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中学生思维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2020-06-08 15:43梁玲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缺失对策

梁玲霞

[摘要]数学实验不仅是一种操作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目前,数学实验中出现学生“被实验、统实验、虚实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实验;思维;缺失;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25-02

数学实验,指在猜想、假设等方法的引领下,借助数学仪器等手段,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推理验证得出数学规律与结论的过程。数学实验离不开数学操作,但又与数学操作不同,它多了一些理性思维与想象操作。数学实验作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实践方式,更是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可在实际的数学实验中,经常出现学生思维缺失的现象。下面,就对数学实验中学生思维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数学实验中学生思维缺失的原因

数学实验与数学操作是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数学实验存在误解,认为数学实验就是数学操作或把这两者等同,从而导致数学实验缺乏探索性与指向性,没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学生“被实验”

数学实验是一个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操作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实验方案、实验素材、实验流程,还预设了实验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实验”的状态,根本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数学实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教师用学习单为学生提供三个实验,让学生根据学习单探究钉子数为1、2、3时的图形面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说一步,学生就做一步。尽管学生的实验过程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由于实验方法、实验路径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导致学生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还是一头雾水,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更别提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了。

2.过程“大一统”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所以学生接受新知、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也各不相同。在数学实验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但是,许多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大一统”的方式展开数学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数学实验《网柱的侧面积》时,为了帮助学生推导圆柱側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要求学生都沿着高将圆柱展开。于是所有学生的步调一致,将网柱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接着,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展开后的长方形与网柱,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推导出网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数学实验过程中,尽管学生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果,但这个实验过程无疑是浅层次的,因为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尝试、摸索与思考,更没有斜着剪、曲着折等操作经历,这样的数学实验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3.流于“虚实验”

在数学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感受才会更加深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正确的实验结果,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思维统统“抹杀”,更有甚者直接把实验结论提前告知学生,这就导致学生思维缺失现象的产生。例如,教学数学实验《可能性》时,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各种意外,便将一节丰富的“做实验”课演变成一节“演实验”“讲实验”“说实验”课。这样教学,导致数学实验流于形式,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可能性的认识模糊。

二、数学实验中学生思维缺失的对策

数学实验的日的是为了把学生从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转为“主动做”,形成以操作实践为主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思维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

1.激活经验,发展思维

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操作、探究,使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触摸到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发展。例如,教学数学实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常让学生借助小棒来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成一个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但是,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许多学生却出现了犹豫不决的情况,即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情况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认为这种情况不能围成三角形。于是,教师让学生用笔画一

画。在面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这两条边不能连接起来,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激活了数学思维,促使数学学习向最优化的日标发展。

2.鼓励发现,发展思维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探究、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把一张长2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在四个角减去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再把它折成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盒子,你能求出盒子的容积是多少吗?”多数教师教学这道题时都是让学生以数学实验的形式进行探究,即让学生做一做这个纸盒。其实,这样的操作与做手工无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一想:“对于这张长方形纸来说,怎样才能使这个纸盒的容积最大?”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数学实验与数学思维的完美融合,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3.创造提升,发展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常见思维形式。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操作实践,引发联想,助推学生的数学验证、推理分析。因此,教师可通过数学实验,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用3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哪一种方法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小?”对于这样的数学题,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通过数学实验,随着摆放拼组次数的增多,学生摆出的长方形也就越来越多。经过实验操作,学生发现:同样面积的长方形,当长与宽越接近时,周长越短;反之,则越长。有了这种数学发现后,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猜想:“是否所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都具有这种规律呢?”在这个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亲历了数学猜想、验证、结论的全过程,真正获得新知,发展了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实验是集操作、思维、想象、创造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由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与发现者,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缺失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