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06-08 15:33萧亦
共产党员·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澜沧中国工程院院士

萧亦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作为云南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朱有勇从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研究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他的身上始终充满了泥土的气息,他说:“我们搞农业的,就应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院士扶貧到澜沧

30余年勤奋努力,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年届退休的朱有勇可以说功成名就,应该安享晚年了。

这时候,国家大力推进的扶贫政策,把花甲之年的朱有勇和澜沧县蒿枝坝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15年,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地处中缅边境、主要生活着拉祜族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四成,澜沧县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并选择澜沧县最贫困的竹塘乡蒿枝坝村作为试点,长期驻扎下来。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让人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当时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朱有勇从零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朱有勇说。

致富产业有门道

解决了沟通障碍,朱有勇的这场攻坚战才算刚刚开始。一个个问题,在朱有勇脑海里等待破解——

“澜沧县资源丰富,农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怎样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这里的资源最适宜发展什么产业?”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

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

“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朱有勇抓住这条主线,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优越条件。

冬季土豆十一二月播种,第二年三四月份收获。这个时候能产新鲜土豆的地方很少,收购价格也比较高,而且能让冬闲田变成效益田,还不影响水稻等作物耕种。

“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朱有勇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村民将信将疑。2016年冬天,扶贫队员找到村民刘金宝,动员他种冬季土豆。刘金宝嘴上答应,结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

百姓不信服,那就先做出样子来!朱有勇找到村组干部,一起在蒿枝坝村的100亩地里,搞起了示范种植。2017年春天,示范基地迎来丰收,最高亩产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万元。

消息传到刘金宝耳朵里,他决定拿出2亩地种土豆试试。短短100天就收获成果,他家地里长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颗足足5斤重……而到了2018年冬天,没等扶贫队员上门,刘金宝就把自家10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这一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每亩可以为农户增收2500元到7000元。

2018年,朱有勇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人民大会堂手拿着比鸵鸟蛋还要大的土豆推介的形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不能小富即安。经过实地调研,朱有勇发现,澜沧县森林覆盖率高,绝大多数为针叶林,是三七等名贵中药材适宜生长的环境。

朱有勇带领团队启动了林下三七专项科研课题。得益于朱有勇深耕多年的生物多样性病虫害防控技术,不用农药化肥,有效解决了三七感染病虫害致使根部坏死问题,并将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至70%。

有人开出10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希望购买朱有勇的技术,但他拒绝了。朱有勇将自己的发明专利捐献给企业和个人无偿使用,只提出了一个条件:企业种植林下三七,不能用一粒化肥、不能打一滴农药,最终利润的15%分给当地的村民。

据测算,林下三七因为天然有机,有着更高的经济价值,每公斤的干品价格能卖到6000元以上。林下种植三七激发了当地农户护林育林的热情。目前,澜沧县已经开展了1万余亩林下三七有机种植的示范推广,约千户村民参与,每户平均增收2.5万余元。澜沧县有50余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宜三七生长的约40万亩。假以时日,林下三七有望成为澜沧县一个支柱产业。

田间地头领着干

找准了致富产业,确定了发展方向,接下来就是普惠当地群众了。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直到学懂学会。从冬季土豆、林下三七,到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

生产出来好产品,还要卖得掉,卖上好价钱。2019年11月11日,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如今,培训的学员中,90%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的学员带动了整个寨子脱贫!

五年来,在科技扶贫助推下,澜沧县从昔日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区”(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到今日“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记录着朱有勇这个“农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攻坚奉献。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自然记着他。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都排着队请朱院士……

又一个春天来了。望着林间、地下沉甸甸的收获,拉祜族兄弟绽开了笑脸,也敞开了歌喉:“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

猜你喜欢
澜沧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登东达山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