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型一例

2020-06-06 00:58王琳琳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汗腺囊性丘疹

王琳琳 刘国艳

1潍坊医学院,潍坊,261041;2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潍坊,261041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面部皮疹反复4年余。4年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于患者眶周出现粟粒大丘疹,皮疹渐增多,累及鼻唇沟及上唇皮肤,夏重冬轻,在高热环境中或汗多时皮损更加明显,并出现轻度瘙痒,未治疗。为明确诊断,于2019年8月17日在我院皮肤科就诊。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查体:眶周、鼻唇沟、上唇处可见散在至密集分布半透明直径约1~3 mm淡蓝色囊性丘疹,孤立不融合。触之较柔软,轻微压痛,皮损处未见破溃(图1)。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部可见孤立扩大的囊性导管和囊腔,囊壁由两层扁平细胞构成,其细胞核与囊壁平行,囊内有淡红色无定形物质,周围可见部分汗腺导管(图2)。诊断: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型。治疗:部分皮疹给予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1 眶周、鼻唇沟及上唇散在至密集分布半透明直径约1~3 mm淡蓝色囊性丘疹,孤立不融合 图2 2a:真皮内可见孤立囊腔,囊腔内有淡红色无定形物质,囊腔底部可见团块状汗腺导管(HE,×100);2b:囊壁由两层扁平细胞构成,其细胞核与囊壁平行(HE,×200)

讨论小汗腺汗囊瘤(eccrine hidrocystoma,EH)又称汗腺囊腺瘤(cystadenoma),为来源于小汗腺的皮肤良性肿瘤[1],1893年由Robinson首次报道。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3[2]。本病临床上较罕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由小汗腺导管分泌物过量受压扩张而致,分为Robinson型及Smith型,前者皮损小而多发;后者大而单发,更为少见[3]。好发于成人面部,以眶周、颊部多见,躯干、腘窝、外阴也可见。皮损在湿热后易发生,随环境变化及汗液分泌多少而变化。表现为针尖至豌豆大紧张水疱或半透明囊性丘疹,直径1~6 mm,棕褐色或淡蓝色,穿刺后有液体流出[1]。皮损有在夏季或高温、湿热环境中加重的特点,在低温、较凉爽的环境中可缓解,或数月后自行消退。

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单一或数个孤立囊腔,囊壁由两层小立方或扁平细胞构成,也可为单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多与囊壁平行。囊腔内可见嗜伊红无定形物质,连续切片可见囊腔与下方小汗腺导管相连。

本例患者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确诊为小汗腺汗囊瘤,根据其皮损小而多发的特点,应为Robinson型。临床上需与汗管瘤、多发性脂囊瘤、大汗腺汗囊瘤、毛发上皮瘤、发疹性毳毛囊肿、粟丘疹等鉴别,行组织病理检查可以分辨[4]。

本病的治疗目前无满意的方案,对于Smith型的单一皮疹可以通过电烧灼等将囊壁破坏,或手术切除防止复发。Robinson型因其病理改变位于真皮层,考虑到预后和瘢痕形成等美观因素,不适合手术切除。目前国内的治疗多倾向于超脉冲CO2[5]、电烧灼、冷冻等方案,会带来瘢痕形成或色素沉着等后续问题。Gheisari等[6]随访了20例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的多发性小汗腺汗囊瘤患者,75%的患者皮损得到明显改善,且维持时间在2~5个月左右,认为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多发性汗囊瘤是一种简单且耐受性良好的方法,术后没有疤痕形成的风险,甚至可作为一线治疗。有文献报道[7]口服异维A酸联合铒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可作为难治型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型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Ayhan等[8]认为抗胆碱能药物奥昔布宁对加重期的多发性小汗腺汗囊瘤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对多发性EH的治疗还是困难重重,最主要的是避免形成疤痕。特别在夏季,当病变数量和症状增加时,给予口服抗胆碱能、维A酸类药物,或局部使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不仅安全便捷,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感到舒适。

猜你喜欢
汗腺囊性丘疹
得了丘疹怎么办?了解这几点治疗方式很重要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汗藏哪儿了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小汗腺汗囊瘤六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天热时,为什么狗会吐舌头?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