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当涵养“山水情怀”

2020-06-08 10:04刘建明
共产党员·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党纪国法山水情怀

刘建明

论语》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是一种自然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自古以来,中国文人贤士大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借歌咏山水来表明志向、寄托情思、抒发胸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应从中获得启迪,自觉涵养“山水情怀”,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

信仰重如山,名利淡如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崇高境界,更是一种不竭的激情和动力。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经受住任何考验,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就在于我们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实踐证明,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把信仰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才能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净化政治灵魂、提升政治素养,从而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筑牢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反之,如果信仰不坚定,“主心骨”立不起来,精神上缺钙,就难以站稳脚跟,就会得“软骨病”,最终失去安身立命之本。

人民重如山,权力淡如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无不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我们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一旦脱离群众,失去群众信赖,我们的事业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白“权为民赋,责重山岳”的道理,学会看重群众、看轻权力,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谋发展上,把功夫用在促和谐上,把权力视作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工具”,充分发挥权力为民谋利益、为民干事业的最大作用和最佳效力。

事业重如山,享乐淡如水。何为事业?《易经》中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用所做的事情施惠于天下民众,就叫做事业。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诸多风险的挑战,这就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去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

纪法重如山,人情淡如水。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纪国法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戒尺。有了这把戒尺,党员领导干部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才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置身于现实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情考验,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遵纪守法,始终坚持把党纪国法挺在前头、顶在头上,时时处处系好“风纪扣”,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情与法的关系,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猜你喜欢
党纪国法山水情怀
爱在一湖山水间
赣鄱情怀
山水之间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一处山水一首诗
贪官六靠
培育让诬告无处遁形的政治文化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