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军:为精准扶贫插上科技之翼

2020-06-08 10:04
共产党员·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食用菌矿山贫困户

驻村工作是一条充满艰辛却铺满阳光的路。回眸这6年,看着昔日的穷山沟披上新装,百姓的富足感挂上眉梢,我无怨无悔。

——刘勇军

走进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红旗营子乡矿山村,一幢幢农业大棚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绿水旁。村民们白天忙于富硒食用菌、富硒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晚上齐聚文化广场,跳舞、扭秧歌……新农村的风貌呈现在村庄的每个角落。一位打工归来的村民感叹地说:“5年没回来,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差点都认不出来了。”乡亲们说,这一切都是托党的福,感谢市科技局、感谢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勇军的真情帮扶。

建强堡垒

2014年,鞍山市科学技术局接到关于选派优秀干部到村工作的通知后,时任农村科技科科长、有着14年军旅生涯的刘勇军主动请缨去岫岩满族自治县驻村扶贫。2014年8月,刘勇军来到矿山村后立即投入扶贫工作中。

“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在调研中,刘勇军了解到矿山村多年未能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村党支部凝聚力不强,没有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为此,他决定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仗便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

墙皮脱落、破败不堪,更谈不上现代化的办公设施……这是矿山村村部当时的情况。如此破败的党支部,怎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因此,刘勇军第一时间向“娘家”求助,协调资金将村部扩建到305平方米,配齐了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立了农家书屋,并配置了书柜和1000余本农业科技书籍、光盘,设立了党员活动室。80多岁的老书记姜恒友在焕然一新的党员活动室一本一本地翻看农业科技杂志,摸着崭新的桌椅双手颤抖,热泪盈眶,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为把党员旗帜树起来,刘勇军个人出资给全村每名党员定做印有矿山村党支部字样的短袖T恤衫,为被评为优秀的党员购买奖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重大的节日和党日活动中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升国旗活动,调动全村党员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使村部成为凝聚党员群众的主阵地。老党员卜长坤说:“矿山村党建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过!”

精准扶贫

“帮什么,怎么帮?”这是让刘勇军最耗费心思的问题。他发动全村上下提建议,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提的建议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提议养牛、养羊、养马、养驴、养猪、养蚕、养鸡、养鸭、养鹅,有的提议种植蔬菜、野生猕猴桃、滑子蘑、香菇、药材,也有的说给送点儿书捐点儿钱捐点儿物多实惠,甚至还有的说“给我们买点儿化肥种子或者给我们每家分点钱就行”等等,众说纷纭,意见不一。面对这种情况,为帮助矿山村厘清发展思路,确立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并适合矿山村发展的帮扶项目,刘勇军自费联系沟通并带领村“两委”班子先后走访大营子食用菌基地、海城三星农业公司、铭阳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十余家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成功个人及单位,并请来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岫岩分院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最终选定种植食用菌作为矿山村帮扶发展项目。

项目找好了,摆在刘勇军面前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找准切合点,切实做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变输血为造血”,实现精准扶贫,形成长效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刘勇军在多方考察和研究后决定采取“党支部+基地+种植户+贫困户”的科技示范产业扶贫运营模式。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形成村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互助共进的发展模式,这是他为矿山村谋划好的脱贫战略。他回到“娘家”,找到局领导,协调争取到120万元科技扶贫项目资金。

刘勇军带领村“两委”集体管理运营基地,并指导村集体开始生产,基地将整个项目纯收入的60%作为基地项目滚动发展资金,20%用于公益事业,20%分给贫困户作为庭院经济致富项目启动资金,使他们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永不返贫。当项目分红款送到贫困户卜大爷手中时,老两口眼含热泪一个劲儿念叨:“谢谢党,谢谢政府……”

如今,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矿山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2017年,基地蒸制菌棒50万棒,增加村民就业60余人,全村新增产值280万元,纯收入超过180万元(其中,村集体纯收入达到30万元),人均增收1096元。村集体拿出6万元按每人500元标准分给59户120名贫困村民。2018年,基地蒸制菌棒90万棒,村集体实现纯收入32万元。

听说本村流动党员何胜伟在外经商,买卖不好做,有意回乡创业,但苦于没有好项目,刘勇军便带领村“两委”班子主动上门服务。何胜伟激动地说:“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党组织送来了温暖和帮助。”在刘勇军的帮助下,何胜伟成立了胜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年利润达100多万元。何胜伟说:“没有刘书记就没有我的产业。有这样的村干部,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截至目前,矿山村已经建成60米食用菌大棚210栋、冷库2个、菌棒生产车间2个,一个设备完备的食用菌种植科技扶贫示范产业基地粗具规模,集体经济收入连续3年突破30万元,预计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这不仅可以让矿山村实现脱贫摘帽,还可以让村子真正实现“自我造血”。

科技助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发展食用菌项目的同时,刘勇军还从扶贫办争取到225.72kW的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在食用菌大棚上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18万千瓦时,预计收益20万元。

刘勇军邀请鞍山六和敬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矿山村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建起富硒西红柿示范基地,富硒西红柿一经上市便价格喜人,供不应求。同时,刘勇军还邀请油用牡丹种植企业鞍山智年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发电企业鞍山宏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食用菌深加工企业鞍山云峰菇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到矿山村投资洽谈,并对不适合搞食用菌种植的贫困村民分别指导从事多种经营。目前,61户贫困户中养驴、养鹅、种花生的各1户,养羊、养牛的各2户,养猪的12户,养鸡的34户,放蚕的8户。在帮助发展产业的同时,他还帮助矿山村协调修建7.8公里道路、5座桥梁、200米河堤,河道清淤3000米,种植塔松5500棵……

刘勇军的付出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80多岁的五保户葛贵兴看刘勇军太忙了,就主动帮他把炕烧热。“扶贫工作真的扶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发展特色产业,我们收入提高了,致富也就有望了。”“有了這样的帮扶,咱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有奔头!”说起刘勇军为矿山村办的好事实事,村干部和群众赞声一片。

在6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中,刘勇军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忧,用情真心帮扶,如春雨般默默滋润着矿山村这片土地,将贫困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致富愿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为这个“守着矿山不靠山吃饭”的贫困村插上了精准脱贫的科技之翼。如今,矿山村也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华丽转身,成为“乡村净美民风淳、人心思进奔小康”的美丽新农村。

(辽宁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供稿)

猜你喜欢
食用菌矿山贫困户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