞美文字应该穿插在文章中间。

师:这也是一个办法,将议论、抒情的文字穿插到文章中去。对“匠人精神”的赞美只能通过议论、抒情的方式吗?

生9:不是的,我觉得在前面的描写中就应该有所体现。

师:是的,这也是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的地方——结尾对“匠人精神”的赞美是建立在前文描述的基础上的。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离不开描写,离不开具体事件的叙述。写人是离不开写事的。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借助“匠人”这个写作对象,重点学习了如何通过多种描写凸显其技艺,如何通过议论、抒情提升文章的立意。而要将一个人物刻画得更加丰满立体,就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呈现,就要将你的描写放到你所写的事件中。课后,请大家将自己的文章修改并补充完整。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重提“匠人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今天“匠人”这一概念已经远远超出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了。今天的工程人员、科研人员、建筑师、医生……都是匠人啊!建议大家课后看一看系列节目《大国工匠》,里面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与匠心,筑梦逐梦的故事。他们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却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人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后反思】

学生作文首先应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本节课是一节关于“写人”的写作指导课,但是限定了写作对象,要求学生写一写身边的匠人。匠人的手艺正在消失,“匠人文化”已渐行渐远,而我认为这个社会迫切需要重拾“匠人精神”,所以引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匠人身上,从“什么是匠人”谈起。考虑到有些学生对这样的群体认知较少,课前,我布置学生做了预习,事先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身边的匠人,选定课上准备写作的对象。

写作目标确定之后,接下来解决的就是“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的文章自然是通过“写事”来塑造人物的。本节课指导的重点却不在于此,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对人物进行描写,重点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粗笔勾勒与细笔描绘的结合,尤其是对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进行了指导。与其他写人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节课的描写指导特别强调突出笔下匠人的技艺的精湛。学习方法上,是将范文赏析与当堂写作相结合。事实证明,模仿始终是写作者提升写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生在名家作品的引领下,笔下的匠人都描写得比较成功。

本节课的授课目的并不是止于对匠人的描写,而是要挖掘“匠人精神”,传承“匠人文化”,所以我在最后一个教学板块中,引领学生思考“为何写”的问题,即如何提升本篇文章的立意。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匠人精神”包含哪些内容,进而还是通过范文引领,告诉他们如何在结尾处借助议论、抒情的方式卒章显志。学生第二次当堂写作,完成后再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学生在描写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不够真实。有些学生只是课前了解了有哪些匠人,或听家人说,或通过网络查询了匠人的相关资料,没有事先对写作对象进行仔细观察,所以外貌、动作等只是凭着想象去写,缺少生活的真实。此外,还有些学生与写作对象并无交集,对笔下的匠人的命运缺少真情实感的流露,为抒情而抒情,不够自然。这些都是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值得我进一步关注并思考的地方。

【名师点评】

写人叙事,看似简单,但要写出人物应有的特质,则不简单。凌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写人,学生的视野往往只局限在身边的熟人——亲友、老师、同学等,选材比较单一,主旨也平庸。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视野,走进新的素材天地,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节课上,凌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匠人,非常有价值和新意。当下,工业化、信息化高歌猛进,人们喜欢把目光聚焦于“自带光环”的人身上,而忽视了身边默默无闻的匠人。其实,匠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他们看似平凡,却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技能。凌老师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匠人,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引领他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宝库。

其次,盘活了学生积累的写作方法。写作方法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揣摩、内化,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僵死的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作方法,只是不会用,甚至没有运用的意识。这节课的“绘一绘精湛的匠艺”这一教学环节中,凌老师有意识地将人物描写的方法指导和特定的描写对象结合起来,以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片段为例,抓住修鞋匠、剃头匠等具有特定技能的劳动者的动作、语言、神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面描写描绘人物;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活用方法,结合自己的观察,刻画身边的匠人,目标具体而明确,操作性很强,能收到活化写作方法的效果。

再次,深化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学生日常写作的基本模式是在记录生活事件的基础上,贴上诸如“爱”“进取”等格式化的主题标签,缺乏深入思考。这节课上,凌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匠人的平凡生活,透视“匠人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是能引导学生针对当下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病”深入思考“匠人精神”的特殊意义;二是培养了学生转换视角,透过现象思考生活本质的习惯。

(点评人王伟为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体育局中学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剃头匠匠人手艺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老手艺
最贵的不是手艺
青年匠人
汽车匠人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剃头匠
“神级”匠人
剃头匠
王子学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